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牺牲无关紧要,战术训练就没有了意义

1.一切技能都是为了战术

第一我们要承认,战术水平再高,意识再好,竞技是拿不到名次的,这是两个赛道,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技能的形成可以完成任务,而战术的培养则能降低牺牲的概率。

图片

把战术作为一个科目

有这样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会把战术训练当作单一的科目去落实。

例如单兵战术,分队战术,中队战术。

实际训练时,切几个角,突个房间,搞一遍连贯演练,考个核,登记成绩,就算完成年度计划了。

从此之后,全年的训练都和“战术”二字无关了。

爬绳就是爬绳,救护就只练救护,索降就只有进窗。

等到实际应用时,碰上个演训任务,交流活动,突然发现还是什么都做不出来,什么也搞不定,又得从头开始。

上了新闻,在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不好看。

图片
图片
战术从来就不是一个科目。

战术是一种“术”,是思想上、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导,而不是单个“方法”、“技能”本身。

但是所有装备、动作、技术、行动都有其“战术性”。

只不过这个“战术性”影响的常常不是大局,而更多是对单兵、对个人的保护,能够建立更多优势,更好地规避风险,仅此而已了。

图片

例如清理这种黑暗角落,有没有枪灯,会不会弱光战术没关系,里面有敌人,也就阵亡一个尖兵,后面会有更多手雷、子弹招呼。

但是如果有枪灯,懂得照明的技巧,这个尖兵会更大概率幸存下来。

当然,还是那句话,不影响大局。

图片

回过来,现在讲一下所谓的“战术性”,具体指什么。

讲装备,同样是头盔,瓜皮盔具备防弹功能和简易识别能力,这就说明这种头盔有着相对比较“弱”的战术性。

图片

配置了夜视仪、头灯、敌我识别灯、耳机的头盔,就具备“夜间观察、简易照明、拾音降噪、敌我识别”的能力,再加上“防弹”这个功能。

使用这种装备能在更多环境建立优势,能降低认知负担,能保护听力,能快速识别队友。

那我们应该是可以说,这种装备的“战术性”更强一些。

但是问题来了,装备是需要研究和训练才能掌握的,不是发下来就自动搞明白的。

从这个角度看,研究装备、训练装备、维护保养,应该也可以算是战术训练的一种。

图片

再以动作为例。

同样是步手枪切换。

如果为了竞技比武,步枪打完,不需要做多余的动作,立刻切换手枪,射击目标后,迅速枪入套,开始跑步赶往下一个打卡点,边跑步边给步枪换弹匣,这就不太需要什么战术动作,因为目标是提升比赛成绩,而不是打仗。

但如果这是战术动作的训练。

步枪打完,可能要先侧翻看一眼抛弹孔,看是故障还是弹药耗尽,放下步枪时,可以向内旋转往后带,这样能避免晃动,方便移动,右手拔出手枪的同时,向掩体方向运动或切换成跪姿,射击完毕后,先检查周边情况,然后再给步枪换弹匣。

这一系列的动作,更多都是战术性的,是意识上的。

没有什么竞赛能在战术上绝对公平公正,大家都是为了成绩,只有米秒环才能让人信服,这是没有办法的,是客观事实。

比武场上出成绩的当然都很厉害,只是还是那句话,不是一个赛道。

图片

说难听点,“战术动作”就是“贪生怕死”的动作,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形成的一系列SOP,却不会给比赛时间增加一分一秒。

一个动作,一套动作,有没有“战术性”,区别是非常大的,这会形成一个战士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的本能,还是猛打猛冲的本能,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搞明白,从年头练到年尾,到底在练什么,打仗的时候能用的出来吗?

图片

现在再说技术。

CQB说白了就是一个技术,是技术就不是万能的,就有应用场景和实际变化。

搜索用的CQB,营救人质用的CQB,高烈度巷战用的CQB,都不一样。

这不是一个“分队战术”考核,就能全面掌握的。

除非练的就只是随便一种“技术”。

考虑到的战术性越多,要训练的也就越多,掌握得越多,能适应的场景也就越多。

图片

最后是行动的战术性。

同样是海神之矛行动,海豹六队使用夜视仪突袭,没有队员伤亡、没有平民死亡、没有大面积破坏、斩首拉登,将尸体带回航空母舰,政治影响相对较小,这是一种完成任务的模式。

抛开战术,说难听点,让101空降师一个营大规模空中入侵,直升机机降,全方位封锁封控,由一个连突击拉登住所,一样可以斩首本拉登。

可能伤亡也就会多个五六七八个,打死里面的妇女儿童,当地政府军、警察更快反应过来,事后巴基斯坦政府发出更严重的抗议。

可能也不影响大局,这就看“大局”二字如何定义了。

图片

2.战术是一切技能的进阶

技能训练,攀登、障碍、射击、CQB、夜视仪技术、渗透、伪装、侦察,就单一技能来说,这些都是一个层次的。

你不考虑战术性,攀登就是爬大绳,卡表就行;障碍就是跑,体能够就行;射击站着原地打固定目标,准就行;CQB就只管冲,上靶就行。

图片

卡表、看靶,都能考,成绩都不差。

但是一旦要考虑战术性,那所有技能就都要进阶一个层次了。

同样是攀登,VBSS海上登临船是其中一个典型场景。

要训练的内容就有变化了,不是原地爬个绳梯或钩梯就能符合要求了。

图片

从接近开始,是带着钩梯潜水靠近,还是坐冲锋舟接近。

到位后,谁负责架梯,谁负责掩护。

架梯后的攀登,到顶端的警戒,对绳梯的进一步固定,交替掩护登船,对钩梯的回收。

这都是要训练的一部分。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时,每个环节都是不容易的。

再比如夜视仪训练。

带上夜视仪在靶场射击是一回事。

带着夜视仪徒步渗透五公里,使用激光指示器在不同距离下精准射击目标,进入目标区域近距离战斗,对多种光环境的处置,那就是完全不同的训练科目。

考虑到战术性,这就是要练的。

图片

现在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考虑战术性。

从来就不是因为任务完不成,而是因为牺牲和“附带损伤”无伤大雅,不影响大局。

巷战高烈度CQB,一个班冲进去,倒下四五个,下一个班再冲进去,一样可以消灭目标。

图片

但是使用破坏性切角,手榴弹、炸墙、自杀式穿越机开道,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是需要高水平的战术素养的。

而高水平战术素养是需要大量、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训练的。

图片
***
希望大家能多点“赞”和“在看”,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