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有我·和谐五华丨以产业发展强劲动能 共绘五华乡村振兴致富图

图片
图片

强国有我

和谐五华

共绘五华乡村振兴致富图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展现立足新征程、新阶段、新形势,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五华实践的坚实步伐,昆明五华发布推出“强国有我”系列报道,从奋进五华、新质五华、宜业五华、人文五华、绿美五华、幸福五华、和谐五华、实干五华等,多维度展现全区上下改革创新、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五华实践。


今天,推出《强国有我·和谐五华丨以产业发展强劲动能 共绘五华乡村振兴致富图》报道。

图片

在今年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五华区通过举办丰收节活动,以农耕体验、农耕文化展演、农耕文化研学、农特产品展销等,共享乡村振兴五华成果。在本次丰收节中,母格村新老村民齐开镰共丰收、白泥塘村千亩梨园硕果累累、沙朗大闸蟹农庄“稻蟹共生”、厂口闭环生态系统实现“鱼菜共生”…… 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五华区西翥街道徐徐展开。

图片

近年来,五华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以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以农业增效、产业升级为目标,引进农业产业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共绘乡村振兴致富图。


01

以特色产业助力强村富民

拓展乡村振兴经济动能

图片

在五华区西翥街道厂口社区约30亩的“鱼菜共生”基地里,鱼塘和菜地同框出现在大棚里。据介绍,厂口社区“鱼菜共生”基地通过将高密度养鱼与水培种植相结合,微生物菌将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氨氮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养分,用于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的供给,蔬菜根系吸收到养分把水质净化后,水又会回收到二次供水系统排入鱼池,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闭环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

图片

目前,在厂口社区的“鱼菜共生”基地有19000平方米的水培种植面积、600立方米水体液氧高密度养鱼池,可实现年产蔬菜340吨、产成鱼3.6万公斤,亩产值可达15万元。一年四季都能种养,既提高了单位产能,又节约了劳动力,实现了多元收益目标。这种模式也节约了土地、水资源、管护所需的人力成本和农资成本,树立了低投入高回报集约型“鱼菜共生”示范标杆。

图片

据介绍,目前基地租赁周边农房进一步打造观光体验餐厅,已初步形成集采摘观光、技术推广、农业科普教育、餐饮美食为一体的农旅产业链条,有效带动基地周边农民就业,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同发展。

图片

在五华区西翥街道迤六社区淡水鲈鱼养殖基地,一个个“巨型鱼缸”整齐排列。今年8月,“西翥鲈鱼”成功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1年,占地50亩的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在迤六社区顺利落地建成。多年来,迤六社区引进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并与设施渔业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有机融合,稳步推动产业提效升级。同时,迤六社区党委还积极对接高校资源,引进云南农业大学科研项目团队入驻,推动“云南高原特色鱼类优良新品种创制和示范”生产示范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授牌落地,成功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加速集体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拓展。

图片

据悉,迤六社区淡水鲈鱼产业基地已建成高密度养殖池5250立方米,高能水养殖池1428立方米,高密度水产养殖大棚约10000平方米,并完成多气源多功能变相式高能水设备等基础建设。


目前,基地库存鲈鱼苗80万尾,已销售成品鲈鱼120吨,产值达360余万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140余万元。鲈鱼项目助力迤六社区集体连续2年营收超10万元,成功摆脱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逐渐树立起集体经济特色产业的“牌子”。

图片


02

以特色产业打造农文旅IP

解锁乡村振兴“流量密码”

图片

在五华区西翥街道陡普鲁社区白泥塘村,梨果累累挂枝头,吸引不少市民驱车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五华区以白泥塘村的梨产业为依托,推动生态农业同乡村文旅、加工贸易、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图片
图片

今年以来,白泥塘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打造“梨当家”品牌,探索开发梨膏、梨干、梨醋、梨冰棒、梨酒等深加工产品,将梨产品发展为集医药、食用、装饰为一体的产业链,根据地区禀赋研发特色文旅产品,进一步拓展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白泥塘村通过不断提升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依托特色美景、特色产业、特色生态,与企业合作打造特色民宿等,改造提升旅游经营业态,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去、留下来。据统计,2023年白泥塘小组经济收入达36.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图片
图片

自2019年以来,五华区已在西翥陡普鲁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打造农文旅IP。多年来,通过千亩梨花的旖旎风光和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白泥塘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五华区极具影响力的乡村旅游IP。近年来,五华区广泛应用“梨花节”成功出圈的经验,不断丰富文化旅游项目的服务能力,依托西翥辖区的应季水果举办采摘节,在秋收之时举办丰收节,进一步打造农文旅IP,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加更多“人间烟火气”,推动乡村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图片



03

以“农文旅+”促集体经济发展

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图片

在五华区西翥街道大村社区,驱车前来“麦和稻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2022年,五华区大村社区以“稻田+咖啡”为主题,打造“麦和稻田”乡村自然风光与高品质休闲游项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联农带农改善民生,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示范引领。

图片

游客除了在稻田拍照、喝咖啡,还能认领稻田成为“主人”,体验播种和收割的农耕乐趣;利用园区内的农耕博物馆、粮食博物馆等资源,开展研学、亲子活动;举办稻田音乐会、艺术展、美术展,丰富文旅消费业态;白族扎染、皮革手作、植物拓染等体验,吸引游客留下来……“麦和稻田”也通过多种多样的田园体验项目,成功将城市动能带到乡村,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图片

据悉,“麦和稻田”项目位于西翥街道大村社区,距西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1公里,距昆明主城区15公里。近年来,西翥街道大村社区党委“麦和稻田”项目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新蓝图,通过“党委+合作社+企业+村民”模式,由社区党委牵头流转土地,利用田间地头及田野周边现有农用房、民房等空间,引入新型项目运营思维和“现代审美、文艺气息、民族特色”的核心理念,不断拓宽“农业+”的增收新路子。

图片

经过几年发展,大村社区摆脱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项目带动村内固定就业187人,流动就业270余人次。“麦和稻田”依托沙朗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白族文化,成功打造“农文旅+”田园综合体,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赢”,走出了一条符合五华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来源 | 区农业农村局  西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