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与内塔尼亚胡的智慧对比,从他们对待敌方领导层的方式中便能窥见一斑。
特别是在“定点清除”这一军事策略上,两人的做法截然不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战略思维和风险预判。
普京在处理乌克兰问题时,并未采取对乌克兰管理层进行“斩首”行动的策略。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其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普京深知,如果对乌克兰最熟悉、最有影响力的对手进行“斩首”,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削弱对手的力量,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带来更多未知的、潜在的危险。
“斩首”行动意味着对敌方领导层的直接打击,这样的行动往往会让敌方剩余力量在失去核心领导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团结和激进。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熟悉的对手可能会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更加陌生、更加难以预测的对手。
这些对手可能会因为失去了领导者而变得更加凶狠和危险,从而对整个战局产生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以色列的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
内塔尼亚胡因为有美国撑腰,所以他无所顾忌,在处理巴以冲突和以色列安全问题上一贯奉行强硬路线,支持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进行军事打击。
并对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目标进行大举空袭。他的这种性格驱使他倾向于采取更加积极的军事行动。
以真主党最高领袖纳斯鲁拉为例,在内塔尼亚胡的指挥下,以色列利用情报和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定点清除,为了置纳斯鲁拉于死地,以色列对其藏身之所陆续用85枚钻地弹进行轮番轰炸,最终将纳斯鲁拉清除。
然而,这一行动并未结束,哈希姆·萨菲丁接任真主党最高领袖后,以色列的行动并未停止。
萨菲丁对以色列的作风更为极端,这使得以色列的定点清除行动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萨菲丁已经开始了他的工作,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未因此而放缓。这种连续不断的打击,使得以色列似乎在向世界展示其“不认怂”的决心。
然而,这种策略的长期效果却是值得怀疑的。以色列的连续打击,虽然确实清除了一些敌方的高级领导人,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尽管哈马斯以及黎巴嫩的最高领袖也被清除,这种一个接一个的打击,看似强硬,实则可能是在为以色列自己挖掘坟墓。
因为,黎巴嫩真主党和胡塞武装也会效仿这种“斩首”行动。
9月28日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刚从联合国演讲返回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胡塞武装的“巴勒斯坦2”弹道导弹跟着就来了。
看得出来,胡塞武装也想来一次这样的“斩首”行动,但以色列方面称,胡塞武装的来袭导弹被拦截了下来。
以色列的“斩首”策略,看似能够迅速削弱敌方力量,给敌方一种巨大的威慑,但实际上却是在不断消耗自己的资源。
每一次的定点清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军事力量和情报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持续投入,最终会导致以色列陷入一种“慢慢耗尽”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以色列不仅会面临军事上的压力,还可能因为过度消耗而陷入经济困境。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置之死地的策略,可能会使得敌方力量变得更加团结和激进。
一旦敌方意识到以色列的意图,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来反击,从而将以色列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从这些地方就能看出来,普京与内塔尼亚胡在处理敌方领导层的问题上,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
普京的谨慎和远见,使得他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而内塔尼亚胡的积极和果断,虽然短期内看似能够取得成效,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将以色列推向深渊。
这一对比,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代战争策略的绝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