都江堰。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一座城市,因水而兴、因堰而起。城与堰,相得益彰,共同见证时光的沧桑。这就是四川成都的都江堰。
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江堰以其无坝引水的独特设计,历经2280年的风雨洗礼,至今巍然屹立,滋养着广袤的成都平原,使之成为赞誉有加的“天府之国”,并带来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都江堰市,位于岷江出山口处,与彭州市、汶川县等地相连。它不仅是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坐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的“三遗”城市殊荣。
1988年,更名之前,都江堰市名为灌县。这是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不仅见证了岷江的狂野与温顺,也见证了人类智慧如何与自然力量和谐共生。
10月2日,澎湃新闻国庆特别策划“成为中国”报道组来到四川都江堰,探访这座超级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都江堰建成后润泽天府,直到今天这项工程还在发挥着作用。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唐屹 编辑 许嘉宁 素材来源 澎湃新闻(01:00)
都江堰不仅是当今世界唯一留存了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更是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如同一座历史丰碑,屹立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华的沧桑巨变。
被都江堰驯服的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川西高原雪山之巅,海拔比成都城高270多米。每当山洪暴发,江水奔腾而下,携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撞击群山,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因此,两千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是“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时而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直至公元前256年,《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李冰总结提炼了历史上岷江的治理经验,最终把治水目标锁定在凿山引水这一艰巨工程上。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李冰带领成都人民凿开了玉垒山,开出了宝瓶口,构建了分水鱼嘴和飞沙堰,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
例如“鱼嘴”,其全称是鱼嘴分水堤,它将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分成内江和外江,它能够根据水的流量,按比例实现分流。自此,成都平原实现了“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灌溉和防洪体系,开启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和干旱问题,更使得这片土地变得肥沃而富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区。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已持续运行了2280年,更在于它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仍稳居全国大型灌区第一,成为了具有农业灌溉、防洪、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生态环保等多重综合服务功能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是四川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李冰父子当年修建这一浩大工程时,凭借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创造出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都江堰所蕴含的“问水之道”,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技术成就,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深情厚谊。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更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化的节奏中,都江堰这个“超级IP”更是推动着当地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展现出了新时代的城市魅力。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如今的都江堰,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它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独运,更能感受到李冰父子那种坚守和坚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