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主战坦克,于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首次亮相,是国产第一型主战坦克,也是中国服役时间最长,生产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59式主战坦克的发展是中国陆军装甲兵、坦克工业艰苦奋斗、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见证,凝聚着中国陆军的荣光,这也是59式主战坦克深得网友推崇和喜爱根本原因。网友昵称“五对轮”,是因为它装有5对负重轮,跟国外坦克有6对或7对负重轮有明显差异。优点是车体较短,降低了车体重量。缺点是车内空间有限,限制了防护能力和升级潜力。
(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59式主战坦克首次亮相,五对轮时代拉开序幕)
一万辆的生产数量世界罕见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T-54A主战坦克及生产专利,国内型号1959年式主战坦克,简称59式主战坦克。首辆坦克在1958年下线,1959年建国10周年国庆阅兵首次公开亮相,五对轮时代由此拉开帷幕。59式主战坦克在1963年投入批量生产,到1985年停产,生产时间超过20年。外媒称中国一共生产了接近1万辆59式坦克及改进改型,中国陆军装备了大约6000辆,出口接近4000辆,也是我们出口数量最大的坦克。中国此前没有,此后也不会再造这么多单一型号的坦克。
二战后生产数量接近或超过达1万辆的坦克,都是非常经典的型号,比如苏联的T-54和T-55坦克的生产数量超过了10万辆;T-72坦克的生产数量超过20,000;美国的M48巴顿坦克也达到了约11,000辆的生产量,而M60坦克则超过了15,000辆。
苏联给了中国简化版坦克
59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为36吨,长度为6米,宽为3.27米,高度为2.59米,乘员4人。发动机为1部12150 V12柴油发动机,功率520马力,最大时速50公里,续航能力为450公里。主炮为1门100毫米线膛炮,备弹34发,其中穿甲弹为苏联BP412B和BP412D两种穿甲弹,穿甲能力为10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备弹200发,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备弹3600发。装甲为普通均质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22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59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夜视系统比较简单,也没有三防系统,整体作战能力相对较低,这些也是我们以后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实际上T-54A主战坦克的水平就不高,苏联大批量生产和装备的是T-55主战坦克。另外当年T-54A主战坦克出口到中国的时候,苏联又对它的技术进行了一定简化,取消了红外夜视装置、垂直火炮稳定器等,这样就进一步拉低了59式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
(网友昵称五对轮的国产59式主战坦克)
经过了实战的考验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国产59式主战坦克第一次参加实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前我们一度认为62式轻型坦克更适合在南方热带雨林地区作战,但是实战经验表明59主战坦克重量更大,但是防护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好的抵御对方反坦克火力攻击,而62式轻型坦克甚至连高射机枪都能洞穿。另外59主战坦克重量更大,但是履带也更宽,地面压强反而小,机动性能更好。我43军坦克团59式主战坦克在乡村土路上面疾行数十公里,边打边走,提前攻占东溪,成为装甲兵历史上光辉战例。战后经验表明59主战坦克参战80辆,但是永久报废只有5辆。而62式轻型坦克投入420辆,永久报废高达40多辆。正是这次实战让我们意识到62式轻型坦克不能适应复杂战场需求,停止了轻型坦克的发展。
(国产59-Ⅰ主战坦克)
59式第一次大改
59式主战坦克投产之后,中国坦克技术人员根据使用经验,利用国内最新技术不断对它进行改进。上世纪70年代为59式主战坦克配备了垂直稳定器,研制了新型钨芯穿甲弹,新弹采用塑料滑动弹带、可燃药筒等新技术,穿甲能力提高到24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
70年代末根据实战经验,中国坦克技术人员对59式主战坦克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进,这就是59-Ⅰ主战坦克。59-Ⅰ主战坦克的主要改进就是加装双向稳定器、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解决了59式主战坦克无火控系统的历史。另外还加装了主动红外夜视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液压助力操纵装置等等,整体作战能力有明显提高。进入80年代,我们继续改进59-Ⅰ主战坦克,增加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该弹在1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0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这个指标已经能够击穿早期T-72主战坦克的装甲,其他改进包括加装侧裙板、炮塔增加防护栅栏,以抵御空心装药破甲弹。
经过这样改进,中国坦克技术人员认为59-Ⅰ主战坦克战术技术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外二代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而当时国产69式主战坦克已经研制成功,但是69式坦克与59式坦克改进之后并没有质的提高,新一代主战坦克因为技术问题迟迟未能上马,这样我们决定继续对59主战坦克进一步改进,以便服役到80年代以后,这个结论为“五对轮时代”延伸到新世纪铺平了道路。
(国产59-Ⅱ主战坦克)
59式成为第二代坦克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加快国产坦克发展,我们决定利用当时有利国际环境引进一些新技术和设备,用于发展国产新型坦克。经过论证我们从国引进了105毫米线膛炮、VRC-800通信电台、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等系统,用于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研制。考虑到部队急需新型坦克,我们决定利用新炮和设备改进59主战坦克,以适应80年代以后战场环境,这就是59-Ⅱ主战坦克。
59-Ⅱ主战坦克配备国产79式105毫米线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300毫米以上垂直均质钢装甲,实现了对T-72主战坦克早期型号比较有效的击穿。从整体性能来讲,59-Ⅱ主战坦克已经达到了国际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平,但是在夜视系统、防护系统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又发展了59-ⅡA主战坦克。
59-ⅡA主要对火控、夜视和防护系统进行改进,主要改进包括换装双向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具备短停对移动目标射击能力。换装二代微光夜视仪,提高夜战能力。前主装甲增装国产复合装甲模块,增强防护能力,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59主战坦克已经从第一代主战坦克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
59式差点成为第三代坦克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产二代主战坦克-88式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不过这个时候国际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的安全环境随之改变,我们潜在作战对象由T-80U主战坦降级成了T-72M、M48H勇虎、M60A3等主战坦克。我们经过讨论之后认为88式主战坦克技术水平与59主战坦克相比,技术进步并不明显,按照潜在作战对象的装备水平,59主战坦克经过进一步升级足够对付,从长远角度出发,我们的资源应该放在第三代主战坦克发展更加合理,这样五对轮时代又进一步延伸到21世纪。
以国产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完全可以对付T-72M,M48H勇虎、M60A3更是不在话下。不过考虑到T-90S、M1A2等主战坦克可能在新世纪在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因此59主战坦克还需要威力更加强大的武器。这样59主战坦克大改-59D主战坦克就出现了。
(国产59D主战坦克)
59D主战坦克换装了1门国产长身管105毫米线膛炮,威力进一步增强。此炮发射国产出口型BTA-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上可以击穿55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自用型显然更高,因此59D主战坦克能够2000米距离上击穿T-90S主战坦克的炮塔。火控系统方面,59D主战坦克换装了二代主战坦克的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防护能力铺设了国产第一代反应装甲,可以更好的对抗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
经过这样改进之后,59D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机动性能下降。技术人员一度打算为它换装二代坦克的730马力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但是发现成本太高无疾而终。后来计划把发动机功率增加到580马力,不过经过试验之后得出结论发动机热负荷更大,故障率高,并且还要对传动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也只能放弃。不过这些为我们对外推出59主战坦克的升级套件积累了经验,打好的基础。
经此之后,中国坦克技术人员认为59式主战坦克潜力已经挖掘到极限,再提高非常困难,达不到理想的效费比。加上新世纪国产三代坦克发展迅速,59式主战坦克到了功成身退的日子,已经退出作战序列,“五对轮时代”落下帷幕,老兵不死,只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