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咬”为何汹涌来袭?听听东北林业大学专家解读

“开开心心出门,结果全身沾染小咬!”“狂奔途中大口呼吸,没想却入口两只小咬!”“小咬让尔滨下雪了”……最近哈尔滨人的朋友圈对小咬的吐槽可谓热火朝天,纷纷求助“如何摆脱小咬”的教程。那么这些“毫无边界感”的小虫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样避免它们的侵扰呢?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的孙凡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些疑惑。

图片

蚋虫vs蚜虫?揭秘小咬真实身份!

让人烦扰的小咬到底是属于哪种飞虫呢?孙凡介绍,双翅目的蚋虫后翅退化,只剩下一对前翅,有口器可吸食血液;半翅目的蚜虫有两对翅,前翅大,后翅小,翅是透明的膜质,属于植食性昆虫。蚋虫是和蚊子、家蝇相近的小吸血蝇,以6~7月为活动高峰。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咬”其实并不咬人,并且符合蚜虫的形态特征。

孙凡表示,或许你心生疑惑,蚜虫不该是绿绿的、小小的也并没有翅膀呀?这就和它们复杂的生活史有关啦!

蚜虫的复杂生活史

孙凡介绍,蚜虫的生活史非常复杂,涉及两个寄主之间的迁移。它们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首先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到了春季,孵化全为雌蚜虫。初夏时,蚜虫孕育出有翅后代。当其长出翅后,转移到第二寄主草本上,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如此,可繁衍至数二十代。

当秋季来临,蚜虫感知到季节的变化,产出可以长出双翅的雌性迁移蚜,从草本植物迁飞,寻找合适的木本落脚,并产生雌雄两种后代。雌雄成虫交尾后产卵,以抵抗这个冬天的低温。同时,翅的产生也是蚜虫的生存策略的外显。它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后代基因。在第二寄主上,当蚜虫所处的环境以及营养条件发生变化时,如一棵植物上的蚜虫数较多,或营养供应不足时,蚜虫便会开始繁育有翅后代。这些子代个体均为雌性,并迁移到新的植物上继续取食,并以孤雌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图片

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为什么今年蚜虫如此“泛滥”?

正到秋季的九月,本就是蚜虫迁移的高峰期。孙凡说,它们长出双翅,从草本植物飞回木本植物,之前在植物上聚集的无翅蚜虫,往往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此时,它们的迁飞行为则格外显眼。不仅如此,今年气候和温度更加适宜蚜虫繁殖,使其种群数量增长。

孙凡还提到,蚜虫的天敌数量也在减少,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天敌的数量下降,导致蚜虫数目迅速增长。例如,在使用农药防治其他害虫时,可能也会误杀蚜虫的天敌,如瓢虫。

那么,我们有合适防治蚜虫的方法吗?孙凡回答道:蚜虫个体较小,当种群数量不大时,危害也并不厉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许多天敌控制其种群数目,当其爆发时多半是由于天敌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所以,合理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农药,便是控制蚜虫种群数目最好的方法。

两种方法防小咬

孙凡教大家两种防小咬的方法,一是穿灰暗色服装,避免穿着黄绿色等色彩鲜艳的衣服。不同的昆虫对不同光波波长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而蚜虫对黄绿色比较敏感,穿黄绿色的衣服都是对它有吸引作用。

二是戴上眼镜、口罩,避免横冲直撞的蚜虫误入眼中、口中若是蚜虫钻进眼睛,可用清水冲洗;如果钻进耳朵,可用棉球轻轻沾出,如果入耳较深,需要及时就医。

大家想知道何时它们数量才会减少,孙凡表示,别急!随着气温的降低以及一场大雨的到来它们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杨宁英 单博 任颢霜;记者:吕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