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高空,行走于巴掌宽的钢梁上,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摩天大楼“铆”了42年;他靠体内4根钢钉、2块钢板和1个钢制融合器,才能站直,而支撑他人生屹立不倒的是比钢钉、钢板更硬气的党性和忠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27日上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盛世华章 奋斗有我”主题宣讲报告会在广州举行。
9组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基层宣讲员代表,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奋斗故事、追梦事例,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发出了在新征程上以“奋斗有我”的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声声句句里,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激励。
省直和各地市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干部职工及部分高校的师生代表共300多人在现场聆听了宣讲报告。
在改革大潮中勇攀高峰
“那一年我18,今年60。当时流行十个字: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到了广东,我发现,最吸引我的不是钱,是观念!”
报告会上,宣讲员陆建新动情讲述了他42年来亲身参与广州和深圳一座座地标建筑设计施工的历程。
他感慨回忆了初来深圳,参建当年的中国第一高楼——160米的国贸大厦的情景:一开始,7层以下采用传统的翻模施工,常规就是七八天建一层。正好旁边楼上挂着一个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这个口号的激励下,我们决定改用当时国内还没有先例的滑模施工。前三次试验都失败了,第四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现场陆陆建新向观众们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在地王大厦测量时拍摄的:正下方的我,一只手摆弄测量仪,另一只手紧紧抓住身边的钢柱。他讲述道:“即便是冬天,手抓的地方20分钟后都有个手汗印子,紧张得手心出汗啊。有时,在300米的高空,行走在20厘米一巴掌那么宽的钢梁上,就是那种高空走独木桥的感觉。十多米长的钢梁有时还会左右晃动,看着下面如万丈深渊,吓得我赶紧蹲下来,骑跨坐在钢梁上,一点一点往前蹭过去,有老专家看到我们是这样子在高空干活,感动得哭了……”
付出终有回报,地王大厦竣工验收偏差仅为25毫米,是美国钢结构施工规范允许偏差的1/3,为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树立了标杆。
42年不懈奋斗,陆建新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大楼高度从100米到600米不断攀升的过程,见证了广东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感受了“深圳速度”“广州速度”,“广东速度”“中国速度”。
他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将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激流勇进,勇攀新的高峰。”
在乡村振兴中挥洒青春
“乡村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何其多啊!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荔枝销售渠道不畅等……”宣讲员何霞讲述了她在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带领乡亲们发展荔枝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申请“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成立以留守妇女为主的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讲好贡园故事来赋予柏桥荔枝文化内涵……解决实际问题,讲好乡村故事,在何霞等人的努力下,贡园的荔枝文化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称赞,而贡园的品牌效应也带动着柏桥村荔枝产业的发展。
她表示,将更加努力地奋斗,让柏桥的美“荔”更加动人,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不负青春,不负美丽乡村。
邹蔚苓、黄如新及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师生团体则别开生面,用情景剧的方式,讲述了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文化的故事所作的探索和努力。他们运用外国留学生独特视角,为云浮市新兴县、惠州市龙门县、河源市义合镇、四会市贞山街道等30多个县镇村摄制了100多部宣介精品,影片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学习强国”、亚洲卫视、香港卫视、美国YouTube等海内外主媒平台刊播,覆盖157个国家。现场播放的“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作品片段,趣味性十足,引来笑声、掌声不断。
在爱岗敬业中成就自我
潮绣大师康惠芳60年钻研刺绣技艺,历时3年,一针一线创作长5.2米、高2.7米的潮绣精品《岁朝清供》,令人赞叹。宣讲员严育,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她的讲述中,观众们了解到,潮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难就难在,要在平面的绣面上,绣出3D的立体浮雕法;了解到15岁学习绣花的康惠芳,通过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地努力,耐住寂寞,一坐就是一天,一个星期才能绣成一小片,绣出巴掌大的牡丹花要一个月;了解到长期运用材质坚硬的金银线纯手工绣制,导致康惠芳的手布满老茧,像石头一样又硬又粗糙,令闻者心疼又震惊。
“正是这份骨子里的热爱,即便年岁渐长、声名远播,她也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敏锐和闯劲。”严育感叹说。
宣讲员郑正讲述了带伤不下线,以“钢铁之躯”为国、为民服务的故事。
“12月12日的那个傍晚,我在升降台上检修车辆,一不小心从两米高的台子上摔了下来,我的腰正好顶在了地上的三角木上……”但他仍坚守岗位,顺利完成“澳门回归9周年,轮换进驻车队保障任务”等故事。
只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腰部和器官多系统受损,先后经历了三次手术。
如今,国防绿换成警察蓝,交警十年。多少次烈日酷暑、台风暴雨,郑正没有过一次消极怠工,经层层选拔参加并圆满完成了2017厦门“金砖五国会议”、2021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仪式等重大交通安保任务。
郑正表示,“支撑着我这身体不倒的是钢钉和钢板,可支撑我人生屹立不倒的是比钢钉、钢板更硬气的党性和忠诚。紧要关头、危难之处,我们只有唯一的身份——钢铁卫士!”
在科技创新中为国为民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不少宣讲员在岗位上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王建涛是一名核电工程师,他讲述通过科技创新,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并送给千家万户的硬“核”故事。
30年前,中专毕业的他来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这些年,他就像“孙悟空”一样,在核电这座“八卦炉”里,从技术“小白”成长为“工人院士”。
王建涛的工作是发电机检修,其中,风险最高、耗时最长的工作是抽转子。转子重233吨,长15.38米,最小间隙仅0.05米,如果不小心碰撞,那得损失好几亿。要是能发明出小型特种机器人,像“孙悟空”变成小小人一样,沿着0.05米的缝隙爬进发电机去干活,就不用抽转子啦。
然而,这技术国内没有,只有国外才有,他们只租不售,用一次的租金都要七八十万啊!
怎么办?王建涛大手一拍,再难也要办!国外能搞出来,我们也能搞出来!
他查阅大量国外机器人的资料后,开始构思我们的机器人——“悟空”,没有模型,自己画图;不会编程,自己啃书。经过2年多的模型试验,他信心满满地带着一代“悟空”,到真发电机上试验。
在模型上试了N次,都很丝滑顺畅的两根主钢缆,到了真发电机上,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怎么也理不清……待改进项,105条!
“机器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机器人如初恋”。他和同事干脆搬到了实验室,跟这105个待改进项“死磕”到底!
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奋战。2022年5月,机器人顺利完成所有检修任务,成功了!
“单次应用缩短大修40小时,多发电4300万度。我们再也不用拿着Money去求外国人啦!”王建涛声情并茂地讲述了
“悟空”研发成功的艰辛历程。如今,他开办了“王建涛核电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已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一根银针赢得国际赞誉
“中国来了一名医生,他用一根铁丝就能治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曾科学讲述了跨越山河大海,扎根异国他乡,先后在俄罗斯、非洲等地进行中医药文化宣讲和医疗援助,通过针灸等疗法治愈了众多患者,克服了当地人对中医的怀疑和误解,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的事迹。
他表示,一根小小的银针连接着世界,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一定砥砺奋进,踔厉前行。
宣讲员张舒琳、谭梓濠共同讲述了几十年来澳门同胞回家的故事,从“两地两检”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无数港澳同胞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机制“软联通”的大步迈进。
大学生邓志乐则向观众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勤读力学、感恩奋进的形象。火情发生危急关头,他一边疏散同学,一边抱起消防水枪,逆行冲入火区灭火;他积极参加小学支教活动,大学连续三年,深入粤西和粤北地区,开展犬只狂犬病免疫和抗生素滥用科普活动……目前,他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志愿时长2249小时,献血超过2300CC。
邓志乐用自身经历激励经历人生困境的朋友们说道:“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让你用奋斗去改写你的一生。我相信,每个学子都有机会奋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感谢国家,为所有学子最大程度地保留着这个机会和这份尊严。”
文︱记者 黎秋玲
图︱记者 宋金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