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立体地展现宝山“百年教育”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宝山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共同推出的《江畔弦歌——宝山“百年教育”史料展》于9月29日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开幕。
开幕仪式上,宝山与复旦大学档案馆、同济大学档案馆、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上海海洋大学校史馆签订了宝山“百年教育”文史研究校地合作备忘录,未来将继续探索校地多方合作模式,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四所高校还向宝山捐赠了与吴淞办学时期相关的珍贵文物史料。
其中复旦大学捐赠的是《1908年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此名册内有复旦毕业的首届毕业生名单,以及各年级学生考试成绩,其中著名的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分列年级第一、第四。
同济大学捐赠的“1923年学校更名的指令”,也见证了“同济大学”校名在吴淞正式诞生。
上海海事大学捐赠的是拍摄于1914年,学校前身吴淞商船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与教职员工的合影。1912年,吴淞商船学校正式易名,并迁至吴淞炮台湾新校舍。
上海海洋大学捐赠的是学校在吴淞时期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历史照片。该校于1912年由张謇、黄炎培创办,于1913年3月在吴淞炮台湾辟建校舍。
展览分为“文教先潮”“学府集至”“红色薪传”“木铎金声”“再续华章”五个部分,以百余件文物、史料展品,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宝山“百年教育”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示了宝山教育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第一”以及宝山多所“百年老校”的历史风采。包括陈鹤琴在宝山大场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农村托儿所;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其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首创“小学生制”,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影响遍及全国及东南亚。展览中还能看到行知育才旧院的3D打印模型,行知育才旧院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从渝迁沪后,育才学校校舍旧址中至今唯一得以完整留存的历史性建筑物。
策展人唐吉慧介绍:“我从2010年开始收集宝山人文历史类文献与影像资料,其间意外收集了不少宝山教育方面的文献,通过研究,才知道宝山的历史上竟然存在这么多学校和优秀的教育界的前辈,我们展厅里有两件珍贵的展品,一件是宝山籍教育家冯国华写于1937年的手稿《论积极除奸与长期抗战》,冯先生原是宝山教育局局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队伍之中,1938年10月壮烈牺牲,年仅38岁。这份手稿有15页,只念完第一页,满纸都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对家乡宝山的牵挂与哀叹,读了叫人无比动容。另有一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于1942年的书信,信里写到了他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军事、百年教育”深厚的历史底蕴。自二十世纪两次自主开埠后更是得风气之先,以独有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兴办教育,吸引仁人志士前来办校求学,在宝山吴淞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大学城”之一。本次展览也重点展出了曾集聚于此办学的多所高等学府的历史文脉,包括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中国公学等。观众可通过师生合影、纪念册、毕业证书等生动的文物史料,结合再现“吴淞大学城”的沙盘模型,直观了解多所优秀学府在宝山留下的历史印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