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婺文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千年文脉、浙学之源”“百年宣言、信仰之源”,也可能会想起婺剧、黄宾虹、施光南、艾青、李渔、胡公……八婺文化既有“满天星”,也有“当空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金华发布联合金华各县(市、区)和金华开发区政务发布特别策划推出“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八婺文化繁荣发展,为以示范引领姿态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从金华武义县城熟溪桥往东行驶约10公里,便来到了明招山口。走进明招山,山环水绕,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荫在明招讲院的墙上留下光点,历史长河在这里留下的印记灼灼生辉。
明招讲院
从东晋到南宋,明招山1600多年文脉相传,凝聚了儒释道三大思想精髓的淬炼之火,隐逸文化、佛教文化、儒学文化在这里包容并存,孕育出内涵丰厚的明招文化,铸就了世代相传的人文风骨,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浪潮回响不断,至今仍滋养着这片土地。
明招山之扬名,有赖于东晋名士阮孚隐逸于此优游林下。东晋咸和二年(327),“竹林七贤”阮咸之子、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阮孚,在南赴广州上任途中,途经金华时,被明招山风光深深吸引。听说都城发生“苏峻之乱”,便向朝廷谎报自己暴病身亡。《晋书 阮孚传》记载其“未至镇,卒,年四十九”。阮孚留在明招山隐居,“独善其身”,不问世事,远离纷争,怡然自适。
明招山
从如今的明招寺旁的小径拾阶而下,穿过茂盛的树林,便来到了晋镇南将军阮孚之墓。不远处,是一座纪念他的换酒亭,亭柱上写着对联“蜡屐登山去,金貂换酒来”。当时,阮孚或许正是穿过这亭子所在的小径,在山路尽头留下历史的背影。
阮孚晚年时,将其宅舍赠予一位到访的禅师,后这位禅师将其修建成了一座寺庙,这便是明招寺的“前身”。唐末五代时期,德谦禅师来到这座寺庙,开山聚徒,广弘佛法,并将重建后的寺庙改名为明招寺。当时,明招寺逐渐成为婺州(金华)、处州(丽水)、衢州、福州等地禅宗祖庭,明招山由此成为“婺之名山”。
明招寺
明招山进一步成为文化名山,是因为吕祖谦的到来。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东莱吕氏也随之南迁,吕祖谦的曾祖、南宋初除尚书右丞吕好问,一系子孙散居金华、绍兴、上饶等地。吕祖谦博学多才,南宋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礼部试官、著作郎等职。他性情温厚,兼容并蓄,主张明理躬行,经世致用,开创“婺学”(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由他所开创的“婺学”,与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成为“南宋学派”的代表。
明招讲院内,阮孚、德谦禅师和吕祖谦的雕像
吕祖谦与明招山结缘,始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时年闰十二月,吕祖谦曾祖父吕好问改葬,自桂林移至明招山。
从吕祖谦祖父吕弸中起,太公吕好问等吕氏家族的墓地,都选在武义明招山。明招山被吕氏家族所看中,可能跟其叔父吕大伦担任武义县丞有关,知道此地山水好。从南宋初到元代中期150年间,明招山已发现96座吕祖谦家族墓,形成了江南地区罕见的家族墓地。吕祖谦曾自述:“明招,婺之名山,予家三代葬焉”。
宋乾道二年(1166)吕祖谦母亲曾氏病逝。宋乾道八年(1172)其父亲吕大器病亡。吕祖谦、吕祖俭兄弟来到明招山,为母、为父丁忧守墓,先后两度将近六年。
在此期间,吕祖谦一边守制,一边讲学。丁母忧时,冬在明招,学子有来讲习者。丁父忧时,“是岁诸生复集,讲《尚书》,有《癸巳手笔》”。明招山出现了空前的盛况:“鸡一鸣,弦诵之声与钟梵交于户庭。日旰休帙,岸巾曳屦,相追于松阴。予时往参焉。”
其时,“四方之士争趋之”。许多理学名士、硕儒因吕祖谦而出入明招山。有从学从游的,有交流讲习的,也有祭拜慰问的,一时间这里成了文化“会客厅”。其中陈亮、陈傅良、叶适等人都来切磋论道,留下诗文,朱熹也曾前来祭拜。明招山一度名声大振,闻于朝野,成为“婺学中心”。
点击人物头像
一起来看看
吕祖谦的“朋友圈”↓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著书,其中《东莱博议》就在这里编撰。选《左传》内容分析议论,作为学子赴试科场的范文,其流传之广,影响深远,可与《古文观止》媲美。《古文关键》则是吕祖谦选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唐宋八位古文家的散文并加以点评汇编而成的一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的雏形,后人只去掉张耒,增补了王安石。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吕祖谦讲学后,“武川人士多被其教”。武义一地,中进士者达31人。有人盛赞:“扶持绝学有千载之功,教育英才有数世之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招山因阮孚的隐居、德谦的弘法,名扬四方,更因吕祖谦成为真正的文化名山。吕祖谦的“经世致用”,与叶适的“事功之学”、陈亮的“义利并举”等,在历史时空中交错回响,融合成浙学基石,为明招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民间自发组织下,明招文化研究掀起热潮。金华武义成立“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多次举办明招文化研讨会,出版《明招文化论文集》《明招文化》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深入挖掘研究明招文化,武义著名篆刻诗人叶一苇曾四处寻访奔波记录,写成著作《寻找明招文化》。武义县政协文化编辑王文政担任主编主笔出版的《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梳理出一条“由丽泽和明招延伸的千里浙东文化之路”。县政协专门成立了“武义明招文化传承政协委员会客厅”,深入研究挖掘明招文化,推动明招文化“经世致用”的核心思想融入乡村振兴。明招文化科普读本《明招薪火》共发放了6万余册,在全县机关干部和中小学中推广。
9月28日下午,《吕祖谦全书》新书发布推荐会在金华府文庙举行。作为金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奉行的“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务实精神和倡导的“经世致用、明理躬行、兼容并蓄”等学术思想,不仅在过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金华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吕祖谦全集》于2007年至2008年陆续出版发行(16册);2017年启动《吕祖谦全书》的编撰工作,全面收集、校记了吕祖谦撰著的传世文献,其中增补的《十七史详节》《通鉴详节》二书,是吕学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近年来相关学者还研究出版了《吕祖谦评传》《吕祖谦年谱》《婺学之宗——吕祖谦传》《吕祖谦本事》等著作。
“‘务实拓新’是明招文化及其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是金华武义人文精神的一种延续与优化,也是文化基因的一种脉承。”武义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朱连法认为,“明招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近年来,金华武义一直高度重视以吕祖谦为引领代表的明招文化的发扬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重修复建明招书院,“吕祖谦及家族墓”申报并成功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南宋明招文化园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培育项目。南宋明招文化园是以“明招书院”(历史上也称为明招讲院)、“吕祖谦及家族墓”为核心的宋韵文化标识项目,规划总面积3.84平方公里。
明招山
南宋明招文化园建设推进情况如何?武义县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编制完成《南宋明招文化园概念性规划2.0》并通过规划评审。明招文化园项目完成设计方案招标,确定设计单位,同步启动明招书院提升改造方案设计,预计年底基本完成设计方案的编制和评审工作。明招文化园入口道路已建成通车,山塘治理及内部景观改造也在稳步推进。国保吕祖谦及家族墓安防工程即将启动建设,修复工程目前也已通过文物部门立项。
历史的波涛滚滚而去,掀起阵阵涟漪,推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下一步,金华武义将加快明招文化园项目报批工作,加快明招文化园各项提升工作,加强明招文化特别是吕祖谦的研究推广。通过一系列的规划项目建设,武义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将南宋明招文化园打造成集宋韵文化传承、文物遗址保护、文旅沉浸体验、浙江精神洗礼等功能于一体的书院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地,切实打造好明招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