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电影《只此青绿》在国庆档热映,观众表示在银幕上体验到了东方美学的震撼。
02《只此青绿》的核心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该画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03电影讲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故事,通过展现各个工艺环节,让观众感受到千年不褪色的山水神韵。
04除此之外,电影还精妙融汇了中国舞蹈、音乐、书法、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人的美学精髓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05《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如今仍熠熠生辉,承载着我们共同守护文化瑰宝的心有灵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只此青绿,这很中国。”
电影《只此青绿》国庆档热映
不少观众表示
“在大银幕体验了一把东方美学震撼”
“画面引起极度舒适”
《只此青绿》为何“很美很中国”?
这要从这部作品的核心——
《千里江山图》讲起
何为青绿?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长11.9米,宽51.5厘米。如果竖立摆放,约有几层楼高。
(请横屏欣赏)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曾经只有黑白水墨画和设色山水的创作历史长河中,青色从未被作为画作的色彩。然而,《千里江山图》中的那一抹青绿,却以其独特之处,开创了新的艺术篇章。
作者王希孟在创作时使用了珍贵的矿物质原料——石青和石绿作为调色,900多年后,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恢宏锦绣,依旧鲜艳不失风采,仿佛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就是从这样的山水里来的”。《千里江山图》的惊人一抹绿来源于何处?答案或许就在这孔雀石中↓
这部“无台词”电影,为何令人震撼?
电影《只此青绿》,着重讲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故事,通过展卷人、织绢人、制笔人、磨石人、制墨人、篆刻人……一个个穿插层叠,让观众穿越到千年前那幅名画诞生的瞬间。
“春蚕之丝,寸锦寸金”,《千里江山图》所用的绢,由织绢人用心血织就;
制笔人把心血都凝聚在小小的笔尖之上,为的是“看看这大好河山”;
磨石人跋山涉水寻川访石,于是有了流传千年的青绿之色;
制墨人在制墨坊内挥汗如雨,少年画师落笔有神,换来了千年不褪色的山水神韵;
篆刻人方寸间细腻运刀篆刻名章,但画家并没有将它印在画作之上,由此留下了《千里江山图》“无名无款”的美丽传说……
电影《只此青绿》秉承了舞蹈诗剧的表达属性——全程没有一句台词。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影片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对话,已使这部作品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东方美学
《只此青绿》精妙融汇了中国舞蹈、音乐、书法、篆刻,以及制笔、织绢、淬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展现了中国人的美学精髓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里江山一画,天地众人共绘”,正是众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才令王希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瑰宝,而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至今。
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每次展卷,都会带来颜料剥落的风险,也因此,这幅画鲜少公开展出。但新时代的匠人们却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着我们对青绿山水的守护与热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开画卷的背景,就是《千里江山图》。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作湘绣版《千里江山图》,全长12米,按照原画等同比例绣成,耗时2237天,绣了1460万针。
纤维艺术创作者用丝线缠绕出《千里江山图》,制造出色彩艳丽的山水镜像效果。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巧妙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
从千年前少年画家的笔触,再到新时代匠人的代代传承,那一抹青绿穿越了漫长岁月的洗礼,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这份独特的青绿之色,承载着我们五千多年来共同守护文化瑰宝的心有灵犀……
查看原图 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