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征
过去几天,中科院孙凝晖院士所谓的“批评”华为搞技术垄断的旧闻,不知为何又冲上了热搜,导致大量人站出来为华为抱不平。当然也有力挺孙院士的声音,不过与支持华为的人相比,还是弱了一些。
实际上,这个问题如果铺开了说,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道理。如果从产业一线来看,可能支持孙院士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如果从普罗大众的角度,相信更多的还是会站位华为一边。
在这个话题中,所谓的垄断,以及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垄断地位和垄断行为,横向垄断和纵向垄断等,都是非常专业的用语,说者和听者的理解可能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因此,引发争议也在所难免。
如果从我们搞专利的角度来看,用专利这个指标看华为到底垄不垄断的问题。
其实答案很明确:目前不垄断。
因为专利本身的含义就是国家赋予一段时期的垄断权。长久以来,专利和反垄断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个是“鼓励”垄断,一个是“限制”垄断。
美国自建国之处就设立的专利制度,写进了宪法,迄今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但是反垄断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也就是说,反垄断法的出现,其作用之一也带着避免专利权过于垄断而导致破坏了创新和竞争。
所以,从西方目前在专利和垄断上的产业实践来看,有一个共性,就是凡处于垄断地位和拥有垄断行为的企业,全部都是不喜欢专利的,也就是弱专利保护的支持者,其代表包括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几乎所有的美国高科技巨头。
这些高科技巨头几乎垄断了所在行业的全球市场,而专利权是唯一可以让其将垄断利润的一部分剥离出来的国家强制权。因此,这也是为何这些高科技巨头很害怕一些中小创新实体,以及一些独立发明人,总想拿着专利找他们索赔的原因。
因为一旦被法院认定侵权,凭借其垄断的市场利益,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损害赔偿,屡见不鲜。
所以这些高科技巨头在这一点上,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一同呼吁不能授予太多专利,不能低质量审批专利,要有更便捷的无效掉专利的途径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维护其垄断利益的。
例如谷歌就明确表示,为了维持美国专利商标局(自负盈亏)的正常运营,可以多申请专利,并自愿提出大企业应该多缴纳专利费,以帮助美国专利商标局更好的运转,以提高专利审批质量。谷歌虽然有很多创新研发投入,但是并不热衷于申请专利,而是尽可能的对外公开这些创新,让其成为公知技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他人将类似技术申请专利后再反过来找谷歌维权。
其实,这些特点,练就了美国这一批大型具有垄断性质的高科技公司,在专利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不需要自己申请太多专利,希望其经商的各国专利制度处于弱保护的状态。
再看华为,如果它垄断了,在商业逻辑上应该与这些美国高科技大公司一样才对。
然而恰恰相反,华为则是不断的强化专利申请和布局,在其最新公布的数据上,仅去年一件公开的专利数量就达到3.6万件,堪称全球第一。而且华为已经连续多年主办知识产权日活动,在中国推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
这些做法,与处于垄断位置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恰恰相反。
要知道,华为如果提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中就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他人要尊重华为的发明和创造;另一方面,就是华为自己就必须要以身作则,如果有中小创新实体和独立发明人向华为主张时,也要尊重。而不能是两面派。
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的,所以大部分西方垄断企业,都放弃了前面第一点,就是虽然我有专利,但是我基本不用专利去维权或是进行专利许可,因为我获取的垄断利润已经远远高于专利的收益了。反而,要预防的则是,如果被他人进行索赔而导致的巨额赔偿问题。
就像苹果轻轻松松的拿着30%的应用商店分成,这要比高通为了能达到3.25%的手机专利许可费,是要冒着多大的被行业指责、被人唾弃其搞垄断的骂名,才坚持下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目前还在收专利费的阶段,也就说明华为压根儿还没有垄断利润。
但是未来会不会有?
按照目前的形势,就是孙院士所提醒的那样,华为这种一体化所有都做的模式,非常有可能走向更大的垄断,而且是美国都未曾出现过的垄断商业模型。
要知道,美国苹果、微软、谷歌,仅在操作系统上,就构成了垄断,并被反垄断调查。美国英特尔在没落之前,仅凭一颗芯片,也是反垄断调查的常客。
那么当华为未来将芯片、操作系统,以及其它所有产业链环节都能纳入自己体系之后,很难想象这是怎样一种规模的优势。好处在于可以更高效的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缺点也有,就是万一华为不创新,或是像英特尔那样挤牙膏式的创新。
后果将会怎样?
这一点是值得未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