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新中国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一张证件、一纸股票、一把拍卖槌......浓缩了历史记忆,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从这些“平凡”的老物件里,重温“不平凡”的深圳故事,一起感受深圳的发展印记和奋进足音,感悟深圳人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
老物件
深圳市档案馆内
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证件
这是一张边防证
(图源:深圳市档案馆)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正如歌中提到的这个圈,后来则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即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为便于管理,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一道全长84.6公里的管理线,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设有高达3米的铁丝网。
(图源:罗湖区档案馆)
当时要想进“关内”,需要出示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俗称“边防证”。
那时,办理一张边防证,需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申请手续复杂。如果是在偏僻的乡村,申请更是难上加难。
南下“拓荒者”
(图源:深圳发布)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86年2月22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于同年4月1日实施,正式确立了特区管理线的合法性。
“边防证”,更加一证难求。凌晓会随身携带着边防证,出了单位大门,路上随时可能会有人抽查。
1992年,深圳万物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生命力。凌晓被抽调到公司的证券部,负责南光公司上市前的资料整理、报备。那时,企业上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加起来,也才十多家。
“股票”“上市”“股份制”无数新鲜的名词冲击着凌晓的脑海。赶制文件、填报表格、绘制K线图……一忙起来,凌晓的吃住都在办公室,有时实在困了,倒头就睡在地板上。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范围,深圳开启了特区一体化的进程,特区管理线实际上只剩下物理形态的存在,已经没有实际管理意义。
2015年,深圳启动了二线关口的交通改善和环境提升工程,梅林关等十几个关口被拆除,关口交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2018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明确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道使用了30多年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来了就是深圳人
如今,越来越多全球顶尖人才汇聚于此。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埃菲·杰曼诺夫全职加盟南方科技大学;沈向洋、徐扬生、高文、李泽湘四位早年就相熟的科技“大咖”不约而同聚首深圳……
目前,深圳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高层次人才超2.6万、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20万人。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无数的奋斗者来到深圳
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背后,离不开深圳
更加积极、更加开放
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
从边防证到“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正张开怀抱
迎接每一位追梦人
期待你们在深圳
创造更多奇迹!
部分来源 / 深圳市档案馆 罗湖区档案馆
“神州第一舰”的“深圳精神”
中国未来是什么样?深圳版“剧透”来了!
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小梅沙海洋世界开启试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