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林权出生于阳江大沟镇赤坎村。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林权的父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让5个儿女都上学读书。父亲经常鼓励林权,要他多读书、勤学习,以后才有机会跳出“农门”,品味更精彩的“世界”。
年轻时的林权。采访对象提供
小时候,林权脑袋灵活,虽有些调皮,但学习成绩很好。上初中时,他的梦想是考上师范学院当老师。然而,中考却以几分之差落榜。他既悔恨又伤心,怪自己不够用功。暑假部队来验兵,他与同村四个小伙子一起报名参军,一个月后结果出来,五个人中只有林权没被选上。
林权感到前途一片灰暗,躲在村中柴房想了三天三夜。读书的路被堵,当兵又不能如愿,他不想留在村里种田,唯有出去打工。
1986年9月,刚满18岁的林权,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致敬自己的成年礼。他搭乘村里一辆运甘蔗去东平渔港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前往。“当时心情五味杂陈。虽然也埋怨过命运不公,但没有想过放弃,我相信只要肯拼搏,就会改变命运。”
资料图:东平渔港。梁文栋 摄
到达东平,林权暂住镇上的远房亲戚家。近一年的时间里,林权边打零工,边到渔港码头转悠。一天,他发现码头上最显眼的东平水产公司,每天都有许多渔民送鱼虾来交易,个体大、品质好的鱼虾被挑出卖给水产公司,剩下的小鱼小虾低价卖给守在这里的小商贩。小商贩把这些“新鲜”送往周边各镇售卖,获利不少。
林权脑瓜灵光一闪,这就是商机!他当即决定干这个小行当,当起“鱼贩仔”。那时,没人愿干这个行当,一是觉得地位低下,二是又脏又苦又累。东平的鱼贩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林权是唯一的后生仔。
从小就知道贫穷的滋味,当赚钱的机会出现在面前时,林权自然不怕脏,不嫌苦,也不叫累。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每天下午四五点到码头进货,次日清早五六点起床卖货。进出码头的是沙土路,凹凸不平。他蹬着自行车来回奔忙,有时累得踩不动了,就唱着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给自己打气,“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过了三个多月,林权每月能赚二三百元,当时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才一百多元。在每天忙碌的日子里,他觉得虽苦犹甜。他把赚的钱全部投入进货,不断把生意做大。
两年后,林权摸清了渔港码头买卖的规律。后来,他与大哥凑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收到的鱼运到周边圩镇集市销售,生意越做越好。一天,一名外地客户偶然透露一个信息:阳江人不爱吃的花蟹、红蟹、三点蟹,在广州却很受欢迎。码头上,渔民捕捉的这些螃蟹又多又便宜,收购价每斤三五分钱,但到了广州能卖六七毛。当晚,林权失眠了,脑里不停地盘算着,收购螃蟹卖到广州,肯定能赚更多钱。但风险很大,那时候阳江去广州仅有一趟班车,路上要花十六七个小时,到了九江还要过渡。一旦运输时间过长,螃蟹在途中变质坏掉,将血本无归。在广州闯荡时的林权。采访对象提供
经过深思熟虑后,林权决定闯荡广州。他到镇上竹器社买了100多个大竹箩,去杂货店买回一大捆塑料薄膜,再去冰厂预订好几十条冰块。看见他这番举动,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疯了,卖货的人也一个劲问他买这么多东西干啥?因为当时一条出海作业的大渔船,一年最多订购几十个大竹箩。那时泡沫箱是稀罕货,林权想出一个保鲜的土办法:一层冰一层货,层层叠加,直至把竹箩装满,最顶层再放一袋冰。第一次发货,林权带着15个大竹箩,每个竹箩装着五六十斤螃蟹,连同冰块重达80斤。天刚亮,他请拖拉机连人带货送到阳江城客运站,赶上中午12点开往广州的班车。他把装满螃蟹的竹箩放在车顶行李架上,一路颠簸到达广州,再转运到一德路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那时,一德路是广州一个重要的露天街市,夜晚做农贸批发交易,凌晨6点收摊,不影响街道两旁的商铺白天做生意。把货物卸下后,林权立即打开大竹箩检查,发现里面的冰几乎成了水,螃蟹没有变质变味。这一批货,他以每筐60元的价钱连竹箩带蟹一下子卖完了。除去成本、路费,他这一趟赚了近500元。他兴奋地大叫:“这个甜头好甜!”熬了一天一夜,竟然不觉疲惫,他在艰苦创业中变得越来越幽默,越来越自信。搭班车回阳江在东门酒店附近下车时,想起过两天就是中秋节,林权头一次奢侈了一回,买了两包东门大酒店的月饼,回家和父母分享。那种惬意和快乐,他说至今难忘。接着,林权干劲十足,第二批、第三批螃蟹销往广州,生意蒸蒸日上。然而,世事无常,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天,渔港码头的渔获特别多,林权收到了1000斤螃蟹,还有400多斤鱿鱼,满满装了20个大箩。谁知班车到了九江渡口时,遇上了大涨潮,渡口暂停开放。在那里等了5个多小时,太阳快都要下山了,大热的天气早已让箩筐里的冰块融化,他爬上车检查,螃蟹都变质发臭了。这一趟的损失,让前一个月的利润全亏了。无奈之下,他把这批货处理掉,带着20个空箩半路折返。购买冷链车后,林权的生意规模扩大了。采访对象提供
这一次失败,让林权对潜在的风险有了一个深刻认识。他考虑问题更加周全,注重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通过不断努力换来更大的进步。1988年,他带去广州的海鲜不断增多,有时客车顶快装不下。东平有户人家买了辆二手解放牌大货车,他得知后,马上找对方谈合作,包车运货去广州。这样干了几年,林权见识广了、胆识高了,也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深圳特区大开发的时候。林权踏上了这片热土,在深圳白石洲租了一间小民房,作为供货的桥头堡,把东平出产的海蜇皮、对虾供给深圳的酒楼。林权联系业务,接触不少外省商人。他抓住一切机会推介阳江的海产品,渐渐地把业务向外省扩展,把冻虾销到了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林权习惯记账。采访对象提供
市场总是变幻莫测的。1996年初,内陆经济快速发展,海产冻品行业竞争加剧。林权思考着一个问题:继续留在深圳正面竞争,还是开辟新市场?亲人朋友劝他安于现状,但他还是决定到东莞发展,因为那里拥有众多五星级酒店。林权公司的工人们正在打包海产品。采访对象提供
6月,他在东莞市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定位是做东莞最好的星级酒店食材供应商。当时,东莞的酒店有固定的食材供应渠道,要占据一席之地是很难的。深思熟虑后,他租场地、建配送网络,在全国搜罗新鲜、优质食材。由于货源广、食材好、价格公道,销路很快便打开了。过两三年,东莞八成的五星级酒店,都成为了他的客户。回想起这段经历,林权笑着说:“我是用产品说话的人。有了好产品,识货的人总会懂得欣赏。”林权和三十多年的渔民老友德叔讲起以前的卖鱼经。李宗君 摄
林权是一个家乡情结很浓的人。2010年前后,潮汕的狮头鹅卖到上千元一只,而阳江的黄鬃鹅皮薄肉嫩,风味独特,在本地一只鹅才卖一百元左右。他想改变这个局面,把黄鬃鹅推广开来。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除了黄鬃鹅,阳江还有很多美食值得推广。2018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林权,又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他把东莞的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东平。林权和员工在挑选海产品。陈建华 摄
这一年,预制菜、深加工市场方兴未艾。经过考察,林权在东平镇允泊村成立广东深海水产有限公司,转上海产品深加工和预制菜的赛道。对鱼、虾、蟹等海产品的深加工,他力求精益求精,一部分做成预制菜。东平虾酱是一个传统产品。为了提升虾酱鲜美度,他从原料和工艺抓起,抛弃原来渔民拖网收集小虾蟹做原料的方式,通过改造工艺流程来提升产品的质量。虽然更费人力物力,但做出来的虾酱没有杂质,味道更醇厚。林权把试制出来的虾酱免费让客户试尝,好评如潮。然后,鱼醇鲜虾酱才量产投放市场,在珠三角地区供不应求。林权严格选料制作虾酱。李宗君 摄林权集中所有的资源,并与高等院校合作,专注于海产品的研发。他的公司除了生产鱼干、虾干、一夜埕等,还制作虾饼、虾酱、即食海蜇等预制菜品,虾酱制作技艺、咸鱼腌制技艺获得市非遗称号。他还带领公司的团队,远赴省外,甚至到国外参观学习。他经常邀请国外的客商到东平交流,为的是提高预制菜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时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赠旗给林权。采访对象提供
“把家乡的海产品卖到全世界。”这是林权的一个心愿,他也在默默地努力着——- 2023年9月,他担任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粤菜产业分会副主席,更是致力推广家乡特产和美食。
- 今年春节前,他参加2024“欢乐春节•行走的年夜饭”欧洲行活动。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阳江的豆豉、益智、牛大力、深海大虾等产品带到欧洲,并做成粤菜让外国友人品尝,让他们感受阳江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国际美食家协会主席、欧洲美食家协会主席李满全先生,两人相谈甚欢。
- 今年6月,他邀请李满全先生到阳江考察,经过多次沟通协商达成了战略合作。第一批海产品远销欧洲,就是合作的结果。
“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早已成了林权的人生信条。在卖鱼的路上,他已走过了38年。虽然产业越做越大,但他依然自谦他是“卖鱼仔”,保持低调和谦逊,一刻也不敢忘记创业的初心。他相信,只要不安现状,谋定而动,敢闯敢拼,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广阔,通向全世界。
文字 | 梁小可 李宗君
制图 | 谭旖雯
视频 | 黄垚森、陈建华
编辑|陈子玲
校对 | 颜振勇
审核 | 张健青
终审 | 黄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