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淋巴瘤患者希望之光,这场医患交流沙龙走心更暖心

【来源: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日常生活中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运动的强度大概是怎样的”“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可以减量吗”……日前,一场医患科学交流沙龙在百济神州苏州生产基地进行,十余组淋巴瘤患友家庭共同参观了淋巴瘤创新治疗药物的研发及生产流程,并与医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现场,针对患友提出的问题,医生一一进行答疑解惑:“只要是干净卫生、新鲜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都可以吃”“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让自己感到劳累就可以了”“不可随意停药、增减药物剂量,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规范服药”……

每年9月是国际血液肿瘤关注月,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新增10万名淋巴瘤患者,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前十位。虽然发病率低于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但受老龄化、环境等因素影响,淋巴瘤成为当前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图片

医患交流活动现场

淋巴瘤早期信号值得重视,应提高警惕及早治疗

“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金正明介绍,人体的淋巴系统遍布全身,除了指甲、毛发等少数部位,其他部位均有可能发生淋巴瘤。由于淋巴瘤类型繁杂多样,因此也被称为“千面肿瘤”,更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并根据肿瘤类型和进展阶段采用分层的个体化诊疗。

淋巴瘤的症状主要包括淋巴瘤局部症状、淋巴瘤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全身症状。金正明介绍,一般半数以上的病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需要医生通过观察、触摸及病理检验来确定,还有一些患者会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会有特定的标准,比如持续一周以上的发热,找不到其他的原因,才会认为可能跟肿瘤有关。其次是盗汗,在周围人没有出汗的情况下,早上起来身上的衣服湿透。再次是体重下降,在正常饮食情况之下,半年之内体重减轻超过10%。

因此,金正明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或者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情况,就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血液科检查就诊,早发现、早治疗。

免疫治疗、靶向抑制,创新诊疗为患者提供新选择

在淋巴瘤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方面,随着我国近年来规范化诊疗的推进和创新药物不断涌现,虽然不同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仍有差距,但总体疗效已有很大提升。

“淋巴瘤的治疗手段较为多样,传统治疗手段以化疗为主。而对于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创新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能显著延长这些患者的寿命,甚至有很多患者能活到跟正常人差不多的寿命。”金正明说。

近年来,新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临床持续取得应用,许多惰性淋巴瘤患者已经可以实现长期慢病化管理,其中位生存期可长达10年以上。靶向治疗等创新治疗方式也为患者提供了“无化疗”的新选择,极大地提高了惰性淋巴瘤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帮助淋巴瘤患者在迎来更长生命周期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创新技术不断推进,救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淋巴瘤疾病专业性较强,且发病成因复杂,这就需要医生持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治疗水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建立专门的淋巴瘤治疗中心,一些医生也在专门研究淋巴瘤疾病,精准诊疗的水平正持续提升。

长期随访全程管理,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瘤定义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在我国,五年无病生存或十年无病生存的患者大约在60%至70%,但部分惰性淋巴瘤仍被认为不可治愈,病程时间长,很多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这就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提升生活质量。

在生活管理上,金正明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态。饮食上要注意干净、新鲜、容易消化。同时,要避免感染,注意食物卫生、经常洗手消毒。适量运动也必不可少,前提条件是不要让自己感到劳累。

此外,患者要长期随访。一般,随访的时间为两年之内3个月一次;两年到五年,6个月一次;五年之后一年一次。为什么这样定?金正明介绍,淋巴瘤疾病大多数在两年之内复发是最多的,两年之后减少,五年之后则可以认为临床治愈。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任何不舒服则需随时就医。

“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创新肿瘤治疗技术、治疗理念的更新,未来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未来的发展,金正明表示,国产创新药物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高品质、可负担的创新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提高肿瘤防治能力的整体目标,也将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