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经开区着力打造贵州工业样板区、改革开放示范区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工业集聚发展的起点,贵州工业最具代表性的样板区之一。31年前,刚成立的经开区作为贵州首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踏上征程,砥砺奋进,在改革大潮中敢于探索,在现代化建设中勇于实践。
图片
经开区城区一角。
31年来,经开人勇立潮头、干字当头,以产业为要、以改革为根、以创新为魂、以人才为笔,书写了一部田变园、园变城的奋斗史,产业迎风拔节,改革落地生根,成果加快转化,人才加快汇聚,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工业样板区、改革开放示范区。
三十余载如白驹过隙。回首来路,老一代经开人留下了“团结、担当、创新、争先”的“经开精神”。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一代经开人秉承新时代“经开精神”,在“强省会”行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接续前行、锐意进取,书写国家级经开区的时代新答卷。
以“工”为核心 工业家底越积越厚
开发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1993年,贵阳经开区呱呱坠地,成为贵阳工业的“先行者”。
建区后,“三线建设”时期来到贵州的大批调迁企业迅速聚集到经开区。年轻的经开区在历史进程中担起重任,开启了贵阳工业集聚发展的新征程。到20世纪末,经开区已汇集了贵航集团、华烽厂、矿山机器厂等一批企业。
2000年,贵阳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加快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十一五”时期,经开区抓住中央加快开发西部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全面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工业招商开创了新局面,劲嘉集团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
2010年,按照省一类工业园区、“5个100”示范园区的标准,小孟工业园区在经开区启动建设。这是经开区在全省产业布局中第二次担大任,誓要在全省工业园区建设中走前列、作表率。
“十二五”时期,经开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制造业梯度转移机遇,奇瑞万达、中煤盘江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建成投产,增加了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开始腾飞。
“十三五”时期,经开区加快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飞跃,成为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高地,贵阳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17年,小孟工业园成为贵州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十四五”以来,经开区以“强省会”行动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揽经济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建设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
图片
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线缆智造车间。
自建区以来,经开区紧跟国家、地区发展步伐,产业从最初的“一烟独大”到后来的“3+1”主导产业、“4+1”主导产业,再到现在的“两主一特”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贯穿发展全过程。2023年,经开区“两主一特”规上工业总产值占非烟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9%,产业发展集群化、绿色化、高端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革命、应急救援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新一代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各地抢抓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站在新风口,经开区紧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年以来,经开区锚定“一城一高地三区”的城市定位,加快做优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两主一特”产业。
以“改”破难题 营商环境日益完善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使命。面对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经开区发挥改革挖潜力、激活力、增动力的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经开区着重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推出解决现实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切合发展所需的改革,大力推进具有经开特色、自身发展亟需、群众所盼的改革。
图片
为破解土地供应痛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变革工业用地传统供应模式,将过去由企业需要自行评价的环境影响等各类事项,转为政府统一评价,让“项目等地”变为“地等项目”,提升了招商质量和项目建设速度。
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数字孪生城市安全防护系统”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工信部“大数据安全”方向试点示范的项目。
为解决项目管理堵点,在全省率先探索重大项目数字化考核改革,实现了项目招商、建设、投产、达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该项改革入选贵州省2020年度优秀改革参评案例。
……
近年来,经开区“强工业”“强城镇”“强环境”等专项改革,国资国企、“园区事园区办”等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两业融合国家级改革试点、“标准地”改革、产业金融省级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经开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力争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前段时间,经开区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政府和企业的供地难、拿地难问题。通过开拓“地块统一招拍挂+企业联合竞买”的招商新型供地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拿地需求,减少了企业投资成本,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按照企业现在的规模,达不到拿地条件,且传统供地模式的资金压力比较大,要拿到一块合适的土地并不容易。”万国设备生产装配基地及西南区域总部项目负责人杨檬认为,经开区新型供地模式,不仅让企业在拿地上有了更多选择,还降低了企业前期投资压力。
经开区将围绕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聚焦自身发展需要,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继续发挥开发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试验田”作用。
以“新”增活力 澎湃动能加快释放
高技术产业是衡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分工地位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解决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的问题,经开区一方面从公共服务着手,让技术供给跟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市场主体着手,培育一批专而精的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经开区探索“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加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构建部门创新联动扶持机制,共同推进企业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22年至2024年,经开区管委会分别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效果明显,已有39个科技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奖。
图片
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搭建科技要素集聚共享平台,通过“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通过“企业+院校+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模式,促进创新资源聚集,提升区域创新实力。
促进新兴技术应用。深入开展万企融合、数字赋能等创新工作,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项目实施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强产业技术支撑。
提高科技创新层级。健全覆盖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等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化目标,开展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提升新兴技术成果的转化力。
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经开区依托一批央企和知名企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紧密结合,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加快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引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根基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该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6家。
通过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经开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52家增长到目前的18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81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01个。
作为贵州省“9+1”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经开区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强支撑 发展力量不断汇聚
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亦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经过多年发展,经开区人才总量已达到7.15万人,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多年来,经开区始终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图片
图为贵阳经开区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专场招聘会现场。
在引才方面,深入各领域、各产业、各行业挖掘人才岗位,近五年来,年均征集就业岗位7000余个,年均促成3500余名高校毕业生在经开区就业创业;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30余支,汇聚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1000余人。
在育才方面,促进产教融合,引导辖区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航空工业和贵州省优势产业、新兴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校企合作,举办强人才系列活动,开展就业训练营、模拟求职大赛等专项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用才方面,充分发挥经开专家智库成员的“智囊团”与“外脑”作用,邀请专家围绕经开区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已累计组织“智库专家进园区”活动10余期,百余名专家走进企业,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
在留才方面,充分做好人才服务。近五年来,经开区组建22支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提供“主动联系、靠前帮扶、精准施策”的联络服务,帮助100余名人才成功申领贵阳贵安人才服务绿卡;全面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已建成投用高层次人才公寓200套,筹集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余套;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入园100余人;兑现生活津贴、贡献奖励等,共使用区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
经开区还探索新型人才评价模式,创新开展“‘十百千’技能之星”培育行动,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评价模式。已累计培育1126名星级人才,发放奖励资金393.5万元,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探索新型产才招引模式,创新开展“人才+项目+金融”全链式服务,深入践行重点产业人才和重大产业项目互动招引“123”计划,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已有5家企业及人才团队落地发展,撬动社会资本1500余万元,带动百余人就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经开区正全力实施人才组织体系提优行动、产才融合发展提速行动、人才创新载体提能行动、人才合作开发提质行动、人才服务生态提升行动“五大行动”,全力凝聚人才合力,打造人才高地,支撑产业发展。
记者 黄菊/文 石照昌 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