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院士其实不一般

图片


作者 | 冰川松鼠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批判华为"搞封闭、搞垄断"的视频引发激烈讨论,由于流出来的视频不完整,并完全代表其思想内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此事,更有必要理一理背后的逻辑关系。特别声明:本文只陈述事实,不发表任何评论。


本文大部分信息的收集,借助了AI工具,由于AI是从公开渠道获得信息,每一个信息都有清楚的来源,但不识别真伪。


01

孙院士的技术观点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孙凝晖院士提出了关于华为技术发展模式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华为采取的封闭式、垄断性的技术发展模式难以与西方的封闭垄断模式相抗衡。孙凝晖院士指出,华为将技术和利益高度集中于企业内部,实现端到端的控制,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带来了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华为遭遇美国制裁期间,这种封闭式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孙院士提倡采用开源模式,通过降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门槛,让每个企业都能低成本地开发自己的芯片,从而形成智能芯片的广泛应用,满足无处不在的智能需求。他强调,中国要想在CPU设计、GPU设计、操作系统设计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必须依靠更加开放的生态模式。


孙院士还提到,中国应与全球化力量联合起来,共建基于国际标准的统一智能计算软件栈,形成企业竞争前的共享机制,共享高质量数据库和开源通用底座大模型。他建议中国应发展用得起、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消除信息贫困人口,并造福“一带一路”国家。


此外,孙凝晖院士还强调了中国应走出适合自己的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低门槛地赋能各行各业,让中国的优势产业保持竞争力,让相对落后的产业能够大幅缩小差距。


02

孙院士在芯片领域的贡献


孙凝晖院士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中,提出了智能芯片的应用案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他提到经常“寒武纪1A”深度神经元网络处理器,这是一款为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芯片,能够大幅提升计算速度并降低功耗 。


寒武纪1A芯片每秒可以处理160亿个神经元和超过2万亿个突触,使得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无人机的机器视觉以及手机图片搜索等人工智能应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孙院士还提到,随着寒武纪芯片的广泛应用,它将出现在智能玩具、摄像头、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及后台云端数据中心中,推动智能时代的生态系统建设。


华为曾有一段时间使用寒武纪芯片NPU IP,但后来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发展策略发生变化,开始全面采用自研架构的NPU IP,逐步放弃了与寒武纪在芯片IP层面的合作。


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孙院士主持研制了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曙光5000、曙光6000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在国家信息安全、宇航事业、新兴生物产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孙院士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华为在高性能计算(HPC)方面,在通用计算领域,华为推出基于鲲鹏处理器的TaiShan 200系列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专为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设计,提供了均衡型和高密型两种型号,分别配备不同数量的鲲鹏920处理器和xPU。在AI计算领域,华为基于自研的达芬奇架构,推出了昇腾系列(HUAWEI Ascend)AI处理器和基础软件构建Atlas人工智能计算解决方案,包括Atlas系列模块、板卡、小站、服务器、集群等,打造面向“端、边、云”的全场景AI基础设施方案,覆盖深度学习领域推理和训练全流程。华为的Atlas 900 AI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全球的算力巅峰,其整合HCCS、 PCIe 4.0 和100G RoCE三种高速接口,可以让研究人员更快的进行图像、语音的AI模型训练。


03

孙院士提出的“开放”代表什么


孙凝晖院士提出“C体系”的处理器技术发展框架,旨在建立一个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计算技术新体系。C体系被定义为我国构建处理器生态的第三条道路及其技术体系,与已有的“A体系”和“B体系”并行,不是取代关系。


C体系强调“全开放”,主张全球合作共建生态,以实现技术体系的可控性,类似于5G模式。C体系处理器的技术路径被分为七层结构,包括从软件设计方法到处理器设计方法的对照,以及与X86、ARM不同的新技术体系。C体系还包括“信息高铁”体系,即全球算力网(World Wide Computing, WWC),这是构建在互联网之上的算力、算法、数据资产三者融合的信息智能加工底座。


孙院士在推动“C体系”技术体系时提到了香山处理器,它是“C体系”中的代表产品之一。


香山开源处理器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发起的项目,旨在研发高性能的开源RISC-V处理器核。以下是香山处理器的一些关键信息:


香山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2019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启动了香山项目,目标是创建一个高性能的开源RISC-V处理器。


2021年,第一代香山处理器(雁栖湖架构)研制成功,成为当时全球性能最高的开源处理器核。

2022年,第二代香山处理器(南湖架构)研制完毕,计划2023年6月流片,主频达到2GHz,SPEC CPU分值达到10分/ GHz。


第三代香山处理器(昆明湖架构)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对标ARM Neoverse N2。


香山处理器在GitHub上获得超过3580个星标,形成超过449个分支,香山处理器的开发模式和开源协作方式,为全球RISC-V生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孙院士对香山处理器的评价是,中国科学院已处于开源芯片领域的全球第一梯队,香山处理器的成功研发是构建开源处理器芯片全球共同体的实践行动。


什么是RISC-V?


RISC-V是一个开源的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它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RISC)原则。目的是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可定制的指令集架构,以促进创新和教育。


RISC-V起源于1974年IBM一个名叫约翰·科克(John Cocke)的研究员,其在参与IBM 370 CISC系统的研究时,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占总指令数20%的简单指令承担了80%的程序调用工作,而复杂指令的使用频率却很低。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简化指令集来提高计算机性能,于是他首次引入RISC架构,创造了世界上首台采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架构的原型机,科克因此被誉为RISC架构之父,并在1987年荣获图灵奖。发展到现在的RISC-V凭借其开放、灵活、精简、高效及低功耗等优势,正迅速崛起为继X86、Arm之后的芯片架构“新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认为,目前开源已经从软件进入硬件领域,开源芯片生态将大幅降低芯片设计的人力、EDA、IP、时间成本,释放创新活力,赋能千行万业,也可能促使产业重新洗牌。


04

结  尾


这些年孙院士活跃在各种场合,从公开的资料和视频,没有找到孙院士有提到华为芯片的发展和贡献(不排除有遗漏),即便孙院士2023年在中国科协的一个平台交流时发表《中国芯片技术创新之路》的演讲,有详细介绍龙芯(龙芯中科,科创板上市,中科院计算所间接有19.32%的股份)和香山开源芯片、寒武纪(中科院计算所间接有15.73%的股份),其他场合还有提到海光、曙光中科院计算所间接有16.36%的股份)等,但完全忽略华为的芯片。


最后,两个问题:


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中国芯片战略中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


2、 国家应该委任什么样的人来领导中国芯片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