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清华大学国徽图案设计小组9名设计者中,有一名是四川宜宾人罗哲文。
罗哲文(1924—2012.05.14),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原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24年春,罗哲文出生于宜宾县柳家镇。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试科目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者。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1946年,罗哲文从李庄随同中国营造学社全体工作人员一道迁返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约请梁思成先生创办建筑系,培育建筑专业人才,梁思成即与校方商定: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全部纳入清华的编制。
清华大学建筑系草创之初,事务繁杂,梁思成先生要罗哲文参与筹建工作。当时罗哲文在中国建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研究所与建筑系一起办公,实际是同一组织。罗哲文兼任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秘书并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及助理教学工作。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发出征集国徽设计方案的启事。启事中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项原则:要有中国特征;要有政权特征;形式要庄严富丽。一时,国内各地纷纷来稿,一些海外侨胞也从国外寄来设计图稿。评委会先后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徽模型112件,图案900多幅。同时受中共中央之命,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两个国徽图案设计小组。两个小组力量都很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是全国政协国旗国徽评委会的成员,并担任了清华大学设计组组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成员有著名画家周令钊、张汀、张光宇、钟灵等人。
将麦穗设计到国徽上去!这更使罗哲文这位从川南农村中走出来的学子心情万分激动,他和设计组的其他同志精心构思、夜以继夜地工作着......
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成员(左一为罗哲文))与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图案合影(清华大学档案馆藏,图源:新京报)
罗哲文在得到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评选出上述国徽图案的批文后,立即和梁思成先生一起去请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高庄先生负责塑造国徽模型。
开始,高庄先生完全按设计图纸来塑造国徽,但是,他很快发现设计图纸的整体和局部形象不统一,绶带飘扬不稳,麦穗章法杂乱,越塑越感到别扭,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尚未塑造出来。于是,高庄先生向罗哲文谈了他考虑将对设计图案重新加以修改,使其更趋完善、统一的想法。
1950年6月17日,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图源:新京报)
罗哲文把高庄先生遇到的困难和想法向设计组组长梁思成先生作了汇报,梁思成马上召集设计组全体人员开会讨论,有人不同意改动设计方案,认为这幅国徽图案是经政协筹委会讨论通过的,不能改动。
正当设计组陷入困境的时候,彭真来了,高庄先生向彭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彭真当即拍板表示尊重专家的意见,他对罗哲文和设计组全体成员说:“你们大胆改好了,祝你们胜利,祝你们成功!”
高庄先生又持续工作了两个多月,修改了原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终于在1949年9月中旬把一个庄严、明朗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国徽模型塑造成功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
毛泽东主席主持讨论国徽图案(图源:新京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图源:新京报)
1950年国庆节,梁思成先生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捧回了国徽设计国家一等奖(集体)证书。
罗哲文将政务院的奖状端端正正地悬挂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办公室正面的墙上。全体设计人员的眼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