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吉林|海龙鼓吹乐

  自古以来,梅河口(原海龙县)就是连接吉、辽两省的交通枢纽,这里八方通衢、富庶祥和,孕育和滋养出了融齐鲁文化和关东风情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瑰宝——“海龙鼓吹乐”。2010年7月“海龙鼓吹乐”列入梅河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1年11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21年5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海龙鼓吹乐作为一种民间乐种具有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来源于鲁西南鼓吹乐,融合了东北少数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九世纪中叶,鼓吹乐艺人随着“闯关东”浪潮,途经辽宁省来到吉林省梅河口市(原海龙县)山城镇,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海龙鼓吹乐这一特色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

图片

  当前,海龙鼓吹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南部的梅河口市、东丰县、柳河县的部分县(区),而以梅河口市的山城镇、中和镇、红梅镇、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曙光镇、黑山头镇、进化镇等最具代表性。成为当地百姓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民间艺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

图片

  海龙鼓吹乐是融吹奏、打击乐伴奏、杂耍及魔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各类唢呐为主奏乐器,还有管子、口笛、笙,以及板胡等弦乐器和手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海龙鼓吹乐演奏方式多样,主要有吹奏乐、打击乐和咔戏三种。演奏时少可五、六人,多可十几人。在演奏的同时,经常加入吹奏的特技表演:如口、鼻同时吹奏多支唢呐的“葫芦大开花”“唢呐顶碟”“腾云驾雾”(口中含烟吹奏)等。演奏中,表演者还会加入咔戏,用唢呐、牛角、口笛等乐器模仿人声对话。

图片

  海龙鼓吹乐以家族、师徒为主要师承方式传承,海龙鼓吹乐主要传承人丁长福(已故),有着五十多年的从艺史,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民间艺人,在鼓乐班中打鼓,还会唱堂会。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丁长福从小便对民间音乐耳濡目染,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五岁的丁长福拜陈永平为师,由于陈永平年事已高,丁长福在陈师父那只学习了半年的时光,这期间,陈师父传授了他《八条龙》《九条龙》《花池》《三借本》等传统的音乐曲牌。半年之后,丁长福遇到了另一位从庄河迁移而来的鼓吹艺人邓永生(谐音),并跟着邓师父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在之后的岁月里,丁长福不断的与其他鼓吹艺人交流与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技艺。丁长福把师承的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和儿女,他的徒弟赵兴家、丁雪(长女)、丁伟(长子)、刘仁刚、丁波(次子),一直从事鼓吹乐演奏职业,并在社会上广收门徒,把海龙鼓吹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图片

  现在海龙鼓吹乐主要传承人丁波、丁伟,自幼受其父启蒙,博采众长,在传承发展进程中,还把杂耍、戏法等特技融入到表演中,改编了传统曲目《水龙尾》,并将现代乐器电子琴配置到器乐中,同时在演奏时加入咔戏部分,用唢呐、牛角、口笛等乐器模仿人声对话。由于丁波、丁伟与时俱进的不断革新突破,为海龙鼓吹乐这一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梅河口的非遗,如同一座座宝藏,而海龙鼓吹乐便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进梅河口,聆听海龙鼓吹乐的激昂旋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加浓郁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