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亚洲心在欧:高加索之旅D2\3——阿塞拜疆巴库、戈布斯坦

图片

阿利耶夫国际机场的新航站楼

图片

造型有点像蛋糕的老航站楼,门前的红色车辆,是为2023年第74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准备的专车


图片阿利耶夫国际机场的候机厅

9月25日晚9点多,飞机抵达阿塞拜疆巴库的盖达尔·阿利耶夫国际机场,对比阿斯塔纳狭小的机场候机厅,阿利耶夫国际机场的设施明显更新、更完善,迎接我们的大巴也变成了宽敞的大车。虽然哈萨克斯坦和阿拉木图的人均GDP要比阿塞拜疆以及巴库高不少,但在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门面建设方面,巴库完胜阿拉木图,也胜过高加索另外两个国家的首都,无愧于高加索小迪拜的称号。

图片

迎接摔跤亚军的年轻人们,其中两个穿着usa符号的衣服

图片

机场外的采访队伍

出机场的路上,遇见了迎接摔跤运动员Sanan Suleymanov的队伍,他刚在贝尔格莱德的摔跤世锦赛上获得亚军。此时杭州正在举行亚运会,而身在亚洲的阿塞拜疆却不在其中。在我们到达前几天,阿塞拜疆刚闪电般地从亚美尼亚手中夺取了争议地区纳卡,巴库城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氛,到处都是国旗,迎接亚军的人们也是兴高采烈,格外热情。

图片

巴库坐落在里海边的一个半岛上,虽然里海不是海,但作为世界第一大湖,里海拥有和海洋相似的生态系统,所以巴库可以说是一座位于内陆的“海滨”城市

我们在阿塞拜疆的地陪法丽达毕业于孔子学院,她在中国待过一年,中文还不错,一上车,就跟我们介绍起阿塞拜疆和巴库的情况。巴库的海拔低于海平面28米,是全世界海拔最低的首都,也是海平面以下的世界第一大城。今天的巴库拥有约270万人口,面积2140平方千米,是高加索第一大城。巴库位于里海之滨,因为经常刮大风,故有“风之城”的绰号,和平静无风的、位于高原的阿拉木图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阿塞拜疆电视台播放的军旅爱国歌曲


入住宾馆,试着通过电视了解阿塞拜疆。这边能收到的主要是阿塞拜疆、土耳其和俄罗斯的频道,数量不少。本国频道里,有一个正在播放阿塞拜疆总统小阿利耶夫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会谈情况,阿塞拜疆和土耳其语言相近,都属于突厥语系,不用翻译也能理解个大概,还有几个播放着阿塞拜疆的军旅爱国歌曲,还有摇滚风的。

图片

从宾馆窗口望去,远处燃烧着石油带来的火焰


图片巴库的第一口油井,车上拍的,有点糊

打开窗户,能闻到些许石油的味道。早在1846年,俄国人就在巴库Bibiheybət区打下了世界第一口油井(有争议,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中国人就开凿过油井),从此,巴库便以石油闻名世界。据说在20世纪初,国际市场销售的石油有一半来自巴库,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巴库迅速成为一座大城(18世纪的巴库仅有约5000人口)。凭借石油带来的收入,在苏联时代,阿塞拜疆成为苏联少数不依靠转移支付的加盟共和国。

图片

宾馆边上的建筑工地


图片宾馆附近,路上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可能因为女性大多在家,也可能是因为附近就是建筑工地

今天的阿塞拜疆同样受惠于石油产业。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建造了大量新建筑,我们居住的宾馆附近就有好几处建筑工地,几座摩天楼正拔地而起。2010年后,为了融入欧洲,巴库举办了欧洲歌唱大赛、欧洲运动会、F1赛车比赛、欧洲杯、欧洲联赛决赛等一系列赛事,这些都离不开石油收入的加持。

图片

宾馆自助


9月26日一早,享用了来高加索后的第一餐,宾馆的自助早餐包括面包、鸡蛋、面包煎蛋、香肠、土豆、各种奶酪、奶酱、果酱、糕点、蔬菜、腌橄榄等,之后几天其他国家的宾馆自助也都差不多。

图片

街心公园的雕塑


图片过街天桥

图片

巴库周遭很多建筑都被米黄色的外墙环绕

今天的旅程安排得很满,我们的第一站是巴库往西的戈布斯坦山区,沿途在大巴上观察城市建设。如同大部分苏联大城一样,巴库有很多过街天桥和雕塑,与阿拉木图以及第比利斯、埃里温相比,巴库的过街天桥密度更高,看起来更新。

巴库城市范围比较大,整个城市呈现出米黄色调,这来自于阿塞拜疆出产的一种石材,巴库的很多建筑都用这种石材建设。高速公路边的许多建筑被被米黄色的外墙环绕,外墙装饰带着民族特色,风格比较统一,大概也算一种面子工程。

图片

路边小店,带Aptek牌匾的是药店,阿塞拜疆的药店很多,其他几个高加索国家也是如此


图片2017年自行车赛的痕迹

图片

郊区的楼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也有很多类似的楼房,看起来要老旧很多


路上,团友们向法丽达咨询阿塞拜疆的生活状况。阿塞拜疆实行11年义务教育,大学可选择上阿塞拜疆语或俄语授课的专业。阿塞拜疆本地人在公立诊所可享受免费医疗,但要自费购买药品,在路上,我们看到很多带Aptek牌匾的店,这些就是药店,类似的药店在其他高加索国家也不少。

图片

郊区的市场,还挂着土耳其国旗


图片随处可见的炼油设施

法丽达对国家的现状还算认可,尽管领导人小阿利耶夫子承父业干了很多年,还流露出让家人接班的想法,但阿塞拜疆国内一直比较稳定,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土耳其)的关系都不错,最近还收复了纳卡。和同样信仰伊斯兰教邻国伊朗、土耳其相比,阿塞拜疆的世俗化程度很高,城里很少能听到清真寺礼拜的声音,路上也几乎见不到几个戴头巾的女性(即使有,大多也是外国人),这种世俗化,也让法丽达非常满意。

图片

继续往西开,周边景色日益荒芜,甚至还能见到一些沙漠。阿塞拜疆东部原本位于水下,这片地方的山都不高,很多还是平顶山,也许在数万年前,这些山还是水面上的岛屿。在荒地上,偶尔有一些牧羊人和羊群路过。

图片

图片

正在吐泡泡的泥火山


戈布斯坦(Qobustan)的意思是沟壑纵横之地,光秃秃的平顶山、裸露的巨石,稀疏的植被,如同进入异世界。阿塞拜疆是世界上泥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都位于戈布斯坦。这里的泥火山规模都不大,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土堆,来自底下的气体从泥火山口涌出,温度不高,冒着微弱的气泡,从山口往外可以看到泥水喷发的形成的泥流。泥火山之地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这边的地面密布着爬虫,数量之密集,在往后的旅途中从未见过。

图片泥火山之地的爬虫

在泥火山,我还碰到了几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以老阿姨为主。没想到刚到国外就听到了乡音,上海老阿姨的足迹真是无处不在,不知等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否还玩得起,逛得动。

图片

岩画碎片

图片

重新描绘岩画符号

图片

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石器


图片青铜时代的工具

离开泥火山,前往戈布斯坦岩画区。先去博物馆了解岩画的历史。戈布斯坦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5000-8000年前,在山上的一块岩石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图密善时代罗马军队刻下的拉丁文铭文,这是迄今所知最东部的古罗马拉丁文铭文,表示当时阿塞拜疆可能有过罗马驻军。在博物馆这边又碰到了马来西亚华人和美国、印度、俄国的旅行团,世界文化遗产的客人果然多。

图片

戈布斯坦岩画的入口


图片

图片

怪石嶙峋


图片岩画区的各国游客

2007年,戈布斯坦岩画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一千多块岩石上,人们发现了6000多处刻在石头上的岩画。岩画内容反映了人们狩猎、舞蹈、航行的场景,岩画中动物形象的改变,也体现出全新世初期的气候变迁。

图片

图片

图片法丽达为我们演示“会唱歌的石头”

戈布斯坦有四块Gaval Dash,被称为“会唱歌的石头”。用小石块敲击这几块巨石,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可能是由于岩石内有气孔所致。

图片

戈布斯坦的懒猫

图片

先民用来储水的石槽

图片

岩画公园的观景平台


图片

图片

刻有战斗场景的墓碑

戈布斯坦岩画距里海不远,向远处眺望就可以看到里海。公园里还有几块雕刻于16-17世纪的墓碑,其中有两块属于手艺人,一块属于教士,剩下的属于士兵,墓碑上的图案体现了中世纪晚期当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情况。

图片

看完岩画,去里海边吃烤鱼,餐厅叫Xezer Baliq Evi,TripAdvisor没收录,但在facebook上评分还可以。这是我们到阿塞拜疆后吃的第一顿正餐,菜品包括Çoban salatası(牧羊人色拉)、Baba qanuş(茄子泥)、烤鱼、薯条、鹰嘴豆汤、餐前面包,红茶等,味道和菜品跟土耳其菜都比较接近。从这顿开始,在高加索的几乎每一天,餐桌上都有番茄、黄瓜等制作的色拉,茄子泥也是在阿塞拜疆时的常客了。

图片

图片

观景位

图片

海滩边的沙子和小贝壳

餐厅后面就是里海,这天阴沉沉的,要是天气好一点,说不定能看到对岸的伊朗。岸边有许多小贝壳,也许这边的沙子就是由小贝壳形成的。

图片

图片

这家餐厅离巴库第一口油井不远,转出去不远就能看到清真寺和修船厂。和后面几天去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相比,阿塞拜疆的清真寺并没有那两国的教堂那么多。

图片


图片内卷外形的地毯博物馆

图片

之后前往里海岸边的巴库市中心,感受城市生活。巴库市中心道路宽阔、干净,建筑无论新老,维护状态基本都不错。大部分建筑都是米黄色的石制外墙,欧式轮廓之下,带着中东风的建筑细节。向着内陆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巴库标志性的火焰塔,由三座火苗造型的高楼组成,正好对应了阿塞拜疆国徽上三个火苗的图案,也应和了火之国的别称。

图片

圆环形的建筑,国内应该也有

图片

图片

里海岸边全景

图片

里海边的风比较大,沿着湖面望去,可以看到许多玻璃幕墙的新建筑。沿着里海海岸,一边是大片新建筑,一边是新建的购物中心、体育场馆,代表了巴库现代化的一面。回头转向内陆,虽然巴库沿海,但离海不远就有山坡,当地人喜欢在山坡上自建房屋,视野好,价格也比市中心便宜。

图片

里海岸边有巴库,也是外高加索最大的购物中心——Dəniz Mall,2020年开业,造型如同绽放的花朵。虽然是外高加索最大,但是在上海,哪怕闵行区都有好几个比这大的购物中心,不管怎样,这应该是了解巴库生活水平的好地方。

图片

0度可乐,500毫升1马纳特,应该比中国贵

图片

各种面包


图片超市里的窑炉

图片


图片奶酱和奶酪,按千克计价

图片

锡克族顾客,高加索这边印度人也不少


图片小情侣

Dəniz Mall一楼有家叫Bravo的连锁超市,据说这家超市和阿利耶夫家族有关。阿塞拜疆国内人均月收入大约3600人民币左右,比中国低一些,不过贫富差距比中国小,用的货币叫马纳特,1马纳特当时约合4.21人民币,上面是这家超市的物价。阿塞拜价格大超市的面包、奶酪、奶酱种类比较多,价格不贵,这边许多超市都自带窑炉,可以吃到现烤的面包。

图片

商场地下一楼有几台ATM机,其中一台可以使用银联卡。可能因为小国汇率不太稳定的原因,高加索几国路边都有不少换汇点,阿塞拜疆的换汇点还算少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密度更高。

图片

书店,一本中等厚度的通俗读物差不多要20马纳特,书的价格比国内贵。

图片卖土耳其披萨的连锁店,一个差不多25人民币

图片土耳其烤肉连锁店,一份有烤肉、主食的套餐大约人民币25左右


图片烤肉的配菜

图片

肯德基,上校鸡腿堡、薯条、可乐的套餐约合43人民币,应该不比国内便宜,还是烤肉套餐性价比高


图片麦当劳

中国商场高层基本是价格偏贵的餐厅,地下一层是比较廉价的餐厅,一二楼基本是奢侈品化妆品,这边奢侈品和定位较高的餐厅一般在市中心独立开店。商场里没有多少高价餐厅、奢侈品店,以连锁店为主。阿塞拜疆肯德基、麦当劳这类美式快餐店不算多,取而代之的则是土耳其烤肉(街边很多)之类的连锁。

图片

地铁出口


图片好像是司法部大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火神庙边上的礼品店,上面挂着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肖像,两国关系可见一斑

逛完里海岸边,准备去郊外的火神庙,继续在车上观察城市。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国旗,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为了几天后的纳卡战争纪念活动准备的。

图片

入口处的梵文铭文

图片

火神庙、庭院和客栈

图片火神庙和圣火,今天的圣火是重新引入天然气点燃的

阿塞拜疆的名字,得名于波斯西北地区的古国Atropatene,意思是火的守护者。阿塞拜疆出产石油、天然气,一些石油、天然气从地下渗出,自发地在空气中燃烧,古人见了以后颇感神奇,便在自然的长明火上建造了这座火神庙(Atəşgah)。受波斯影响,在伊斯兰教传入前,阿塞拜疆一带大多信仰祆教,也就是拜火教,崇拜圣火,巴库附近又是里海贸易的要地,因此也有许多崇拜火神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前往此地朝圣。

图片

旅店场景复原

图片

湿婆像,表明此地和印度的联系

图片

波斯风的符号和挂毯,不过是后人制作的

一些学者推测,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火神庙是一处祆教圣地,后毁于穆斯林的征服。17世纪末,崇拜火神阿耆尼的印度人在此建造了今天的火神庙,也有一些崇拜圣火的当地人,以及祆教徒来此朝圣。神庙的外观呈方型,中间是印度教式样的祭坛,外围有庭院和供商旅歇脚的客栈。

图片


图片

图片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前的雕塑


图片拍照打卡,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爱好

参观完火神庙返回巴库,顺路参观伊拉克裔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以现任总统的父亲,曾执掌阿塞拜疆20多年(包括苏联时代)的老阿利耶夫的名字命名,于2012年建成。在今天的阿塞拜疆,印着老阿利耶夫的广告牌依然不少。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也是巴库著名的地标,波浪形的外形富于流动感,模糊了地面和屋顶的界限,是典型的扎哈风格。

图片

拼个全景


图片

图片

阿利耶夫中心附近的出租车,新老皆有

登上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台阶,巴库的繁华一览无余。巴库的汽车保有量不低,早晚高峰堵车也很严重,这边的车总体要比阿拉木图老一些,但是比第比利斯、埃里温新一些。

图片

图片老城周围


图片城的城堡

图片

之后是今日旅程的最后一站——巴库老城和希尔万沙王宫,也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老城位于巴库的闹市区,外围有不少欧式建筑,氛围有点像上海的梧桐区。快走到城堡的时候,发现城墙上坐着两个姑娘,我们在墙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墙上,看着陌生的东方来客。和格鲁吉亚相比,阿塞拜疆的旅游业开发比较晚,可能因为东方面孔比较罕见的缘故,当地人对我们也是充满好奇。

图片


图片


图片餐厅

老城的道路起起伏伏,宽宽窄窄的石子路纵横交错,城墙上还有一些弩炮、火炮。这边的餐厅特别多,商业化气氛还是挺浓的。

图片

从王宫远眺,可以看到火焰塔,但因为角度原因,只能看到两座塔

图片

王宫边上沙阿清真寺伊旺(大门厅)的浮雕装饰

图片

图片

希尔万沙王朝的历史地图


在今天的阿塞拜疆出现之前,巴库原是希尔万沙王朝(Shirvanshah)的土地。这是伊斯兰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起初定都沙马基,1191年迁都巴库。16世纪后,希尔万成为波斯萨非王朝的附庸国,此后波斯人统治了外高加索地区数百年,直到将这片土地割让给沙俄。传统上,阿塞拜疆仅指阿拉斯河以南的波斯阿塞拜疆地区,但在独立后,出于政治原因,阿塞拜疆采用了这个名字,颇有些鸠占鹊巢的意味(可以参考下希腊人对北马其顿国名的反感)。

图片

王宫入口


图片穹顶

图片

图片

在中东建筑中,水始终都是一个重要元素

图片

王宫内墓地的石棺

希尔万沙王宫位于老城的一角,规模并不大。王宫始建于14世纪末,由米黄色石块建造,大体属于波斯式建筑。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短暂占领巴库,据说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三世就曾在这住过。后来,宫殿和巴库老城还遭受过俄罗斯帝国的炮火侵袭。不同于波斯建筑外立面的富丽堂皇,阿塞拜疆的老建筑外部装饰大多比较朴素,多用浮雕,而不是彩色瓷砖装饰,老建筑楼梯的台阶都比较高,走道一般不宽,爬上爬下还是要注意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希尔万沙王宫曾被用作阿塞拜疆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如今王宫里还陈列着一些文物。

图片

画廊的外墙

图片

图片

从王宫出来,不多久发现一家装饰颇为别致的画廊,算是巴库的网红画廊。墙上贴满了画家和游客的合影(阿塞拜疆的总统也来过这里),上面还有许多游客的留言。

图片

图片中东风城堡和欧洲哥特式外立面的奇妙组合

图片

卖纪念品的小摊,看到毛皮帽,高加索的感觉就来了


图片老城的一处城门

继续在老城里转,看到一只猫。说来也怪,我在阿塞拜疆的路上,看到的大多是猫,狗并不多,到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看到的基本都是狗,猫却很少,据说这背后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图片


图片晚上的火焰塔开始亮灯,内容是几个挥舞着阿塞拜疆国旗的数字人

图片

少女塔

天色渐暗,朝着少女塔(Qız Qalası)的方向走去。有学者认为,少女塔的前身是祆教的火神庙塔,历史有2700年之久,今天的少女塔有一部分可能是萨珊王朝时期的祆教寺庙,主体部分则建于12世纪。可能被用作天文观测台。关于少女塔,有许多谜团和传说,其中也包括和中国人有关的传说,塔里有座展示巴库历史的博物馆,时间太晚没有进去。

图片

步行前往晚餐餐厅,老城附近的老建筑楼下,开着不少奢侈品店,感觉有点像上海的南京西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巴库城里有很多类似造型的售货亭,功能大概和便利店差不多

夜晚的巴库比白天更加繁忙,和阿拉木图的安静大不相同。走在这一片步行街,让我回想起上海的新天地和复兴公园,似乎比新天地还热闹一些。巴库的地铁开到晚上十二点,也比上海停运的晚一些。

图片


图片

晚饭在步行街上的Fasincan餐厅,TripAdvisor上在巴库的八百多家餐厅中排名第86。晚饭的内容包括面包、色拉、茄子泥、鸡汤和沙阿抓饭(Şah plov)。

据说阿塞拜疆有200多种抓饭,在民间,抓饭被视为“阿塞拜疆美食之王”。沙阿抓饭上菜前噱头做足,关了灯,端上顶上冒火的抓饭。切开后,干冰和火焰接触,升华为云雾,酥皮包裹的抓饭展开后如同一朵大花,中间是长粒米和果干制作的抓饭。沙阿抓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外层的酥皮,非常香脆,和普通抓饭相比,多了制作酥皮和烤制的步骤,所以是不是有点像……惠灵顿抓饭?

图片

晚上的餐厅还有木卡姆表演。木卡姆(maqam)是一种旋律调式系统,广泛流行于中东、北非、中亚地区,中国新疆就有刀郎木卡姆。

图片

图片随手捕捉虐狗瞬间

听完木卡姆回宾馆,这天的旅程便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