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要“天蓝、地绿、水清”,碧水源勇挑“碧水保卫战”重担

图片

“我理解,美丽中国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可以形象地表达为:‘外美、内丽、气质佳’。‘外美’就是生态环境美,这是美丽中国最重要、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志,也就是天蓝、地绿、水清,城乡人居环境优美;‘内丽’就是发展的高质量,这是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就是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成为发展的主引擎;‘气质佳’就是制度机制优,这是美丽中国的关键支撑,也就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美好场景。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美,即天蓝、地绿、水清,是美丽中国最重要、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志。

天蓝、地绿、水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在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方面,作为国内污水处理领先企业的碧水源(300070.SZ)勇就挑起了“碧水保卫战”的重担。

“碧水保卫战”任重而道远

国新办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水环境治理成果时表示,这几年,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重拳减排、铁腕治污,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2023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已经超出“十四五”目标4.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四年、黄河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母亲河正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不过,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郭芳表示,下一步,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督促地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短板,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稳定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让越来越多的河湖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为了打好“碧水保卫战”,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水质标准、支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短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为深度水处理技术及产业可观的发展前景,亦为相关的行业企业提供了战略性的历史机遇,比如上市公司碧水源

碧水源是环保及水处理领域的行业龙头,在水处理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处理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再生水、自来水、工业废水及资源化、海水淡化等。在艰巨的“碧水保卫战”前,碧水源既是冲锋者,也是受益者。

“碧水保卫战”,从国内打到海外

在水处理行业,有一种技术是膜法水处理技术,这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先进水处理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市政污水再生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自来水深度净化、农村微污染水处理、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等手段,可同时解决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膜法水处理技术领域,碧水源是行业领头羊,是集膜材料研发、膜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和数字化水务运营两大优势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膜技术涉及水处理总规模超 2200 万吨/天,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70 亿吨,是我国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骨干力量。

碧水源的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多地的水环境治理里,都有碧水源的身影。碧水源还建成了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十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多个高品质饮用水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

市场不断外拓的同时,碧水源也不忘“练内功”,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巩固膜全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强化创新体系。比如,上半年,碧水源开发出高脱盐率、低能耗、低溶出的超纯水反渗透膜SC系列,应用于电子、半导体、食品、医药等行业领域的超纯水制备,这打破了半导体膜的国际垄断,加快了高端膜材料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碧水源的“碧水保卫战”还不仅仅局限在国内,海外业务同样可圈可点,其塞尔维亚紫金矿业膜法水处理项目实现了工业零排业务“出海”,膜产品出口至阿联酋、墨西哥、意大利、土耳其、印度等多个国家,经营网络遍及俄罗斯、比利时、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碧水源更是凭借领先的膜技术获得了中国香港共享基金会的认可,助力其全球首个“洁净饮用水项目”落地东帝汶,为东帝汶民众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据介绍,未来,碧水源还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携手共享基金会,助力解决全球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