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7日,被两代人珍藏了70年的杨匏安烈士诗稿《寄小梅》,终于重回故里,被珠海博物馆永久珍藏。杨匏安堂妹夫霍志鹏后人霍宝莲、秦春南伉俪专程从上海来到珠海,将杨匏安诗稿捐献给珠海博物馆。
杨匏安烈士,1896年11月6日生,香山县北山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社区)人,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杨匏安和李大钊在中共党史上有“北李南杨”之称,即李、杨二人最早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革命家和诗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25年参与组织发动省港大罢工。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同年8月在汉口出席“八七”会议。1928年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并编辑党刊。1930年任中央农民部副部长。1931年8月4日,因叛徒告密被捕,不屈,从容就义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年仅35岁。
这件诗稿的创作时间是民国十六年(1927)。当时,杨匏安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犯”,参加完“八七”会议后,又受到党内的不公正对待,远离故国赴南洋从事革命工作。他通过港澳乡亲的关系,搭船到了新加坡,辗转吉隆坡等地活动。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赤子之心依然没变,发出了“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的呐喊。在新加坡,他曾寄回两首诗给他在上海的堂妹夫霍志鹏,小梅即是霍志鹏的小名。这两首诗一首是《寄小梅》,另一首是《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两首诗写在“保血公司”的便签上,尤其是《寄小梅》,表达了杨匏安“公忠不可忘”的革命精神。原诗如下: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
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
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
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在“漏刃投荒”,流亡异国的时候,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杨匏安牺牲后,其家人辗转上海、广东、香港,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继续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杨匏安的一生虽短暂,但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务实精神、奋斗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气节。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作为一个在珠海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杰出共产党员,他是珠海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如今耸立在珠海香炉湾畔的杨匏安烈士塑像,便是这位中国革命先驱者的丰碑。
文、图|周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