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5年前,“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日寇空袭,山河残破,营造学社却用173天完成了一次逆时代的壮举。
85年后的今天,另一位年轻人,用一次漫长的行走,回应了当年的那场漫长的调查。
2024年末重磅新作
《漫长的调查》新书上市!
致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研究记录者与守卫者!
《漫长的调查: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80多年前,城市中的古建筑年岁已久,却因战争、贫穷无力维护,纷纷走向破败。
梁思成曾经不无感慨,在当时:“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但他决心“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祈望以个人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学术和社会的力量,复兴民族之精神。
也正是在那个年代,他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人的足迹遍及中国15个省的200余个县,调查了逾2000处古建筑,其成果价值在今天已人尽皆知。
在他们足迹中,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调查。但在四川,营造学社曾经历了一次长达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调查,因缺乏相关资料,一直少有人提及。
▲ 《战火中的173天》预告片截图
80多年后今天,另一个年轻人,踏上了“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这个年轻人就是萧易——如果你在《中国国家地理》上但凡看到有和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前几年他的作品《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也在当时的考古热潮之中,备受读者追捧。
深耕巴蜀地区多年的他,这一次,花了足足5年多的时间,与各地文物部门一起,一张张核对这3100多张巨量的照片,重走了一遍营造学社当年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写出这本《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 《漫长的调查》作者萧易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说,“零散的照片经由萧易之手,变成了一座座立体的建筑;八十多年的变迁在他的笔下,读来是如此亲切,却又触目惊心。”
那些汉阙、崖墓、寺庙和城市,“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今天,萧易历时五年写下的这本《漫长的调查》正式上市了,签名钤印本独家在当当网首发,目前数量仅剩100余本。
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透过这本书,以及营造学社在四川这173天的这个切面,重新感受80多年前,在乱世中走出书斋、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中国的一个个逆时代的壮举。
01
追风古建筑的今天
回顾营造学社最漫长的一次调查
Manchang De Diaocha
2024年可谓是“建筑年”。
5月18日,正值林徽因诞辰120周年、林徽因入学宾大100周年之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为林徽因补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8月,“悟空”游戏中的古建筑场景,掀起了一股追风古建筑的热潮。
也正因此,营造学社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开始关注。当年他们遍布15个省的190多个县的足迹,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而丰富的古建筑实地考察资料。
▲ 梁思成先生凝视大足北山
在营造学社的足迹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是他们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调查。
1932年,梁思成在河北省蓟县发现了“充溢着唐风的梦幻般的观音阁”,6月,他又前往河北宝坻县调查广济寺;
1936年5月28日,梁思成、林徽因抵达洛阳,一同考察了龙门石窟;
1937年7月5日,他们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原来中国还有唐代木建筑!
随即,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在代县得知“七七事变”的消息,但即便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他们仍然把田野调查作为学社的方向。
▲ 鹫峰寺天王殿后部
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地调查,才能了解中国的古建筑家底。
随后,梁思成一家离开北京,先到长沙,再到昆明。营造学社的招牌在昆明重新挂了起来,员工也只剩下了五人,还有不拿薪水的林徽因。
1938年11月,营造学社在云南西北部考察了当地的古建筑,1939年1月返回昆明。
不久后,营造学社又将视野投向了四川,酝酿一次更为久远的调查,因调查区域涉及四川省与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销),史称“川康古建筑调查”。
▲ 《战火中的173天》预告片截图
而这,也是营造学社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调查,从1939年8月26日起,至1940年2月16日止,共历时长达173天!
02
3100余张照片背后
逆时代的壮举,重见天日
Manchang De Diaocha
▲ 梁思成、杨枝高在乐山白崖崖墓
营造学社在川康古建筑调查期间,共拍摄了3100余张照片。
但遗憾的是,这批宝贵的调查资料在战火离乱中,随着营造学社的辗转流离,除了一些零星运用外,这些调查成果大多被静静地压在箱底,未能得到及时且系统的整理与出版。
2008年,央视编导胡劲草拍摄《梁思成 林徽因》纪录片时,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档案馆意外发现一个蓝布包裹,里面有560张四川广汉的照片。
根据这批照片,萧易写下了《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一书,同年6月,一场由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也在成都博物馆举办。
▲ 《影子之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在整理广汉照片的同时,萧易还惊喜地发现,梁思成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手中还保存着一批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
因为梁思成与四川的缘分,林洙女士把照片委托萧易整理。
▲ 未经整理的照片
从2019年开始,在四川省文物局支持下,萧易与西南交大古建筑系副教授张宇一起,跟各地文物局、文管所联合,于2019年春天开始重新调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古建筑、古遗址。
3100多张照片,如同一幅巨大的拼图。当年,营造学社并未对照片整理、归档,拿到照片时只有编号,比如观音寺1、观音寺2……观音寺177,但某张是属于哪个殿堂,抑或是殿堂的哪个部分,却无从得知。
▲ 观音寺中曾有诸多雕塑,可惜如今皆已不存
更糟糕的是,许多殿堂已经从观音寺中消失,无从依据,萧易只有从前人调查、村民的回忆中找寻蛛丝马迹,或者是从照片的细节中寻找关联,将不同的照片拼接成殿堂,再将殿堂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观音寺。
从2019年到2024年,经过五年的重走,一张张核对这巨量的照片,萧易基本弄清楚了照片中古建筑、古遗址的状况,并将零散的照片拼接成一处处石窟、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再将它们拼接成85年前的四川。
03
隔空遥望,致敬追忆
相隔85年,两代人用脚步丈量大地
Manchang De Diaocha
▲ 营造学社在重庆老君洞留下第一张合影
85年前,日寇空袭,山河残破;交通不便,寸步难行。
来到四川后,梁思成、刘敦桢一度也非常迷茫。明末张献忠之乱后,四川的明代及以前的建筑就很少了,更别说宋元建筑。但四川却有着丰富的汉阙、崖墓、石窟资源。
于是,他们调整了方向,将这三个方面作为考察的重点。
如果说在华北考察的唐、宋、元、明古建筑帮营造学社梳理了唐代之后的建筑脉络的话,唐之前的建筑史如何书写?
这个问题曾经萦绕着梁思成。
▲ 彭山汉代崖墓
伴随着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深入,问题迎刃而解,梁思成提出了“佐证法”,即从汉阙、崖墓、石窟中寻找答案。
最终,梁思成、刘敦桢和他们的中国营造学社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靠着卡车、滑杆、人力车、客船,完成了这次逆时代的工作。
后来,梁思成在撰写《中国建筑史》时,川康古建筑调查的雅安高颐阙、彭山崖墓、大足北山石刻、梓潼七曲山大庙、蓬溪鹫峰寺等皆收入其中,他的另一本《佛像的历史》也对四川石窟涉猎颇多。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也收录了诸多汉阙、崖墓。
▲ 梁思成、陈明达在赵家坪北无名阙下记录测绘数据
85年后,萧易带着3100多张照片重新上路,从2019年春天开始,重新调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古建、古迹,了解它们的状态,沿途逐一对比当年的场景。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古建和古迹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西山观在绵阳城外凤凰山上,当年,瘦弱的道士领着他们,探访后山石窟,茂密的藤蔓遮住元始天尊俊逸的脸庞,真人的身躯掩埋在泥土中,破旧的香炉已很久没飘过香火了。
▲ 城北凤凰山这个颓败的道观便是西山观
如今的西山观成了西山公园,两个石包上残存31龛隋唐道教石窟,可惜的是,超过50个隋唐道教龛窟已不翼而飞,其中就有珍贵的大业六年龛。
当年调查的730多处文物,或毁或损,留下来的不足一半,或毁于兵赞,或没于土改,或亡于“文革”,或逝于城建。
173天,35个县市,700多处古建、汉阙、崖墓、石窟、碑碣,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漫长的调查》目录
▲ 上下滑动查看
绵阳西山观消失的50多龛造像是什么?
营造学社为何每每与四川宋元建筑擦肩而过?
民国年间四川相对完好的一处明代建筑在哪?
梁思成为何与大足石刻失之交臂?
新津观音寺何以从十二重变成了如今的五重?
中国抗战年间最大的考古发掘在哪里?
内容简介:1939年8月—1940年2月间,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