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1克己复礼为仁

图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注释】⑴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朱熹《论语集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目,条件也。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其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愚按: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钱穆《论语新解》

克己:克,犹剋,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或说:克去己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复礼:复如“言可复也”之复,谓践行。又说:复,反也。如“汤武反之”之反。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释此“克己复礼”四字,大义亦相通。然克己之己,实不指私欲;复礼之礼,亦与天理义蕴不尽洽。宋儒之说,未尝不可以通《论语》,而多有非《论语》之本义,此章即其一例,亦学者所当细辨。

为仁:犹谓如是乃为仁。仁存于心,礼见之行,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一说:此“为”字作“行”字解,谓克己复礼以行仁,今不从。天下归仁焉:一说,归,犹与。言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莫不归与其仁,极言其效之速且大。然仁为己之心德,以存诸己者为主,不以外面之效应为重,且亦无此速效。即如所解,当云“天下归仁矣”,今言“归仁焉”,焉有于此于彼之义。言天下于此归仁,原义当谓茍能一日克己复礼,即在此处,便见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凡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往而不见其不归入于我心之仁矣。是则效在内,不在外。或说:此言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其仁政。此成偏指,非通义,今不从。为仁由己:为仁,犹言行仁。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

克己,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能克己,斯能由己矣。所以欲克己,即为欲由己。两“己”字不当分别说之,而“克”与“由”则分指两项工夫。

请问其目:目,条目。颜渊闻孔子言,知为仁之要在于克己复礼,而请问克己复礼之条目。

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处四勿字,即约己工夫。视、听、言、动皆由己。约束己之视、听、言、动,使勿入于非礼,使凡视、听、言、动皆是礼,是即为复礼。此亦不专指社会外在之种种俗礼言。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盖礼有其内心焉,礼之内心即仁。然则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惟言归仁,若偏指内心,又不见工夫所在。言复礼,则明属外面行事,并有工夫可循,然后其义始见周匝。茍己之视、听、言、动能一一复于礼,则克己正所以成己,复礼亦正所以复己。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己心之恻怛高明,循此以往,将见己心充塞于天地,流行于万类。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而便谓之“约礼”?故非颜渊之贤,亦无以胜于“请事斯语”之内涵。

本章问答,乃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宋儒教人:“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若不从本章克己、四勿之教切实下工夫,而徒从“吾与点也”等章探索寻觅,纵是箪食瓢饮,曲肱陋巷,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学者其审细参之。【白话试译】颜渊问仁如何般求?先生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仁了。为仁完全由自己,那在外人呀!”颜渊说:“请问详细的节目。”先生说:“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颜渊说:“回资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毓老师说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说文》云:“克,肩也。”本义:胜任。引申义:克敌制胜,克勤克俭。“克己”,克制自己的情欲;“复礼”,回到礼;“为仁”,即行仁。

“礼(禮)”,示豊。豊、行礼之器。本义,举行仪礼,祭神。礼器,古时祭祀用的各种器物,如鼎、簋、觚、钟等。引申义;一、《说文》称:“礼,履也。”礼法,礼节。二、“礼者,理也。”(《礼记·学记》)“理”,玉里,加工雕琢玉石。《说文》称:“理治玉也。”树的纹理,一圈圈之距离相等;引申义,条理,自树木的纹理一二三来,再引申至“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易经·说卦传》),“义者,宜也”(《释名》)。

人本在理上,却丢掉理,因情欲而离本,故要“复”。“克己复礼为仁”,“克已”,反已,回到理。“礼者,理也”,理为体;行仁,“仁者,人也”(《中庸》),“仁”,桃仁、杏仁,有生之意,生生不息。在人曰性,体;礼,在事为礼,为性之表现在外,乃性之用。“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情能发得恰到好处。“礼之用,和为贵”。性,礼(理),和,体用关系。

“复以自知”(《易经·系辞下传》),“自知者明”,颜回体“复”,故能“不迁怒,不贰过”,“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益卦》)。

“复性归仁”,“归”:一、归向;二、称许。“复性”,返己之性,“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易经·复卦》),一元复始,“乾元资始”。颜回,德行科,为复圣。人欲太多,不胜枚举,人每天在欲中活着,因情欲而离本,得克己之欲,才能回到礼上。“复,德之本也”(《易经·系辞下传》),修身为本。

“克”字功夫难,必要能忍,此即“法忍”。菩萨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愿。可见不只遇坏事要忍,即便是做好事、修己亦是要忍。

“天下归仁”,以仁安人,天下归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身”,《说文》云:“象人之形。”身躯。在我为身,推己及人,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仁者,生也,果仁,天地之生机,坤元资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系辞下传》)。“为仁”,行仁。仁者,生也,天地之生机。

“为仁由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由己不由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必自己下功夫,行仁由己,别人是爱莫能助的,就是你老子也帮不上忙。

传统思想不是讲的,是知而必行。成立“胞与归仁社”,人与万物都得环保。

我是依经解经。必熟,熟能生巧,办事马上有主张。读古书即读成方,遇事就能用上。就因事事不经大脑,以至于不可为。

颜渊曰:“请问其目(细目)。”子曰:“非礼勿(禁绝词)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奉行)斯语矣。”

《论语说义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以义治我,礼缘义起,而仁义之法相因。

颜回问“行仁”的细目。

四“勿”,戒也,戒慎,约之以礼。以礼戒“视、听、言、动”。“礼者,毋不敬”(《礼记·曲礼》),敬己,以礼修身,约之以礼。

“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人都喜看不正经的事,批评,证明你看了。“非礼勿视”,谈何容易!

“非礼勿视”,视之法,法即礼,礼法。因为情性不稳,才有礼,“约之以礼”。内治反礼以正身,“以义正我”“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春秋繁露·仁义法》),仁者爱人,义者正己。开始用脑时,一动念就有思想,但必约束之,使之尽量合乎法则。

“非礼勿视”,那要怎样看才合礼?忘了问。知其所以太难了!就说“请奉行此语”。

四“勿”,皆含“不贰过”之意。必经过了,才知道什么是不合礼;改了,就不是过。儒家讲“不贰过”,“过,则勿惮改”。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中庸》),“其心三月不违仁”,故能“不贰过”,为中行之士。

不空讲“克己复礼”,“行仁”要先下“内圣”的功夫,“仁主人,义主我”“辨乎内外之分,而着于顺逆之处”(《春秋繁露·仁义法》)。如择偶,对象选不好,能使你不孝、不义,“夫妇以义合”。人生贵乎有一贤德太太,关乎一辈子的幸福,得她爱你才可靠,她会听你的。孔子也没有娶母圣人。婚后不可以任性。社会没好人,怎么换也一样。必相许以德,夫妇之道必须互相切磋琢磨,活一天学一天,此即行仁之道,实学也。

既无常又无德,当然败家。好好悟,多看几个家就明白了。今天“孝”已经没了,“人之本”完了,乱得无以复加,许多人不奉养父母。旧家庭,行为上没有人敢乱,就是假孝也得孝。

今天教育完全失败!知识与生活打成一片为难!读书要能用,否则遇事完全和常人没两样,言语、行为表现出嫉妒。嗜好也是欲,超出自己用度外的,皆属欲。必控制好欲,才能成功。

 

何士明《论语解读辞典》

[注释]

颜渊问仁:颜渊,颜回。问仁,问什么是仁,怎么做可称有仁德,如何成为仁人。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以回复和符合于“礼”的要求。皇侃《义疏》:“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礼,礼制,礼义。为,是。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要是有一天。天下,古代指全国,或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归,返回,回归。归仁,回归到仁的境界、仁的局面、仁的轨道。为何说是“归仁”?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自己的学说、主张。目的就是要恢复周礼,实现仁政。焉,指示代词(归仁于克己复礼),兼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实行仁。由,因,由于。由己,靠自己。而,在这里读作“nénɡ”,通“能”,能够。《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乎哉,助词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孔子强调通过自身的学习修养来提升仁德。

请问其目:请,敬词。其,回指上文提及的“克己复礼”。目,条目,目录。这里的意思是:“克己复礼”有哪些具体内容,应该做到哪几方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不符合礼。勿视(效法)、勿听(听取)、勿言(说)、勿动(做),即为“克己”四条目,做到了这四条目,亦即为“复礼”了。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颜渊自称。敏,聪敏。不敏,不聪敏,愚钝(颜渊自谦)。事,作动词用,从事,实行。请事,请您允许我实行。斯,此,这。斯语,这“克己复礼”四条目的话。矣,助词,表示祈使。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回复礼就是仁。一旦(普遍做到)约束自己回复礼,天下(就)在克己复礼中回归仁德(境界)了。实行仁德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老师允许我问一下,约束自己回复礼的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不看;不符合礼,不听;不符合礼,不说;不符合礼,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老师允许我实行这些教导吧!”

[提示]本章注意:“问仁”“为仁”“归仁焉”“由己”“而由人”“事斯语”的解释。

 

【读书感悟】

读这一章原文和5位名家注解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始终有一个词“慎独”。

这一章究竟有多重要?钱穆先生给出了回答:“本章问答,乃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若不从本章克己、四勿之教切实下工夫……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

而“克己”和“四勿”正是“慎独”的必然要求。

慎独,出自儒家“四书”的另一部《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即使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因为事情细小琐碎而不拘小节。这不就是“克己”和“四勿”的最佳注解吗。

“孔颜乐处”当然要归于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耐得住寂寞,下苦工夫长期修炼。而长期修炼的过程,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要靠自己。

人首先是动物,有七情六欲,活在世上,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各种诱惑。生活在群体中时,相互间有监督和制约,人们会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使之高于法制和道德的准则和底线,再差也不会触碰到红线,否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乃至法律的制裁。慎独的要求自然更高一些,需要每个人在无人监督独处时,自觉做到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干扰、压得住贪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达成“慎独”的最好途径是好学,好学的标准就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

“迁怒”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欲望太多内心自然无法平静,迁怒的对象有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只要是迁怒,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精力和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轻装清醒地前行,逐渐减少迁怒直至不迁怒。

 “不贰过”不是不犯过错,而是“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中必然会有“非礼视、非礼听、非礼言、非礼动”发生,因为当时不知它们非礼,或即使知道但无法抑制好奇心的驱使,但事后既然知道了它们是“非礼”的,就不能再“知错犯错”,而是要“过,则勿惮改”,应及时提醒并约束自己回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轨道上来,并在改正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断在向“仁”奋进的过程中激发出人性的光辉,先实现“礼”,最终至“仁”。

 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甚至可以说“极难”的一件事。在孔子眼中,也就只有颜回能做到。颜回尚且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说:“我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并一辈子践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