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预先挑选,住进麦可将文创园光时旅行酒店颇有几分开盲盒感觉。每间客房的装饰都由园区不同文创工作室完成,形成了红木、陶瓷、毛毡、琉璃等多个主题。如三楼的彩绘主题客房,墙壁、书橱、床板、挂钩上的精美花纹,就由园内“采泥塘”工作室老师用一个月一笔笔画出。
“文创业最怕藏在深闺无人知。产品摆入客房,在提升酒店品质同时,也可以扩展销售途径。”麦可将文创园区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连泰瑞介绍,酒店内文创产品所见皆可售,希望通过文创与旅游相结合,让更多住客变顾客,形成“前店后厂”模式。
1992年,连泰瑞的父亲从台湾来上海七宝投资建厂,自此父子扎根上海。回顾30多年,连泰瑞认为,成功秘诀是台企要主动对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当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也自然成为受益者。如今园区租金是周边最高之一,出租率九成多。
从工业到文创再到文旅
老式花色地砖、30多台缝纫机组成面“墙”、剪刀与量衣尺摆件……无不提醒住客们园区前身——这里原是麦可将服装厂。2009年工厂外迁江西,厂房改成办公楼。“我们是周边最老建筑,处在租赁市场底层。当时被当成仓库,卡车进进出出,整天灰天灰地。”连泰瑞坦言,这种状态注定要被时代淘汰,“我们被逼着转型”。
彼时,上海文创业发展让他看到了契机,台北酒厂成功转型为华山文创园又给了他启示,“台湾有积淀、有创意、有匠人,上海有资金、有市场、有土地,这就是互补”。于是2016年起,园区拿出三成面积发展文创业。
从封闭的企业转型为开放的平台,变得不仅是职业观念,更多是得与失的考量。表面看,转型不仅要有先期投入,还会少收租金,但文创业抬高了整个园区品质。“你是愿和仓储公司,还是与文创工作室一起办公?”连泰瑞说。如今,文创园成为国家3A级景区,吸引近40家工作室入驻,成为不少对岸业者来大陆的首站。
然而随着文创业渐成红海,产品变现难问题日益突出。“旅游离开文化很空洞,文化离开旅游会走窄。上海推进文旅结合,园区也希望搭上顺风车。”2022年园区二度转型,投资4000多万将老厂房改建为文创酒店,给住客创造感受文创新途径——从在网上看图片、进工作室摸样品,再如今到酒店内沉浸式体验。
这样的变化是显见的。酒店从年初开业起,大堂就放着“膳养人生”工作室制作的养生茶包,供客人免费挑选,满意后可在园内采购。“一个月茶包卖了10万元。”2018年入驻园区的台湾中医师祝寿康说,“从负债进园区,如今开始赚钱了”。
“从工业到文创再到文旅,我们的路走对了。”连泰瑞说。
从入驻到深耕再到扎根
麦可将敢于两次转型,底气是园区有一批优质的两岸文创业者。比如,最早入驻的台湾文创品牌“纸箱王”,如今园内热门的纸火车、纸火锅都出自他家。“当时上海有多家商场邀请他们入驻,规模与区位我们都没优势。”在连泰瑞看来,成功一靠态度真诚,跟对方谈了3年,接触近30次;二靠打消顾虑,台湾业者担心产品被恶意抄袭,他们跟对方介绍上海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告诉对方“仿冒品在大陆越来越没市场”。
台湾业者来到麦可将后,园区会提供一条龙支持,包括办理营业执照、法律咨询、财务记账、会展推广、申请补助等,“文创业者多感性,对事务性工作比较生疏。”在连泰瑞看来,不仅要当好他们的“文创保姆”,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尽快熟悉大陆环境,对接B端或C端市场。
经过园区牵线,2016年入驻园区的台湾“手创联盟”负责人张富贤找到销售渠道。在一间摆满各式毛毡制品的屋内,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展示平台与设计中心,还有一间教室,“我们既为企业定开发毛毡纪念品,同时也开设手工DIY课程。”
张富贤说这里像个匠人村,不同业者间互通有无,甚至会向顾客推荐其他工作室。这源于麦可将规定——园区每种文创业态只收一家。从短期看,这限制企业数、少收些租金,但长远看减少了同行相轻,带来更好的产业生态。今年中秋,每家工作室出一道家乡菜,两岸业者相聚共庆佳节。
“我是商人,肯定要赚钱,只是文创或文旅要赚慢钱。”连泰瑞希望大家在园区深耕甚至扎根。如今,酒店房费的15%会返给设计这间房的园区工作室。
从来沪到实习再到融入
不久前,园区送别多位来此实习半年的台湾大学生。“我们站在两岸交流的第一线。”在连泰瑞看来,就像台企对接上海发展企业能获益一样,两岸融合式发展一定是必由之路。作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园区要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上海。
连泰瑞坦言,不建议台湾同学一来上海就创业,两岸商业规则有太多区别,先要找份工作接下地气。他以网络直播为例,与大陆已成销售主渠道不同,台湾至今还没铺开,因此台青要尽快补上这一课。此外,他建议台湾年轻人花点时间学下拼音,“这不难学,学会后打字交流更便捷。”
对于园区的台湾实习生,麦可将会按各自专业与个人喜好,安排企划、营销、客服、酒店管理等岗位实习,免费提供10分钟车程内的青年公寓,并发放实习津贴。一位实习台生说得很直白:“与其在台湾便利店打工,不如到这里实习,积累经验为自己加分。”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后,台青在沪就业会不局限于台企,他们在上海的出路会更宽。
工作之余,装好微信、支付宝、打车订餐等APP后,台生还可以感受城市。喜欢小确幸的他们或会去网红店打卡,或玩大陆网络游戏,由此结交不少上海朋友,融入城市社交圈。这些感受传回台湾后,形成“学长学姐回去,学弟学妹过来”的积极循环。
迄今为止,已有50多名台青来麦可将实习。正如一些台湾同学所言,短短几月未必就能决定留在大陆,但一定能给自己多个选择。这就像连泰瑞的企业一样,从30多年前开始接触,到如今已在上海深耕甚至生根,“企业跟人一样,只要这里有他关心的人,以及关心他的人,就能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