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1928年10月13日,殷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员董作宾的主持下,“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拥抱了来自西方的田野考古学”,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工作。
随后,著名的“后岗三叠层”被发现,证实了中国历史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一脉相承。这里被称为“考古学家的摇篮”,著名的考古学家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石璋如、郭宝钧、安志敏、杨锡璋、郑振香等人,都曾在殷墟工作。洛阳铲的“改邪归正”在这里,考古常用的地层学成熟于此,中国考古学上的区域研究也在此诞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封面新闻“考古队长”推出特别策划,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他在殷墟工作了27年,用他的话来说,殷墟的发掘,就像是中国考古学的“浓缩版”,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从一颗小芽,发展成为参天大树的过程。
唐际根
殷墟乃至中国考古学的改变
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就夏商周文化而言,殷墟的发掘研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殷墟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因为它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大多能从殷墟的发掘中有所体现。这一点,唐际根深有感触。
安阳殷墟俯瞰
“殷墟的第一个节点,就在于用一门中国的学问——金石学,拥抱了西方的现代田野考古学。诞生了具有特色的中国考古学。”传统金石学关注的是青铜器、铭文、石鼓文等,而殷墟出土甲骨文的事实,一直为人们所知。因此,接受传统金石学训练的董作宾,在傅斯年的邀请下,来到殷墟主持第一次发掘。他借鉴了科学考古的方法,派人绘制了平面图和剖面图,按照傅斯年的提议以“近代考古学之观点论之”,重新研究殷墟。
1929年,殷墟迎来由李济与董作宾共同主持的发掘。接下来,关于发掘重点是甲骨文还是历史演变的争论,关于人体遗骸发掘的争论,关于研究方向的争议,都在殷墟上演。那是一个新旧观点进行激烈交锋的年代,中国考古学也不例外。但是,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并未因为争议而停止。
“殷墟的改变,包括中国考古学的改变,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作为曾经的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也有自己的殷墟记忆。
发现洹北商城
学术之外另有深意
“我在殷墟这么多年,见证了殷墟遗址发掘的大多数节点。”大到洹北商城的发现、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小到引入DNA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从发现、发掘、整理、研究到保护、利用,唐际根直言,“在这个过程中,都有我留给殷墟的烙印”。
而在这些事中,最让唐际根心潮澎湃的,还是洹北商城的发现。
洹北商城发现的契机,要追溯到唐际根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唐际根读邹衡先生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每读一篇就跟大考一样,读得人满脸赤红、脑部充血。因为要读懂各种材料,读懂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论述逻辑,把方法学到,养成用材料做判断的习惯”。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他的脑海里奠定下了基础。
洹北商城庭院入口倒塌现场清理后
硕士期间,唐际根意识到将商王朝分为商前期、商后期,过于简单。于是他向老师郑振香请教,希望硕士论文能够研究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关系。“邹衡先生已经论述过了,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是考古研究是要靠材料的,而那时候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的发掘,已经引起了邹先生的注意。”
这个选题他研究了三年。“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脑,图片处理全靠剪刀浆糊,天天在房间贴图。”一年的贴图经验,让唐际根熟悉了商王朝的各种器物,也发现了好似有一处空白,还等着自己去填补。正是带着这个疑问,他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了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的发现,重新建立了早商、中商、晚商的商王朝编年框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但对于唐际根来说,有着别样的深意。“我发现了一座城,真的觉得很自豪。”唐际根说,“考古不只是挖墓,器物重要,但是遗址更重要。”
在公众十分关注考古的当下,这种来自考古人的清醒显得格外重要。唐际根不是没有发掘大墓的机会,但是他依旧选择专注于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就像三星堆,祭祀坑固然重要,但它记录的是某一次的活动,而古城却是对当时社会最直观的反映。它需要和古城一起,才能构成三星堆的核心价值。所以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祭祀坑这几个坑的器物的时候,作为考古学界的人一定要清醒。”
几乎所有做考古的人
都要来殷墟看一看
“几乎中国所有做考古的人,一定会到殷墟看一看,甚至国际上的考古人也是如此。”作为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的使命还要走出去,去看看国外的考古。正是这一点,让他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感受良多。
唐际根特别喜欢“开会”,早年频繁地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例如美国考古学年会(SAA),还有欧洲考古学家协会(EAA)大会,他都有参加。“那时候他们开玩笑说,唐队长出国跟‘上厕所’似的。”开会的时候,他有个习惯,就是收集会议手册,上头写满了各种各样的议题,因为他需要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从比较中,唐际根看到了中国考古暂时的落后,因为“别人谈论的话题我们都没谈”。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马车
那时候,中国考古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研究陶器、考古学文化、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而国际考古已经在关注计算机考古、生物考古、动物考古、实验考古等,且还涉及了考古与道德、考古与伦理、考古的应用等话题。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短板显而易见。但是在2008年前后,唐际根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
“后来,我们也开始关注这些方面。慢慢地,东亚考古学会这些国际会议,也来到中国开了。中国考古队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工作中,关注了更多的议题。”也正是2008年,殷墟的发掘开始尝试使用新的探索和研究方法。唐际根引入了锶同位素研究、DNA研究等。2009年,他又启动了殷墟布局研究。随着袁靖先生等学者的加入,动物考古学进入了殷墟,国外的学者也逐渐来到了殷墟。“几乎中国所有做考古的人,一定会到殷墟看一看,甚至国际上的考古人也是如此。”他们来看的,不只是殷墟的历史,还有殷墟的考古工作。
谈到如今的中国考古学,唐际根充满了希望和盛赞:“现在是中国考古学跟国际考古学平视的时候,个别地方我们还不错,甚至可以超越他们。”
发掘殷墟车马坑
一个考古队长的畅想
让妇好与娜芙蒂蒂对谈
前段时间,唐际根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唐际根聊考古”。他在上面发布关于殷墟考古的故事、成果,回复网友的评论,将学术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考古科普,趣味而不失严谨。这就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推进公众考古。
对于公众对殷墟和考古的关注,唐际根一直心怀感激。“人家关注你,是因为人家尊重你,觉得你研究的内容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肯定更要友好相待,这是礼节。”因而这些年,唐际根始终坚持上节目、开讲座,普及和科普考古这门学科的原因之一。
年轻的时候,他用纸质信件回复读者,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后来电子邮件普及后,他就改用电子邮件回复。虽然次数并不多,但他也一直在关注着。现在,他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聊天群,在群里直接跟网友们聊天。
在采访中,唐际根还特别提到,希望能够借用这次采访的机会,跟那些提出疑问却未及时收到回复的网友们道歉。“有时候是真顾不上,有时候我也回应不了,因为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
除了交流,他还提出过很多的概念,比如“中学历史课本实地版”,后来成为了“跟着课本游中国”。他登上央视的节目,出席过一些文物鉴赏的节目。“我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我觉得有意义。”唐际根以为,可以将考古学分为:发现、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应用这些多个阶段。前四个方面,在考古学史上长期占据主要阶段。近些年,文物保护崛起了,但是在应用方面,除了博物馆展览之外,别的形式都还比较少。
观察甲骨
“我现在觉得我哪怕讲一个历史知识、考古知识,也是应用。”唐际根有过很多的想法。而今年,他又干成了一件大事:复原妇好的形象。这个讲述如何复原的视频,被他置顶在自己的短视频平台。
“人家的卡斯蒂利亚十四世、拉美西斯二世、娜芙蒂蒂、阿伽门农,都有明确的形象,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做个妇好,有个形象跟他们去互动。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真实现了娜芙蒂蒂跟妇好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一幅多好的画面!”唐际根畅想道。
关于妇好形象的复原,唐际根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容颜、服装、配饰。其中容颜具有一定的推测性,唐际根特别提醒到,它与真实的妇好的形象,一定有差距,也不可能做到真实的复原。但是这种复原一定是有依据的,唐际根称之为“一种受约束的复原”。
“人种我们依据了DNA、体质能学测量。她的气质,我们参考了她接见各方政要,带兵打仗的事迹。她的仪态,我们依据了她作为皇后的地位、打仗和收藏的事迹等。”而妇好的服饰,则是根据商代的人形玉雕、石雕、陶雕等设计出来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唐际根甚至数过青铜器上布料印痕究竟有多少根经线,多少根纬线。配饰方面,自然“靠谱”,全都来自妇好墓中出土的真实配饰。
考古在唐际根这里,不再是那个难以理解、象牙塔里的专业。它变成了可以看到的画面、有幸聆听的故事、能够听懂的科普。“真是长见识了,谢谢老师。”“跟着唐老师学历史。”“学习了,唐老师。”这些短视频下面的评论,或许将见证考古走进人群的过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