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蒙蔽了针眼

作者|潘颖,陈乐优  

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前言


常见临床生化检测的干扰因素包括脂浊、溶血、黄疸、药物等,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发展及临床意识的提升,大部分干扰因素能在分析前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排除。


但在检测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隐形的影响因素可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总结,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及改进质量控制。



案例经过


患者男性,74岁,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乏力,活动后加重,疲惫明显,纳差入院。


生化血样本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室温放置待血液完全凝固后3500r/min离心10分钟,上机后仪器触发Sample.Clot报警,检查样本血清无肉眼可见异常,再次离心并确认血清无凝块(图1)后上机仍然触发相同报警信息(图2)。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正常情况下仪器触发Sample.Clot报警常见原因:样本凝块堵针、管路中有空气进入、样本针注射器相关部件磨损。经过排查分析归因仍是样本。样本采集管为真空干燥试管,经过反复离心血清无浑浊且确认无凝块存在,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该样本上机即触发报警导致无法检测呢?


查阅患者病历既往高血压15年,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且无特殊疾病及药物史。对样本血清进行梯度稀释,同时用患者另外一管EDTA-K2抗凝血浆同时测定,结果稀释后的血清样本没有触发Sample.Clot报警且正常检测,而血浆管仍然触发Sample.Clot报警无法测定,故而排除血清样本潜在的肉眼不可见凝结可能性。


梯度稀释后测定结果显示总蛋白大幅升高,白蛋白降低,且磷随稀释倍数的增加结果降低,通过观察,在稀释至8倍时磷的反应曲线趋于正常(图3-4),而其他项目则在稀释2-3倍后反应均正常且不同倍数稀释后结果呈线性关系(图5)。鉴于如此之高的总蛋白和球蛋白,对该样本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图6),结果显示IgG显著升高。


图片

图3  磷稀释3倍


图片

图4  磷稀释8倍后

图片图5  稀释后结果

图片图6 稀释后结果

至此明确,该样本反复触发Sample.Clot报警的原因即血中大量免疫球蛋白聚集沉淀引起。因患者转诊其他医院,后经追踪院外筛查出M蛋白(具体报告不详)。


案例分析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值所产生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片段。M蛋白可以是IgG、IgM、IgA、IgE或IgD,也可以是κ或λ轻链中的任意一型。


M蛋白常出现于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或尿中。M蛋白的测定包括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和免疫固定电泳。


临床生化项目主要是通过比色法和比浊法检测吸光度的变化。M蛋白在不同的检测项目因检测方法原理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干扰:通过沉淀导致反应浊度增加,甚至高浓度的M蛋白会形成蛋白凝胶,堵塞仪器吸样针;高浓度的M蛋白增加本底空白,致使吸光度无显著变化;M蛋白在某些试剂的强酸或强碱反应溶液中呈现聚集导致反应出现浑浊沉淀;M蛋白还可能与试剂组分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干扰测定。本案例以IgG型M蛋白增高为主,IgG较其他免疫球蛋白有更低的溶解度[1],更易产生蛋白沉淀。



总结


M蛋白干扰临床血液检测一直存在且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同浓度和不同类型的M蛋白对检测反应的干扰程度不同,在工作中应警惕这类样本的检测结果是否真实准确。可通过稀释血清防止检测干扰,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同项目所需稀释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应关注各项目反应曲线的变化确定稀释倍数。


其他排除干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蛋白稳定剂或酸碱法去蛋白、优化反应条件等[2]。目前还没有针对M蛋白干扰的检测标准或要求,实验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消除干扰,并与临床积极沟通,必要时应解释由方法学影响导致的结果差异。






参考文献

[1]KritmetapakK, Dumrongsukit S, Jinchai J, Wongprommek P. Pseudohyperphosphatemiain a patient with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after 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ClinCase Rep.2019;7(7):1426-1429. Published 2019 Jun 14. doi:10.1002/ccr3.2264

[2]潘晓园,石慧,曹季军,施新明,史册.M蛋白干扰临床实验室检测项目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3,22(04):4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