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北疆: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图片

图片

一 罗马征服不列颠

不列颠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古希腊人将不列颠称为“阿尔比恩”(albion 其词源已无从考证),将这里视为世界的边界,长期以来,古希腊罗马世界对不列颠都知之甚少,将其视为神秘之地。前58年,罗马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发动了著名的“高卢战争”,几乎征服整个高卢地区,凯撒恰巧在经略北高卢的过程中,通过前来支援当地的佣兵和往来商人,发现了与高卢隔海相望的对岸还有一片神秘土地。这便是不列颠岛。据说在那里有丰富的锡矿资源和未知的尚武部族。但即便是高卢的商人,对于那边的情况也是知之甚少。为瓦解高卢人的同盟军,凯撒决心前往那里一探究竟,并用武力尝试新的征服。

          

当时,生活在不列颠岛的是不列颠人(briton 也译为布里吞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习俗与高卢人大体类似,不列颠人茹毛饮血,蓄发,喜欢用崧蓝纹身,面目可憎,十分野蛮落后。不列颠人许多部落仍然使用战车作战,来去如风,机动性能很好。

图片

             

前55年,凯撒纠合80艘各型战船,2个军团第一次远征不列颠。罗马军登陆,由于凯撒之前派出使者恐吓不列颠人,所以不列颠各部落早有准备,严阵以待。等待罗马军的是列阵于群山之上的不列颠联军。原来,不列颠人在得知凯撒要来之后,便决心抵抗到底。因此他们结成同盟,逮捕了凯撒的使者。当凯撒的舰队出现于海平面时,早已准备好的联军便蜂拥而出准备,在海岸阻止敌人的登陆。

          

罗马军登陆时遭遇不列颠人阻击,不列颠人向登陆的罗马军投掷标枪乱石,罗马军损失惨重。眼见战况危急,凯撒急令战舰移动到敌人的侧翼。接着利用舰上的弩炮、弓箭手和投石一起,不断射击岸上的敌人。在舰队火力压制下,不列颠前哨部队被驱出了滩头,撤退一段距离外进行重整。但士兵们已经因为可以预见的危险而士气低落。为此,第十军团的执掌鹰旗的掌旗官大声疾呼道:跳下来吧!战士们,除非你们想让你们的鹰旗落到敌人的手里去!然后便持着鹰旗冲向敌阵。在罗马军队中,丢失鹰旗是奇耻大辱。不但要遭受处罚,更会丧失集体与个人荣誉。因此士兵们顾不得海浪的阻拦和场面的混乱,纷纷冲上前去要与敌人血战。罗马军士气大振,登陆后排成密集阵型上岸。大败不列颠人,不列颠人被迫讲和。

          

但是,不久,凯撒军遭遇风暴,船只损毁严重,被迫滞留不列颠。不列颠人乘机围攻罗马大营,罗马军背水一战,再次大败不列颠人。不列颠人求和,凯撒恐生变化,在船只修好之后匆忙离开,在待了18天后返回高卢。前54年,在准备充分后,凯撒率5个军团,2000骑兵,600多艘各类船只再次远征不列颠。不列颠人在首领卡西维拉努斯的率领下顽强抵抗,罗马军一度受挫。但是卡西维拉努斯性格暴躁,不擅长团结各部,许多部落首领暗中勾结凯撒。出卖情报,给罗马军带路,罗马军在内奸的出卖下屡战屡胜。最终大败卡西维拉努斯,迫其臣服罗马,交出人质而还。(然而,最终人质一条成为一纸空文)

             

恺撒对不列颠的征服仅仅流于表面,不列颠部落只是表面臣服罗马,实际无异独立王国,如塔西佗就说:“[恺 撒]只是将[不列颠]昭示于后人‚而不是遗赠给后代“(《阿古利可拉传》)”,但无疑,恺撒远征不列颠为后世罗马征服不列颠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不久,罗马内战爆发,各方势力云集内战,无暇顾及不列颠,这一状况持续了数十年,到了前27年内战结束,屋大维(前27-14在位)上台,屋大维一度有征服不列颠的计划,但最终放弃,因为内战之后罗马百废待兴,屋大维认为不列颠“远在海外 得之无益”,信仰休养生息的国家战略,停止大规模对外扩张,屋大维的继承者如提比略(14-37在位)等人大体也奉行这一战略,但一直保持对不列颠的密切关注,直到罗马皇帝卡里古拉(37-41在位),克劳狄乌斯(41-54在位)时期,征服不列颠才再次提上日程。

图片

恰逢此时,不列颠岛内也发生动乱,当时,不列颠岛内最强大的部落是卡图维勒尼人(catuvellauni),他们向邻近的部落发动进攻,迫使邻近部落的部落首领逃亡罗马 其势力扩张,俨然有统一不列颠之趋势。这正好给了克劳狄乌斯干涉不列颠的口实。随机,克劳狄乌斯派军队攻打不列颠。关于此次出征的具体情况,史料语焉不详,只能从狄奥·卡西乌斯的《罗马史》与苏厄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中进行大致还原。。与恺撒不同‚克劳狄乌斯并未亲自率军出 征不列颠‚而是委托将领普劳提乌斯(plautius)先行从 事征伐。罗马军队于公元43年开赴不列颠‚ 其具体时间‚无论是塔西佗还是苏厄托尼乌斯 或狄奥均无明确记载‚据现代学者巴若特推 算‚最迟不晚于6月初。罗马此次动员4个军团,加上辅助部队,共4万余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罗马军队于肯特地区的里奇伯勒附近登陆,不列颠人试图阻止罗马军登陆,与罗马军隔河对峙,但被罗马军强渡河流击败,之后罗马军队分三 路进发‚然后在泰晤士河会合。在会合前,罗 马军队已击败由卡图维勒尼人的首领卡拉塔丘斯(Caratacus)和托戈杜姆纳斯 (Togodumnus)兄弟所 领导的武力抵抗‚随后被称为多布尼人(Bodunni)的部 落向普劳提乌斯(Plautius)投降,致使不列颠联军大乱,普劳提乌斯(Plautius)继续追击与罗马 为敌的不列颠逃军至泰晤士河口‚并杀死了托戈杜姆纳斯 (Togodumnus)。罗马人也停下扩张的步伐,在占领地组成了新的行省,并接受了不列颠联军十一位酋长的乞降请求,建立了“不列颠行省”,由普劳提乌斯担任首任总督。但是卡拉塔丘斯成功的逃脱,并在之后继续他的抵抗之旅。在此期间,克劳狄乌斯率领元老团,皇帝卫队与援军亲赴不列颠,极大地鼓舞了罗马军士气,但在停留短短16天后,即返回罗马,罗马为征服不列颠举行凯旋式。修筑凯旋门,铸币纪念。54年,克劳狄乌斯暴死,死因不明(据传被后妻小阿格里皮娜毒死),由其继子,也是小阿格里皮娜的儿子尼禄继位(54-68在位),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罗马暴君尼禄。   

          

当然,罗马在不列颠的征战仍然在继续,根据狄奥的记载托戈杜姆纳斯‚(Togodumnus)的死亡反倒激发了不列颠人的顽强抵抗和促成,卡拉塔丘斯逃亡威尔士,先后依附威尔士部落西卢尔人 (silures)和奥陶人(ordovice),进行抵抗,47年,普劳提乌斯回国,继任者为欧斯图里乌斯·斯卡普拉(ostorius scapula),其麾下的将领韦帕芗(后成为罗马皇帝)表现神勇,韦帕芗率军对卡拉塔丘斯穷追不舍,先后打败西卢尔人与奥陶人,50年,包围卡拉塔丘斯的军队,将其全歼,卡拉塔丘斯只身逃跑,逃亡不列颠北部的部落布列甘斯特(brigantes),被部落首领卡蒂曼达绑送罗马人,韦帕芗将其押往罗马城游街示众,准备处死,卡拉塔丘斯临死不屈,极力争辩,大义凛然,使罗马人颇为敬佩,最终被克劳狄乌斯特赦,此后老死于罗马。随着卡拉塔丘斯的被俘,不列颠对罗马的反抗告一段落,罗马逐渐在不列颠站稳脚跟。   

          

          

二 布狄卡起义与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稳固

在被征服的不列颠地区,罗马军团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大搞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不列颠人民反抗的怒火逐渐燃烧。爱西尼人是不列颠诸部中势力较大的一支。一向与罗马较为友好。59年,一向臣服罗马,与罗马友好的不列颠爱西尼部落酋长普拉苏塔古斯去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他在遗嘱中将尼禄皇帝设为部落的共治者,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作为爱西尼部落的最高首领,愿意把部落的一半土地赠送皇帝,尼禄皇帝也表示同意。    

             

图片

爱西尼人

          

然而,当地罗马军团却枉顾协议,纵兵在爱西尼部落劫掠,还夺去部落其他土地,普拉苏塔古斯的遗孀布狄卡去找罗马军队理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自己的两个女儿还被罗马军队轮奸。布狄卡忍无可忍,遂决定起义。公元61年,布狄卡联络周围部落,自立为王,揭竿而起、    

图片

布狄卡女王

          

当时,不列颠的罗马军团正在北部作战,中部东部空虚,布狄卡起义军连克数城,甚至攻破罗马在不列颠的首府伦甸涅姆(今伦敦),所到之处,将当地罗马人和当地罗马走狗杀得精光。队伍发展至十万多人。

          

人数处于劣势的罗马军坚壁清野,构筑工事。坚守不出,不列颠总督苏维托尼乌斯又焚毁各地粮仓,起义军人数众多,又抢不到粮食。断粮,陷入困境。不断减员。

          

公元60年,苏维托尼乌斯觉得时机成熟,纠合部众,与不列颠人决战。

          

惠特灵大道会战    

兵力对比

罗马 军团5000-6000 辅助军4000 骑兵1000

不列颠人 50000 家属十余万

罗马军处于劣势

          

罗马军占据谷口,背后和两侧是森林和山地,易守难攻,排成密集队形严阵以待。骑兵布置于两翼。不列颠人做了一件蠢事,在战斗前,将他们的马车队放在阵列后方围成半圆形,以让他们的家属也都能看到这场预料中的压倒性胜利。

          

罗马军占据谷口,不列颠人发起冲锋,但因地形施展不开,变成强攻,罗马军居高临下,先后投掷两轮标枪,缺乏防护,甚至很多部众赤身裸体的不列颠人倒下一片。在密集火力下损失惨重,开始撤退。士气大跌。

          

在罗马军团一系列的战术和策略的打击下,不列颠军开始陷入混乱。在这种时候,苏埃托尼乌斯果断地下令步兵挺进,以楔形阵从不列颠军的其中一点进行突破。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在肉搏战中,罗马军团的纪律、训练度以及优良的武器装备使得罗马一方渐渐掌握了战局,不列颠人的队列被逐步撕开。终于不支溃败,败军又被后方马车拦住去路,自相践踏,死者无数,罗马军展开屠杀,不列颠军全军覆没,布狄卡逃走,后服毒自杀,起义失败。临终前将财宝藏于地下。罗马军几乎将爱西尼人杀得鸡犬不留,并纵火焚毁,如今连残垣断壁也不剩多少。罗马的暴行,极大地震慑了不列颠各部。

          

伤亡

不列颠军 5万多人被杀 残部溃散

罗马 数百    

          

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稳定期,凯尔特人意识到,任何胆敢反抗罗马人的武装暴动都会导致十分悲惨的结局,接受罗马化是他们惟一也是最好的选择。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不列颠凯尔特人逐渐高度罗马化。而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也逐渐文虎。

          

三 罗马在不列颠的经营 军事与政治

为保证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此后罗马在不列颠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与政治调整。在早前,罗马对不列颠在统治几乎完全依赖军事征伐与血腥屠杀,导致起义不断爆发,在布狄卡起义前后,不列颠人的各类大小起义此起彼伏,在最为著名的不列颠总督阿古利可拉(78-85)在位期间(也是唯一一个留下完整个人传记的不列颠总督),罗马开始调整对不列颠的统治政策,阿古利可拉以史为鉴,他认为不列颠人屡次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赋税过重,他制定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平均分配税务,同时阿古利可拉取缔了 巧取豪夺、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的行为,切实的减轻了不列颠人民的负担。阿古 利可拉还注重移风易俗,他兴修庙宇、学校等公共建筑,鼓励不列颠人学习罗马 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自此以后,不列颠人逐渐接受了罗马文化,越来越多的人 穿罗马服饰、学习拉丁语,越来越多的不列颠人自愿的在罗马人的军队中服役。许多不列颠人从罗马帝国的敌人转化为不列颠行省的居民,罗马对不列颠的各种统治制度确定下来。同时,阿古利可 拉有意识的在行省的边界和要害之处修建一些堡垒,这些堡垒中储存着足够的补 给,敌人来犯时堡垒见互为掎角之势抵御外敌,敌人退却之时堡垒又成为了进军 打击敌人的基地,构成了罗马在不列颠防御体系的基础。阿古利可拉甚至亲自率军来到了不列颠最北部的喀利多尼亚地区击败了敌 视罗马的不列颠人,使得罗马帝国几乎完全占领了不列颠岛。(但不久被叫停)

          

(1)军事    

如前所述,克劳狄乌斯时代,曾派四个罗马军团征服不列颠,而此后,这四个军团也便常驻不列颠。至1世纪末,经调整,原驻守不列颠的第十四军团调离不列颠。不列颠驻守三个军团,第六军团驻扎在约克(Eburacum),第二十军团驻扎在切斯特(Deva),它们组成的防线扼守 奔宁山脉,并可随时开往北部边界;“奥古斯都的”第二军团驻扎在威尔士南部的卡利恩(Isca Silurum), 它与切斯特的第二十军团组成了一道防线,密切监视着从爱尔兰海到布里斯托尔海峡的西部海岸,以 防止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海上入侵,同时又控制着威尔士山区。辅助军则驻扎在边界上,尤以哈德 良长城上的兵力为多。(如图所示)总而言之,罗马军团在不列颠采取以“辅助军团在前,主力军团在后”的布置模式,兵力不多,立足纵深防御,其原因亦是显而易见的,不列颠远离罗马统治的核心地区,孤悬海外,罗马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及时投送,与高卢相比,不列颠开发程度较低,对罗马没有什么重要的核心的经济利益,不列颠南部多为平原,距离高卢地区较近,开化较早,文明程度较高,罗马易于展开统治,而不列颠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更加野蛮落后,经济价值也不高,故而罗马虽有过征服不列颠全境的想法,但并未诉诸实施。在早期,这些罗马驻军都是来自意大利的军队,而到了中后期,许多当地的不列颠人甚至其他民族(如游牧民族萨尔玛提亚人)加入罗马军团,使得当地的罗马军团的主力逐渐成为不列颠人,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当地的罗马化与拉丁化。传说中的亚瑟王,被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其原型就是曾服役于不列颠罗马军团的部落首领,在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入侵浪潮中,许多罗马老兵(大多为不列颠人)都像亚瑟王一样参加了抵抗蛮族入侵的军事行动。

          

             

图片

          

罗马在不列颠的防御体系,以两道长城,即哈德良长城与安东尼长城为中心展开实施。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上台,停止他的前任图拉真时代(98-117在位)的大规模扩张战略,停止与帕提亚的战争,放弃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在西线,也采取战略守势,停止在不列颠和日耳曼进行扩张,罗马皇帝哈德良在122年巡察不列颠之后, 耗费十年的时间,沿着其军队撤退时的界限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它的西端是索尔威湾, 跨越纽卡斯尔,一直向东延伸到泰恩河口,长达73英里(即117公里)的城墙。 哈德良长城沿线修筑了很多堡垒,通过屯兵来造就坚固防线。长城沿线以北修建 了16个小堡垒,以便于接待长期驻防的非正规军。这16个堡垒和前哨里的侧翼部队 及步兵,可以聚集起大约5500名骑兵和10000名步兵。连接长城南面的边墙也有几 十座小堡垒,他们位于省界内,总数约有80座。这80座小堡垒中共驻扎了5000人, 通过在每两个小堡垒之间建立警戒,这80座小堡垒就形成了一条虽然很狭窄,但是 却连续不断的边境警戒线。虽然这时的正规军团并不是驻扎此处,但是这些军团深 入领土内部,敌军来袭时,能够更方便迅速地支援驻守在堡垒里的非正规军。哈德良长城与中国古代的长城类似,是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其有多部分组成。 一,瞭望塔和前哨堡垒。其功能在于监视边界人口流动,并对大规模入侵示以报警。瞭 望塔一般直接建在边界上,哈德良长城上的大小塔楼就是这样的瞭望塔,而前哨堡垒则建立在边境之外的交通要道上,二,一套视觉通讯体系。其目的在 于通过燔燧举烽,把从前哨堡垒与瞭望塔探知的敌情传达给边界上的辅助军堡垒,再从这里传达给后 方的军团驻地。约克和切斯特距离哈德良长城各约100和140英里,现已确定有一些排列成纵轴线的 烽火台把长城西端卡莱尔(Luguvalium)地区与约克的第六军团连接起来。三,军队驻地。即由前哨 堡垒、辅助军堡垒和军团营垒组成的3层防线。从图密善(81-96在位)时期起,两支军团就不能驻扎在一个营垒中, 辅助军也一样。这样,罗马军队中每支部队都有自己的营地。四,道路系统, 这是整套部署中的关键因素。每个防御区 都有纵横两种道路。在哈德良长城一带,纵向道路成为连接辅助军与军团的通道,方便了军队的战略 移动与辎重的运输;横向道路因为与长城平行而利于辅助军日常巡逻。纵横道路构成的网络越密集, 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越重要。罗马军队在边境组织的这套防御体系被罗马人称为limes,以伦甸涅姆(伦敦)为中心,埃尔迈恩大道与华特灵大道通往各军团的驻地,此外还有许多较小的道路所组成的道路网。这些罗马大道和道路网络甚至直至中世纪都被利用。此词初指“道 路”,约从哈德良时期起指边境地区——既指地区又指其中的控制体系。以总体言之,不列颠北部和 西北部的边境地区是军事区,而英格兰中部和东南部是非军事区,两者界限明显,非军事区在3世纪 中叶以前找不到永久的驻军。(如上图所示)    

          

          

          

此时的哈德良长城并不是罗马地区与蛮族地区的分界线,但从战略上考虑,这样 做可以分割此处的不列颠人,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从而便于罗马人的控制。这座长城 的建立最能体现了哈德良主张防御的政策。哈德良时期的边疆是从泰恩河到索尔威 谷,这是不列颠行省历史上明确规定的界限,此后,尽管罗马多次越过哈德良长城对不列颠北部用兵,但稳固的战线似乎一直停留在哈德良长城一带。

图片

哈德良长城

          

          

安东尼长城是公元143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在哈德良长城以北几公里处修建的横 跨福斯湾(Forth)至克莱德河(Clyde)一线,长约60公里的泥坯墙。它的主要目的 是控制苏格兰南部地区(如上图所示),但由于安东尼长城内的民族并未被罗马完全征服,叛乱不断爆发,此长城是仅十几年后就被废弃。

          

(2)政治

在政治上,与其他行省一样,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是通过行省总督与税收监察使(Procurator Augusti),前者主要负责军事与行政,而后者主要负责税收,两者互不统属,彼此独立,又相互制衡,当然,两者并非铁板一块,在布狄卡起义中,两者就曾爆发激烈冲突。除了任命行省总督和税收监察使组成行省的政府以外,罗马帝国在征服不列 颠初期还通过在不列颠人中寻找盟友和修建殖民地来加强对行省的控制。克劳狄乌斯征服不列颠后,罗马保留了支持罗马的盟友,他 们原先的国家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保护国,这些亲罗马的国王被称为“委托国王”。现存记载的罗马在不列颠的保护国至少有三个,位于不列颠岛东南部罗马行省 腹地的阿特雷巴特王国,由于临近欧洲大陆与罗马帝国的接触较早,罗马化程度较高在不列颠行省建立后也存在了较长时间。布列甘斯特(Brigante)王国和爱西尼(Iceni)王国(后在布狄卡起义中被毁灭),在不列颠罗马帝国也先后在险要之地建立了四 个军事殖民地:科尔切斯特、林肯、格洛斯特和约克(也是罗马军团的驻扎地),分别建立于49年,公元92年、公元97年和 公元237年,这些殖民地都由城墙来保卫,用以安置军队 家属及退伍老兵。罗马鼓励拉丁移民和老兵来到此地(虽然收效不大),许多军事殖民地及废弃的军事驻屯地后来发展为城市,因为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如埃克塞特即最早就来自于罗马军营。罗马帝国设置不列颠为“皇帝行省”(provinciae Cacsaris),由皇帝亲自掌握,行省总督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而非元老院)。而当总督不能胜任其职责时,军团的统帅们便是不列颠秩序的维护者。塞维鲁时期(193-235)又将不列颠行省一分为二:塞维鲁在内战中得胜后为防止不列颠总督势力过大(不列颠总督阿尔比努斯曾和其竞争),将其分为上不列颠(位于南部,驻守第二、第十军团,首府伦敦)和下不列颠(位于北部,驻扎第六军团和大量辅助军,首府约克)。这个安排在之后看来比较成功,既防止了不列颠总督势力过大,又长期维持了和蛮族的和平。到了戴克里先的时代,又变成四个行省,这四个行省的分别是以伦敦 为基地的恺撒里亚-马克西姆,以赛伦塞斯特为省会前大不列颠,以林肯为省会的恺 撒里亚-弗拉维和以约克为省会的后大不列颠。

          

在地方行政上,不列颠的地方行政体系与罗马自身类似。罗马在不列颠地区设置市元老院(或称市议院)。市元老院成员必须是拥 有可观房产的当地显贵。在帝国西部,市元老院的规模一般是不多于100人。同时,罗马在不列颠地区设立了与罗马相对应的官职,如司法委员会(duoviri  iuridicundo )营造官(aediles)、财务官(quaestor)等官职。司法委员会实行双 职官制,即两名首席行政长官,主要负责地方司法事宜和主持元老院议会,同时还要 负责公共演出和宗教庆典,他们任期为一年。此外他们会有两名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维 护的营造官当助手。同时,还会有两位财务官负责管理地方财政。再次,罗马在不列颠地区设监察官(censor)。监察官在不列颠往往是由每隔五 年从地位尊贵的公民中选出的首席行政长官额外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补足市元老院 的人数,监督公共财产的租赁并登记对税收产生影响的产权变更。在行省的中央,罗马也设置行省议会。行省议会由各城市的贵族选举产生,设在科尔切斯特的罗马办事机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每年定期在克劳狄神庙召开会议,届时举行由大祭司长主持的崇拜 罗马皇帝的仪式。这个机构还 有权在总督离任后向皇帝报告行省情况,在正式场合代替整个行省说话,指定罗马的 要员作为行省的保护人,以便上达罗马中央。从君士坦提乌斯一世(305-306在位)时候开始,为统筹管理西部事 务,中央政府在莫塞尔河畔的特里尔设置了统领西部大权的高卢罗马高级地方长官。高卢罗马高级地方长官统管不列颠、西班牙和南北高卢事务,他们是处理有关不列颠 民政的首脑。此时罗马已将基督教传入不列颠,通过不列颠的“主教辖区”代理人管 理当地事务,并直接向特里尔的罗马高级地方长官负责,不列颠代理人的总部设在伦 敦,这些代理人都是来自大都市。四个不列颠行省总督要向“主教辖区”代理人负责, 并且每个总督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除了负责民事,这个组织极其重要的军事职能是 负责供给,包括管理新的国家工场。

          

图片

369年的不列颠

          

          

(3)经济

在罗马统治时代,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及罗马移民的到来,许多拉丁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发展,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和 二世纪初叶及中期,罗马不列颠城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城邦拥有了市区中心,广场 和大会堂提供了市场、法院、市府和会议室,自动的供水,纪念帝国伟大和地方精英 的公共纪念碑,最为著名的罗马遗迹就是巴斯的罗马浴场,另外在有些地方还有剧院和竞技场,在坎特伯雷,经考古发掘,发现有罗马时代的剧场。2004年在科尔切斯特发现了罗马竞技场的遗迹,此外,还有大量罗马斗兽场遗址发现,但这些遗址规模均与大陆的斗兽场相去甚远。

图片

          

图片

          

巴斯的罗马浴场及罗马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英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罗马时代遗迹)

          

          

罗马为不列颠带来了初步的城市化,城镇居民主要是罗马军人、罗马移民、不列颠的退伍士兵,也有部 分奴隶,其中来自罗马的居民占据多数,罗马国家通过他们将罗马文化辐射到行省中 去。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服役于罗马军团的不列颠人在退伍后获得了罗马公民权,也开始定居在拉丁城市里。(盎格鲁人:不列颠疑似有点太城市化了)。与军事殖民地不同,这些城市并没有军事作用而仅仅发挥经济职能,其中,以伦甸涅姆(伦敦 下文以伦敦代替)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伦敦日后成为英国的首都。可以说,罗马人为伦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罗马开始征服不列颠之时,伦敦即作战罗马军队的重要港口得以初步发展,在这之后,伦敦因其出色地地理区位优势发展迅速。按照罗马的设计,位于泰晤士河畔并日益成为交通枢纽 的伦敦不久将成为商业中心,也成为了罗马在不列颠的经济中心与铸币中心,哈德良等罗马皇帝的亲自造访,对伦敦的地位提升起到 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此罗马在不列颠修建了新的公共建筑以及不列颠最长的城墙。在塞维鲁时期,伦敦码头曾出现连绵近达一英里之长的宏伟风貌,人口最多时达到四万人,并修筑了坚固的堡垒(直至12世纪末,伦敦人口才恢复到古罗马鼎盛时期的水平)。哈德良时代的伦敦既有破旧的弗拉维王朝时期(69-96)的广场和大会堂,也有取而代之的两倍 于一般设计的复杂建设。但随着后来的一场大火及重建工作的不力,伦敦开始在帝国晚期走向衰败。

图片

罗马时代的伦敦地图(年代不明)

          

在城郊,由罗马人(主要是拥有土地的退伍老兵)经营的农庄“维拉”(villa),成为了罗马统治时期不列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罗马人到来之前,许多不列颠部落的生产方式尚停留在野蛮落后的部落集体经济时代,而罗马人的“维拉”,无疑使得不列颠的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维拉,拉丁文为Villa,(庄院或者房舍)是指一种与农业相连的农村居所。维拉 与周边田地结合组成古罗马式的农业庄园。维拉一般建有地主住宅、水池、奴 隶房屋、压榨机房、磨房、地窖、库房、畜栏、牛棚、场院和围墙等。许多建筑与农业生产工具是当地土著闻所未闻的,维拉的经营需 要大量的劳动者,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庄园,这些庄园的经营者早期是罗马公民,到了中晚期,一些拉丁化的当地部落首领也开始经营“维拉”,“维拉”甚至成为不列颠上层公民的社交舞台,许多拉丁化的不列颠部落首领以拥有许多“维拉”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他们是罗马化的“文明人”无疑,“维拉”为不列颠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维拉”发展的同时,许多驻扎不列颠当地的罗马军队,因地制宜,也开始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在罗马人到来之前 不列颠经济十分落后,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满足罗马军团的需要,而从外进口粮食拥有许多不确定性),恺撒甚至启动了“排干 滂布提纳沼泽,放走富基努斯湖水”的工程,罗马人同时也引进胡萝卜,橄榄,葡萄等作物在不列颠种植(然而由于不列颠的气候,这些作物大多收获不大),罗马军队的驻防,带来的不光是稳定的农业环境,同时给养这些军队还为当地的 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罗斯托夫采夫讲到:“因为在北面和西面都有一个保证 生产者消售其产品的永久性市场,所以精耕细作变得有利可图。”(罗斯托夫采夫《罗马经济史》)这个市场对谷物等 粮食有着强大的需求,罗马人在不列颠开创了消费市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列颠作为偏远贫瘠的山地国家,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农民,在平原地带施行精耕 细作变得更为迫切。同时,由于军人收入高于一般平民,一般都有比较充足的购买力,就吸引大量随营人员追随军队,这些人聚集在军营附近形成定居点——镇(canabae,军团附近的大定居点)和村(vici,辅助军附近的小定居点)。随营人员主要供应吸引人的奢侈消费品,也有从事大宗谷物贸易的中间商,这对当地市场有显著拉动作用。除农业生产外,据考古发现,罗马人还在当地开矿,铸造兵器(罗马皇帝图密善就曾因新式武器以不列颠总督撒路斯提乌斯·鲁库路斯的 名字命名而心生不爽将其杀死,自然,这些兵器是在不列颠生产的),发展工业,在罗马人的经营下,不列颠手工业得以初步发展,形成体系,不列颠手工业种类日渐繁多,开始囊括珠宝、陶器、家具、 羊毛制品,还有名目众多的家用商品。尽管罗马不列颠的第一流艺术品在数量上无法 与南高卢媲美,但是普通的工艺品在不列颠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广,可以自给自足。

   

图片

      

(4)文化

罗马人在不列颠留下的军事,经济设施大多毁于蛮族入侵的浪潮,但文化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罗马人自己使用拉丁语,在铸币,公共设施,文书,书籍上也使用拉丁语,许多加入罗马军团的不列颠人也学会了拉丁语,并带回部落,随着时间推移,拉丁语虽未完全取代当地语言,但俨然成为通用语言。(而拉丁语本身语法,词汇,文字及逻辑性也远胜当地不列颠土著语,因此迅速流行。当地许多土著语言甚至没有文字,造成极大不便)以语言为载体,拉丁风尚开始向不列颠各部落传播,许多不列颠部落开始自发穿罗马式服装,留罗马式发型,用罗马人器物,取拉丁姓名,向罗马靠拢。直至今天,不少英语地名与单词中仍有拉丁语的痕迹。

          

同时,罗马人信奉的宗教也开始传播向不列颠。不列颠人原信仰原始的“德鲁伊教”(德鲁伊教师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有点类似萨满教,德鲁伊(Druid)这个单词的原意是“熟悉橡树的人”。或可意译为“橡树贤者”,树枝为其经典意象,古德鲁伊教是在基督教占据英国前,在古英国凯尔特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在当时具有可与国王匹敌的权利。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了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作者注),自罗马人来到之后,罗马的宗教信仰开始在不列颠传播,据考古发现来看,在英格兰中部、东部和南部,一些农村神庙都兼有罗马和不列颠的风格,这些神庙既供奉罗马的神祇,也供奉德鲁伊的“树枝”。古凯尔特的箭术及狩猎之神科基狄乌斯(Cocidius)在不列颠就常与罗马的战神马尔斯混用,然而,罗马信仰主要在城市与邻近城市的不列颠村庄传播,在广大的偏远的不列颠地区,不列颠的原始信仰“德鲁伊”仍然保持较大影响力,甚至直至中世纪早期,德鲁伊信仰仍然在不列颠广大农村地区颇具影响。除此之外,罗马的“帝王崇拜”也一度在不列颠流行,例如,在不列颠,克劳狄时期于科尔切斯特建立了供奉罗马女神和他自己的神性(numen)的祭坛。

图片

巨石阵(巨石阵即为不列颠人留下的德鲁伊宗教建筑)

          

          

          

到了帝国晚期,基督教传入不列颠,基督教何时传入不列颠已无可稽考,根据教会自己的传说,使徒圣保罗与圣彼得都曾前往不列颠传教(存疑),有关不列颠基督教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神学家德尔图良(迦太基人 约生活于2世纪末3世纪初——作者注)的一部著作中。这部著作大约写于公元 206 年,其中提及:在罗马人无法到达的不列颠地区,也可以找到基督徒。那么,可以认为,最迟在2世纪末,基督教就已传入不列颠。此时,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尚未获得合法地位,遭到迫害,不列颠又孤悬海外,人口稀少,文化差异巨大。当地居民无法理解主要由希伯来语或希腊语书写的圣经。因此,早期基督教在不列颠的影响相当有限,发展甚微。到了公元3-4世纪,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列颠的基督教开始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殉道者。如圣奥尔本,通常认为是不列颠的首位殉道者,他是罗马不列颠军团的一位基督教的士兵,因庇护基督徒,惨遭斩首。圣奥尔本殉道一事,亦见于一部出自高卢的《杰马努斯生平》(VitaGermani),该书写于公元475 年;《英吉利教会史》中也记有此事。国外学界在过去一般认为,圣奥尔本是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殉道的,时间为公元 305 年。(近代有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205年,此说作者认为存疑),此后又涌现多位殉道者。据考古发现,公元4世纪时,不列颠开始出现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基督教堂,足见基督教此时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公元 4 世纪,基督教在不列颠已有一定的发展,并与大陆上的教会联系密切在罗马帝国的“米兰敕令’(313)使基督教和教会合法化一年之后,不列颠出现了主教,四个不列颠行省的首都全都成为他们的教区。一年之后即 314 年。据称,有三位来白不列颠的主教前来参加公元314 年在高卢南部举行的阿尔勒宗教会议。他们分别是来白约克的埃波利乌斯、来白伦敦的李提图图斯以及来白林肯的阿德尔菲乌斯,此外,与会的还有一名神父萨切尔多斯和一名执事阿米尼乌斯,“这两人可能来白塞伦切斯特。”总体上4世纪时不列颠城市的基督教化程度不高,乡村的基督教活动反而比较活跃,但影响力仍然不大,这也可能和该时期的城市萎缩有关。而基督教在英格兰的大力发展,要等到七国时代了(见笔者文章《染血的王座:不列颠七国时代》 ——芝兰学社微信公众号)

图片

基督教传入不列颠

          

四 罗马放弃不列颠

戴克里先时代(284-305在位),罗马开始实行四帝共治,由东部和西部的正副皇帝分别进行统治。这也是罗马帝国分裂的开始。。进入4世纪中叶,罗马帝国进入一系列内乱并陷入蛮族入侵的浪潮,各类蛮族纷至沓来,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关于其原因,本文无意探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孤悬海外,又没有什么太大经济价值的不列颠,很早就列入了罗马人意图放弃的名单之中,罗许多罗马城镇遭到废弃,人口撤离,哈德良长城北部的蛮族开始涌入,360年冬,不列颠北部的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撕毁了与罗马帝国签订的和约,越过哈德良长城,入侵不列颠大区,肆虐不列颠各地。罗马军无法抵挡,而来自大陆的日耳曼诸部也开始虎视眈眈,罗马帝国也不断抽调不列颠驻军回到大陆,进行内战,不管不列颠本身的死活,使得不列颠离心离德,独立倾向也越发明显。383年,不列颠军团哗变,拥戴驻军将领 西班牙人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为他们的皇帝。马克西穆斯立即率部入侵高卢,动身前往欧陆与时任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争夺帝位。马克西穆斯成功捕杀格拉提安,但不久也被格拉提安任命的东部皇帝狄奥多西杀死,狄奥多西暂时统一罗马帝国。马克西穆斯离开不列颠时带走了那里能带走的一切驻军,他死后,这些军队再也没有返回不列颠,这样,不列颠就暴露给西北方的 苏格兰人和北方的皮克特人,他们得以放肆地袭击和抢劫。395年,狄奥多西去世,罗马帝国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阿卡迪乌斯(Arcadius)统治东部,霍诺留 (Honorius)治理西部。霍诺留成了统治不列颠的最后一个合法的罗马皇帝,霍诺留手下的大将——出身蛮族的斯提里科,成为抵抗蛮族入侵的中流砥柱。

          

此时,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因不堪忍受罗马压迫,揭竿而起,在376年的著名的亚得里亚堡会战中,打死东罗马皇帝瓦伦斯,肆虐罗马各地。到了狄奥多西的时代,西哥特人一度接受罗马人的“招安”,但狄奥多西去世后,西哥特人立即反叛,为对抗西哥特人,保卫意大利本土,401年,斯提利科从不列颠调走一些驻军,去对付西哥特人。从379年开始,不列颠发行的罗马钱币已锐减,在不列颠大量发现的、最晚的罗马钱币铸于402年左右,钱币主要用来支付军饷,所以,这可以视为是斯提利科从不列颠撤军的佐证。到了此时,罗马的不列颠基本只剩老弱病残。在绝望中,不列颠的罗马军团再次哗变,拥立一位名为君士坦丁的士兵为帝,号“君士坦丁三世”,愚蠢的君士坦丁三世不顾劝阻,率仅剩的残兵返回大陆,争夺帝位,尽管一度成功,占据高卢,西班牙一带,但在411年,最终被霍诺留的西罗马军队打败,处死,残部投降。不列颠的罗马军民,本来指望君士坦丁三世可以保卫不列颠免受蛮族入侵,但他却将仅剩的部队投入大陆,争夺帝位,对其失望至极,不愿再接受其领导,约408-409年,驱逐君士坦丁三世派往不列颠的官员,实行自治,到了此时,不列颠基本与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失去联系。于是,霍诺留最终于公元410年左右下令,让所有的不列颠地区的罗马军队放弃不列颠,全部撤退到高卢地区来保护高卢。在诏书里,他告诉罗马不列颠的人们“今后无法再为保护他们进行如此艰难的跋涉了”、“要拿起武器,学会同敌人作战。”此举,也标志着罗马正式放弃不列颠。不列颠军民只得自发组织对蛮族入侵的抵抗,与罗马中央政府的联系断绝,成为“孤岛”。不久,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与萨克森人渡海入侵不列颠,不列颠处于北有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南有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夹击之中,形势万分危急,甚至在罗马史料记载中绝迹。不列颠军民与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取得联系是446年,不列颠军民写信给罗马高卢驻军将领求援,但此信没有得到回应。最后一位抵抗蛮族入侵的不列颠领袖是安布罗修斯(Ambrosius Aurelianus),此人可能为罗马化的不列颠首领,于493年在巴顿山大败入侵不列颠的盎格鲁 萨克森人。此后事迹无从考证(许多人认为他是亚瑟王的原型)。随着盎格鲁 萨克森人的不断入侵,其潮流不可阻挡,不列颠的历史进入“黑暗时代”,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图片

          

图片

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入侵

          

最后,请让我用《不列颠诸王史》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布鲁图斯,向着太阳的方向一直往前,穿过高卢,海中有一座岛屿,那里曾被巨人占领,现在已无人居住,正等着你和族人前往。时间将会证明,那里是你和你的族人适宜的居所;对于你的后代来说,它将是另一座特洛伊。一个源自你的祖先的伟大民族将再那里诞生,整个世界都会臣服在他们脚下。”

          

参考文献

原始史料

《高卢战纪》(古罗马)恺撒

《罗马史》(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

《编年史》(古罗马)塔西佗

《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塔西佗

《历史》(古罗马)塔西佗

《罗马十二帝王传》(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

《晚期罗马帝国史》(古罗马)阿米安

          

著作

《古代罗马史》(苏联)科瓦列夫

《英国通史》钱乘旦

《罗马史》(德)蒙森

《中欧西欧的罗马行省——公元前31年至公元前235年》(法)让·皮埃尔·马丁

《企鹅英国史 卷二 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论文

《论不列颠的罗马化》崔明昊

《行省中的罗马军队——以罗马不列颠为中心》宋立宏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陈可风

《染血的王座:不列颠七国时代》绮罗生 芝兰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