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上海县基本扫除文盲|乡音里的闵行风华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研究室,邀您共赴一场沪语诵读的盛宴——“乡音里的闵行风华”。在熟悉的乡音中,我们一起重温75载辉煌历程,见证城市建设脉动,感受民生福祉变迁。让我们以沪语为媒,传承红色记忆,共绘闵行新篇章!


图片

朗读者:王伟清 原梅陇广播站播音员

扫除文盲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大农村开展以识字为中心的扫盲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上海县的扫盲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解放初,上海县的扫盲主要是利用农闲在农村办冬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春夏秋冬都要学,否则容易造成“年年上冬学、年年从头学”。1950年秋,上海县人民政府教育科设社会教育课管理全县业余教育,逐步整顿冬学,帮助条件较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教师主要由乡村识字者担任,还有小学教师、社会教育课工作人员等。就学的有农村基层干部、农会积极分子和农村青年,并逐步推及全体文盲。

教育的形式有俱乐部、识字班、农村团、歌咏队、读报组、黑板报、阅览室等,并按照本地农忙情况,采取“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教学办法。扫盲以识字为重点,主要是生产、生活日常用字,还结合农村中心工作,进行时事、政策和思想教育,教材大部分是自编的油印乡土教材。要求青壮年文盲识1500字,后改为1500至2000字,达到听、说、读、写“四会”。

图片

1955年12月9日,新泾区马家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夜校正在为农民扫盲上识字课

1955年12月1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扫除全国农村青年文盲的决定》,决定用七年时间,扫除全国7000多万农村青年文盲,使全国青年文盲的80%左右脱离文盲状态。上海县积极响应号召,及时制订扫盲规划。次年春,上海县成立扫盲协会,由县文教科编印农民识字课本,供扫盲使用。各乡也相继成立扫盲协会。

据统计,当时全县青壮年人数 63945人,文盲、半文盲人数45777人,占70%。规划要求加快扫盲速度,提高识学效率,完成45000人的扫盲指标,扫盲运动出现了第二个高潮,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1959年11月,县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县扫盲誓师大会,会后每个农业生产大队配备1名扫盲兼职教师,由国家发给固定误工补贴,以加强扫盲工作。

图片

诸翟乡农民业余大学(摄于1958年8月24日)


1960年起,农村扫盲工作贯彻“以青少年、干部、积极分子为重点”的方针,为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学员文化水平,开办业余学校,设小学班、高小班、中学班。1964年起,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扫盲工作逐步转向以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开展阶级斗争教育为重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全部停顿,脱盲人员大量复盲。


1978年10月,上海县革命委员会批转县教育局《关于限期扫盲的工作意见》,要求全县在1979年国庆节前基本完成扫盲任务。扫盲采取前工后学、田头学、见物识字等方法和夜校学习、分散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重点扫除党员、干部和青年中的文盲、半文盲。1980年10月,经上海市教育局验收,上海县达到基本扫除文盲标准。

1988年,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全县42万人口中的年龄段人数进行调查、核对、造册,经统计当时适龄段总人数为174941人,文盲、半文盲人数为1686人。扫盲运动不但使广大农民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图片
供稿:区档案局、区委党史研究室
统筹:高佩明
审听:晨音
配乐:潘建民
编辑:陈依婷(实习)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茅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