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治河,是上海郊区最大的人工河。从黄浦江东岸的鲁汇到东海之滨的出海口,是一条横贯东西,穿越闵行、浦东两区的水运大动脉。大治河在为黄浦江纳潮泄洪、灌溉良田、水上运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更是两岸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河道,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被两岸老百姓称之为“母亲河”。
“1977年,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大治河畔,克服重重困难,开挖了一条笔直的河道,造就了上海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曾经参与大治河配套河流开挖项目的李林仙和郑炳伟,如今已入退休之年,他们为大家讲述了当年如何参与并见证大治河畔乡村的变化与发展的故事。
忆往昔,挖河经历仍在眼前
“从东到西长约39公里、河底宽64米、河面宽102米,这条河流是在1977年冬天,由当时的上海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说到大治河,当年参与其中的家住浦江镇正义村的李林仙依然清晰记得。
从1977年11月大治河开挖,到1979年4月开坝通水,打响了一场上海水利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役,沿线所有生产队的青壮劳力都被悉数抽调,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三四十人组成一个民兵排,就是一支“青年突击队”。
河道边,每隔约50米就会竖起一根竹竿,竹竿顶上挂着一个大喇叭,专用的电线特意从临时广播站一直铺排到每一个队组。“挖河很辛苦,但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一边挖一边听广播,就是大家最喜欢的事。用现在的话说,听广播是当时唯一的娱乐项目。我除了挖河以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拔竹竿’,不让广播‘沦陷’在岸边堆积起来的泥里。”担任大治河广播站维修员的插队知青郑炳伟回忆起那段往事,依旧神采奕奕。
从早到晚,年轻的广播员播报着各类新闻信息、通讯员收集的挖河故事,或是放一些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歌曲。时不时还会响起哪个连队挖了多少的“捷报”,有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氛围。甚至有“无名英雄”会在晚上悄悄摸到工地上,点上“小太阳”灯接着挖,第二天开工,大家发现活多干了,问是谁做的却没人承认。
提及开挖大治河的经历,郑炳伟和李林仙仍觉得那段难忘的记忆历历在目。他们既是曾经参与过开挖大治河的人,也真真切切享受到大治河开通带来的福利,他们把大治河的故事和大治河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给更多人带去了激励。
看今朝,人工河依然发挥巨大效用
如今的大治河正在发挥着引水、供水、排水、蓄水、灌溉、航运、景观等各项效应,它恩泽和滋润下的地域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了大治河后,我们沿线的老百姓真是遇到了福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林仙介绍说,一方水养一方地,村民们纷纷做起了“甜蜜生意”。大治河两岸红旗大队(现汇红村)、汇东大队、汇北大队、汇西大队等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种植了桔子树、生梨树、葡萄树、草莓等等。曾经每当秋天时果实累累,农户忙得不可开交,但收入增加了,再苦再累也心甘。到1987年,鲁汇地区种植果树4914.3亩。
老百姓省吃俭用,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大家一下子从平房翻建了楼房,若干年后又从楼房翻建了洋房,甚至买起了商品房。大治河的成功开挖,不仅改善了两岸人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原南汇地区东西水流不畅的局面和盐碱化问题,同时也成为连接黄浦江和芦潮港、老港的水运要道,为内河航运、浦东发展创造了条件。
“今年9月,上海迎战了两次台风,我们家门口也经受住了考验。”李林仙家门前有一条村级河道,名叫大圆塘,解放前就已形成,它连着大治河的配套河丰南河。
台风来之前,李林仙特地跑过去看,河水已经见底,“这是大家为预防即将来的台风做准备”,等台风登陆上海,下起了大雨,李林仙又跑去看,此时河水又满了。“要是没有大治河,这条河就没办法泄洪,两岸的村民就要遭殃了。”而在大治河开挖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黄浦江两岸村民常常遭受河水淹没农田、房屋之苦。
而在黄浦江与大治河交汇的丁字口,这里是大治河西水闸引航道,于大治河开挖之前先行开挖。如今,每当刮大风下大雨、台风来临之时,这里也是往来船只的“避风港”,守护着船员的安全。
不久之前,利用大治河北侧一处2015年建成的鲁汇大居配套林地升级改造而成“大治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每到周末,附近市民纷至沓来,大家在这里休闲娱乐的同时,一饱大治河两岸美好风光,感受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变,了解当年开挖大治河的那段故事。
提及未来,浦江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大治河开挖46周年,根据上海总体规划,城投航道公司将在这里打造内河高等级航道,使其成为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水上高速公路路网”中的一部分。
2014年,城投航道公司完成了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临港城段)。大芦线一期,起于大治河,途径泐(lè)马河、新开挖团芦港和五尺沟,止于芦潮港内河集装箱港区,全长16.31公里(工程于2014年底建成)。
目前,二期工程(大治河段)正全面展开,分5段实施(闵行浦江段、航头新场段、宣桥段、大团惠南段、老港书院段)。大芦线二期,起于黄浦江与大治河交汇口,止于大治河东闸,航道里程全长约39公里。未来的大治河可通行的最大船舶,将从300吨级升级为1000吨级船舶或9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治河是我们的老一辈用肩膀一担一担开挖而成的,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种坚强、勇敢、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如金山银山一样的大治河,永驻我们的心田,需要大家好好去呵护!
记者:李逸、李芯怡
部分供稿:浦小江
初审:岳顺顺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