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离开贵阳前一定要去这些地方!

图片

图片


贵州贵阳,旅人的西南“白月光”。未曾来过贵阳的人,对于它的印象大概是单薄且片面的,支支吾吾只能说出两句“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地无三尺平”。只有当你多次抵达贵阳之后,才会明白它真正的迷人之处。


贵阳之行,让人只想一头猛扎进它满大街的小吃摊里。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携团队专门赶来拍了一部《寻味贵阳》,一座城市的食物,竟能构筑起一部纪录片的内容,可想而知其美食之丰饶。往贵阳的地图上随便一扎,都能扎到值得好好说道的老店。在这座城市里,早餐店和夜宵摊无缝衔接,24小时维持着贵阳的烟火气。

01

7:00-9:00

孟关赶场,一种贵阳风味集结

图片


在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赶场是一项传统活动。大量的人群会从四面八方涌来,选购各种农产品和特产。如果恰逢周六这天在贵阳,这个热闹是一定要凑的。不过,知道它热闹,没想到这么热闹。连绵好几条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不小心走入便深陷其中,一时半会儿是出不来的。


集市就像是贵阳风味记忆的总结陈词。折耳根、酸萝卜、米面粉皮和辣椒,都论堆、论盆卖,全是别处难见却在贵阳常出现的熟面孔。石龙村的土鸡咯咯地扑腾着,个头真不小;孟关乡的草莓和猕猴桃娇滴滴地躺在箩筐里;腊肉香肠、野生菌以及土猪肉散发着朴实的泥土香;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品也琳琅满目……


图片


关于贵阳的特产,不得不单独讲讲那令爱者日思夜想、恨者闻风丧胆的名品一一折耳根。


在日均消耗三万斤折耳根的贵阳,想要逃过它的偷袭,着实很难。折耳根入口,到底是鱼腥味还是土腥味,至今没有统一答案,但贵阳人对折耳根的爱却是从小培养的。这些折耳根从山里走向集市、菜市场,随后流入了餐馆和家家户户的厨房。贵阳人视折耳根为炊事之灵魂,如果洋芋粑粑、豆腐圆子、烙锅、怪噜饭里没有它的加入,无论在撒佐料前多么用心烹饪,美食都会顿时黯然失色。


在秋天赶场,集市会比天空更加鲜艳,整个贵阳都沉溺在一片火红里,各种风味小吃、农家特产、非遗工艺,构建起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你可以把自己短暂地藏在汹涌的人群中,偷享一种现世安稳的快乐。

02

10:00-12:00

市井的繁华,都藏在小吃摊里

图片


赶过集、逛过菜市场,贵阳的热闹之晨还远未结束。这里还有满大街的小吃摊,正在等待你的光临。清晨从排着长队的早餐粉摊出来,后脚又进了正新街,在满眼红彤彤的辣椒和明黄色的豆腐中沉沦。


洋芋粑粑、豆腐圆子、怪噜饭、恋爱豆腐果、丝娃娃……它们的登场,不讲究排场。诚恳的嬢嬢,十几年的手艺,自然知道什么才是好味道。摊子挨着摊子,一年接着一年,勾勒出贵阳平民美食的盛大气象。


摊位上,极具特色的丝娃娃最深得人心。这是贵阳一种非常有名的传统小吃,也被称作素春卷。它是用大米面粉制成的薄饼,包裹着各种切成丝的蔬菜,再注入酸辣口味的汁液,放进嘴里,软薄的外皮裹着各种菜丝,既清新又爽口。


图片


贵州的老话“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着实有道理。这里是出了名的山多,坡坡坎坎不少,上坡下坡间,足迹就勾画出一座立体的山城。地貌阻碍了贵阳市区扩张,所以贵阳老城区并不大,在老贵阳人的眼里,差不多就是从紫林庵、喷水池到十大字的范围。若是时间宽裕,可以步行抵达城区的各个角落。


围绕着老城划拉出一块区域,能找到好几条地道老街。从“小吃摊一条街”正新街出发,到脆哨飘香的民生路,再拐到“糯叽叽”的高地蔡家街,步行可达的地方,网罗出一片贵阳的美食宇宙。来来回回,怎么也走不厌。


03

13:00-16:00

黔南第一山,与猕猴一起逛公园

图片


贵阳最有人气的公园,当数黔灵山公园,它也是饭后溜达的不二之选。


自1957年建园以来,黔灵山公园便以“黔南第一山”的美誉,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九曲径蜿蜒而上,一路峰峦叠翠,遍赏自然之美。若不胜脚力,也可以偷懒乘坐索道上山。在山顶的瞰筑亭,便可俯瞰整个贵阳。


黔灵山以猕猴群而闻名。这些调皮的小家伙在公园内自由穿梭,与游客和谐共处,乐灵猴之趣,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但请注意,为了彼此的安全,切记保持距离,不要逗弄。不仅如此,谁敢信门票5元的公园,居然可以看到国宝?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海浜”和“星宝”就居住于此。


图片


山之外,公园内的黔灵湖提供游船服务,游客可以在湖上泛舟,享受宁静的湖面风光和凉爽的微风。游船分为手动和脚踏两种,老式桨板手划船15元/小时,脚蹬船30元/小时。黔灵湖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泛舟于此只觉日子安宁祥和。


从黔灵山公园出来,左转几步路,就钻进了黔灵巷菜市场,公园的人流也被分散到了这里。这便是贵阳,稍一不留神,就又要掉进它海量美食的陷阱里。


04

16:00-17:00

逗留菜市场,下午时光不吃是浪费

图片


黔灵巷菜市场里头简单溜一圈,腊肠、腊肉、米粉、米豆腐、豆制品以及各种蔬菜水果,从生鲜熟食到小吃一应俱全。而且随随便便一家店,都是开了十几年的老店。


腊肠、腊肉和脆哨,可以买了邮寄回家;破酥包、碗儿糕、烧饼、清明粑等热乎乎的食物,最好当场趁热吃;香气逼人的烤辣椒也很值得一试。辣椒、茄子和番茄是经典组合,类似于东北的美食智慧,吃的时候把它们捣烂拌匀,酸和辣之间还有淡淡的烟熏味来穿针引线,很是巧妙。


图片


从巷子里钻出来,就到了八鸽岩路上。路两旁小吃店密密麻麻,即使已经“海纳”不少,依然逛得人食指大动。花溪牛肉粉是口碑老店,在云贵川渝有着数不清的分店。一碗牛肉粉12元,价格也很厚道,还加了卤味和白切两种牛肉。汤用的是骨髓多的牛大骨和各种中草药来熬,汤头油亮入口很是鲜美。


陈四妹酸汤洋芋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油炸小吃摊,贵阳的特色是炸物,有青椒牛肉、鸡皮、豆腐圆子、洋芋等可选。它们炸得恰到好处之后,再拌上各种酸汤蘸料,就成了好吃小零食的代名词。


05

17:00-19:00

惊鸿一瞥,博物馆里的民俗文化

图片


再一次饱餐,不如去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醒醒精神。位于南明区箭道街的民族博物馆,从八鸽岩出发只需12分钟车程。其建筑灵感源自贵州侗寨鼓楼的轮廓曲线,形状寓意着“贵州”“民族”“文化”,是贵阳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一楼是综合大厅,展览分布在二到四楼。二楼和三楼展示着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银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以及民族文献古籍等。四楼有两个展厅,用于举办联展活动。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装,一定要凑近了观察,看细节、看针脚、看配色,也看绣在布上的山川河流、民族史诗,譬如毕节苗族女性盛装的披肩上、背上,就绣有代表城墙、山川、河流的图案,百褶裙上红、蓝两种条状纹案,则代表着大花苗祖先迁徙时渡过的长江与黄河。此外,西江苗族女子的银牛角头,可能是蚩尤的原型,也可能是鸟的形状 ;侗族则是歌的海洋,一部《祖公歌》记录了他们从广东、广西、湖南等地迁徙来黔的历史……少数民族的故事,就这样通过展品娓娓道来。


06

20:00-22:00

在贵阳,没有一个良夜会被辜负

图片


作为在《中国最早睡城市榜》上常年倒数的城市,贵阳的夜晚可有太多诱惑了。


这里的夜宵氛围有多浓?到贵阳的街头走一走就知道答案:晚上10点才刚刚是氛围渐浓,一直到凌晨2、3点,路边摊上也都还是高朋满座。


夜宵,作为独立于一日三餐之外的一顿饭,重要的不是食材有多豪华名贵,而是一种吃的热烈氛围。更何况,贵阳的夜十分凉快。路边畅快吃火锅、撸串,完全不用汗流浃背的快乐,也就只有在爽歪歪的贵阳了。


在贵阳,夜宵的可选性也很高,无论是火锅、烙锅、酸汤粉还是烧烤,纷纷酸得有层次、辣得过瘾、香得诱人。贵阳深夜的街头,没有人能空着肚子回家。


图片


烙锅,在贵阳夜宵里的出镜率实在太高。贵阳人似乎总有大把的闲暇,把时间消磨在一张小桌子前。是的,桌子一定不能太大,就要这样小小的、矮矮的才好,大家可以随意围坐在一起,听见各种红红绿绿的食材在锅里嗞嗞作响。小小一只烙锅可谓包罗万象,鸡鸭牛羊、家野鲜蔬,都可以上锅烙一烙。烙锅不像烧烤,要烈火油烹,它的温度一般不会太高,大概起个加热的功能。


不着急,也是贵阳人的夜宵态度。预加工好的食材上桌后,放在上面慢慢烙,烙到食材微微变金黄,浓香在热量的激发下,四处流窜。贵阳人也是蘸水天才,特制的辣椒面加上香料调配出来的蘸水,也是烙锅桌上的“不能忘”。


如果要说贵阳的味觉印象,“酸”绝对是一个关键词。酸里酸气的贵州,把各种酸吃出了新境界。而在护国路上,就可以正儿八经吃到不少酸汤火锅。贵阳人吃火锅,实在是鬼灵精怪。酸汤鱼火锅是群众基础最高的基本盘。老凯里酸汤鱼虽然是连锁店,但是提到它,贵阳人的语调都要高上两度。豆米火锅则要用产自黔大毕地区的颗粒饱满的芸豆,再加入猪骨高汤慢熬煮,这样历练出来的火锅汤底,每一口都是无尽的温和醇厚。


图片


还有来自三都的火烧皮火锅、毕节的油渣火锅、赤水的腊猪脚火锅……几乎贵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主打火锅,而它们都被展示在贵阳大街小巷的火锅店里。在缺少平原、高山遍布的贵州,冬季湿寒阴冷,围炉吃个热气腾腾的火锅,大概就是贵阳人和寒冷对抗的底气。


在贵阳,人们很少去想孤独这件事。光看着小摊子上坐着的满满一桌人,就觉得很快乐。即使到了凌晨,贵阳的街道旁还是人潮涌动,浓郁的香气还在巷子里四处流窜。这时候,你只会想把自己投身到小摊子的热烈氛围里,不去想那些宏大的、遥远的议题,只是关注当下最具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