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玉不雕,因材施艺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玉乃石之美者,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色泽、质感、雕工往往是其价值所在。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是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由石成玉,琢玉成器,也经常用于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玉雕,顾名思义就是玉石雕刻,是玉石经过雕琢而成的工艺品。既不像微雕那样的细密,又不像雕塑那样的宏伟,玉雕一般用于空间的陈设或佩戴,也可以为其他的工艺品作为配件。
图片
 元代 白玉浮雕火龙纹倭角带板
观复博物馆藏

玉雕是在玉石材质上用巧妙的构思和熟练的雕刻技艺结合的产物,玉器的制作过程是从立体想象到平面构图,再由平面构图回到立体造型的循环过程。玉雕的特点讲究层次分明,主次得当,创作有两个基本规律“挖脏去绺”、“因材施艺”,前者是为了使作品更完美,后者是根据材质的特点去设计。油画可以任意涂抹,雕塑可以任意添减,但玉雕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业内经常说的“好玉不琢”这是因为现在一般人不知道怎么雕,雕完以后还不如不雕,这是现在玉器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图片
清早期 黑白玉巧雕童子戏猫佩 
观复博物馆藏

璞玉本身带有一种神秘朦胧之美,令人向往探究,引人无限遐思。但再完美的玉石,不经过雕琢,也很难成为一块宝玉,其价值也无法完全显现,既不能璀璨耀人,也不能展现独特魅力。
图片
明代 青玉天然形山石笔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的艺术之美与文化内涵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涵养。雕后的玉品,外则温润光滑、精美别致,内则含光拔萃、精气耀人、形神兼备。另外,从古至今,玉雕都作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平安、吉祥、祥瑞等祝愿。从古至今玉雕的加工方式都没有改变,都是琢、磨。最大的变化是动力的变化,过去靠的是人力,脚蹬踏板就像缝纫机一样,现在则是电动马达。
图片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纯手工玉雕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纯手工制作的作品,是不用机器的,就像橄榄核、寿山石一样,用刀来刻绘线条。但其实像和田玉、翡翠等玉石,由于材质坚硬,普通的雕刻工具是刻不动的,所谓纯手工则是使用电动的雕刻工具,配带有金刚砂的磨头,在玉石上琢磨而成。
图片
图片
电脑雕刻机工具与手工雕刻机工具
图片源自网络

纯手工雕刻的优势在于制作出的成品更加生动立体有层次感,可以因材施工,随型而做,不浪费材料,更好的把玉雕师的想法和情感带入到作品中。但同时也有缺点,手工的雕刻水平参差不齐,制作周期长、工费高,从业时间的长短、工艺技巧的高低,以及对原材料料性的把控,都影响着最后的成品。
将一块玉石琢磨成作品,在中国古代已有一套加工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观复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中的元素推出“一生如意金鳞通天玉牌”(以下简称“龙牌”):
图片
清乾隆 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 
观复博物馆藏

图片
清代 铜鎏金普贤菩萨坐像 
观复博物馆藏

图片
清康熙 矾红鱼化龙纹笔筒 
观复博物馆藏

龙牌从一块原石到一件成品,要经过多道工序。
图片
选料——根据玉质的颜色、净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原料。
图片
审料——对选择的玉料表面和内部结构仔细观察,选择没有绺裂和瑕疵的原材料。
图片
设计——根据前期的设计理念,制作线稿图和雕刻图,按照设计要求在玉料上对外型进行描线。
图片
线稿
图片

雕刻图
粗磨——按照在原料上画的线稿,人工切出养老牌的形状,做成粗坯,初步达到基本造型。
图片
机雕——将达到基本造型的粗坯放置在电脑雕刻机操作台上,导入雕刻图,先进行粗雕,将浮雕的高低起伏雕刻成型,后进行精雕,对线条、边角进一步修饰,使其更加清晰明显。
图片
手修——手工修整电脑雕刻机刻不到的位置,将机雕产生的硬线条、边角等手工修圆,并对牌头打牛鼻孔。
图片

抛光——抛光是从原料到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玉雕中最关键且不可替代的工艺。可以理解为更加精细的琢磨过程,需要使用由低到高目数的砂条对雕刻线条等细节逐步打磨,再使用羊毛轮配以抛光膏高速研磨。
图片
激光雕刻——用激光雕刻机对龙牌底部打上“觀”标后,涂抹红漆,待干后,使用刀片刮去其余红漆。
图片

成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