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唯富一套
巴彦淖尔
被誉为塞上粮仓
八百里河套大地
田畴阡陌
牛羊肥壮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吃不饱
到现在的“生态饭”“科技饭”
“品牌饭”“产业饭”
变着花样吃
75年来
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高歌猛进
地、水、种等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
粮、肉、奶等粮食和主要农产品
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为“中国碗”里盛放更多的
1949年
1949年,巴彦淖尔农作物总播面积为338.2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5.15万吨,其中小麦3.50万吨;油料0.50万吨;肉类总产量为0.65万吨;牛奶72吨;羊毛绒525吨;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9.42万头,羊79.88万只,猪7.56万口。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4455万元。
1950年
1950年12月,陕坝专区农民协会(1966年5月改称巴彦淖尔盟贫协)建立。
1951年
1951年5月,陕坝专区粮食局成立(前身是绥西粮库)。
1953年
1953年4月17日,建立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活租制,一种是死租制。劳动力按死分活记的办法实行评工记分。
1960年
1960年11月,土地方田化运动在河套灌区展开。这是农田耕作制度的大革命,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实现土地增产,还便于科学灌溉、种植规格化,为农业机械化铺平道路。
1961年
1961年5月,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枢纽建成后,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建闸时的562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万亩。河套灌区也成为与四川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并驾齐驱的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1962年
1962年,河套灌区的广大农民总结历年防碱治碱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改良土壤、恢复地力。全盟各地都对水、旱农田作了合理布局和规划,适当压缩了水稻的播种面积,减轻了盐碱对大田作物的危害。
1963年
1963年4月,巴盟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成立。
1963年
中共华北局决定五原县为“农牧业机械化试点县”。
1964年
全盟各族社员群众在收割夏季作物后,广泛开展了以规划平整土地、打修堰道为中心的稳产高产田建设。全盟投入劳力3.3万人,平整土地15.2万亩,修整和新打堰3.4万道,新增农渠1200多条。
1967年
1967年6月,总干渠全线竣工通水,自此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七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滋养着河套大地。
1973年
1973年7月,按照全国计划会议的要求和自治区《关于农业发展计划的决定》,从当年起逐步把河套地区建设成国家新的商品粮基地。
1978年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978年,巴彦淖尔粮食总产量44.92万吨,小麦17.78万吨;油料0.79万吨;肉类总产量2万吨;牛奶179吨;羊毛绒1925吨;牧业年度牲畜存栏372.44万头,羊285.45万只,猪48.74万口。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
1981年
巴彦淖尔粮食总产达5.25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2年
巴彦淖尔涌现出3000多户售粮“万斤户”,交售粮食占入库总数的五分之一。
全盟粮食总产达5.9亿公斤,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624万元上升到7382万元,翻了一番。
杭锦后旗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前翻了一番,跨入全国47个翻番旗县行列。
1983年
河套灌区首次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获得成功,为改革河套灌区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找到一个重大突破口。
1985年
巴彦淖尔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84元,比1978年增加266元,增长2.25倍,年均增长18.36%;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9%,大幅下降至1985年59.3%,降低8.6个百分点。
1989年
巴彦淖尔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获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达8.335亿千克,其中小麦总产达6.3亿千克。
1990年
油料生产创历史最新纪录,总产达25700万千克,单产达每公顷283.5千克。
1991年
临河市八一乡建起自治区第一个农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综合试验区。
1998年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1998年
磴口县被中国特产经济开发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
2000年
巴彦淖尔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
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
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04元,比1985年增加1520元,增长4.37倍,年均增长12.12%。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9.3%下降到46.02%,下降了13.28个百分点。
2005年
巴彦淖尔实施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极大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
2007年
2013年12月30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河套巴美肉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08年
巴彦淖尔特色农畜产品出口额跃居内蒙古首位。至今已连续15年保持内蒙古第一位置。
2008年
2008年2月5日,国家批准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项目正式实施。
2012年
2014年
2014年10月22日,首届(2014)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大会在临河举行。会上,巴彦淖尔市被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授予“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称号。
2015年
2015年3月,原农业部公布了第三批15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临河区成为巴彦淖尔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5年
2015年11月17日,五原县出口葵花籽(仁)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出口葵花籽(仁)全系列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7年
2017年1月,2016’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正式揭晓,临河区富强村位列其中,成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荣誉的乡村。
2017年
巴彦淖尔编制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规划》,该规划计划投资128.9亿元,完成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目标。
2017年
2017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暨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在巴彦淖尔召开。
2018年
“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
2019年
2019年9月4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灌溉论坛和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执理会全体会议,公布了2019年度(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WHIS)名单,河套灌区成功入选,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0年
2020年,巴彦淖尔自育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通过国家审定。四年示范种植表明:“巴麦13号”抗性较强、产量稳定,较本地主栽品种“永良4号”增产5%~10%。
2020年
2020年12月10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20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发布50个典型案例,巴彦淖尔“推进农村牧区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作为优秀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名列其中,是全区唯一入选案例。
2021年
2021年5月17日,“科创中国”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发展论坛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举办。2020年“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启动,巴彦淖尔是“科创中国”唯一一个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的试点城市。
2022年
2022年4月28日,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自治区唯一获批的国家农高区。
2023年
2023年5月12日,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首批列入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名单,利用5年时间将灌区内剩余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023年
2023年9月4日,经海关总署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批准,全国首个籽仁类产品技贸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户巴彦淖尔。
2023年
2023年9月12日至16日,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举行。期间,巴彦淖尔获授牌“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正式揭牌等。
2023年
2023年9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揭牌。
2023年
自治区确定在巴彦淖尔市实施整灌域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60万亩。
2024年
2024年7月,经专家对巴彦淖尔小麦高产竞赛田进行现场实收测产,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小麦单产高达每亩705.80公斤,突破700公斤大关,较自治区去年小麦单产纪录提高22.34公斤,增幅3.27%。
2024年
2024年8月21日~24日,第21届国际向日葵大会·2024年国际向日葵产业成果推荐会在五原县举办。
全力建设奶业、肉羊、向日葵、玉米百亿级产业,小麦、羊绒等30亿级产业,实现肉牛、西甜瓜等10亿级产业结构性升级、集群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8%以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