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4日开幕的2024工博会上,AI、工业元宇宙等技术继续在工业场景落地。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在展会现场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首款用于工业环境中工程设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Industrial Copilot for Engineering。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该软件是西门子与微软公司共同打造的一款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工业软件,此前已经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发布,此次上海工博会是该软件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工业集团、工厂自动化事业部战略产品管理部总监Nicholas Hansen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这款软件产品能够快速生成复杂的PLC代码、形成HMI图形化界面,将生成式AI技术与现在自动化工程的过程结合,从而帮助自动化工程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生产能力、缩短开发时间。
不过Hansen表示,该软件还无法立即在中国落地,主要是因为本土化相关的工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想为中国本土的需求打造一款适合本地用户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因此Industrial Copilot for Engineering这款软件在中国目前还正在与本地的大语言模型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我们也在不断地与各厂商在做技术方案上的最终确认。”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还谈到,数据对于实现工业智能化非常重要,是“数实融合”的基础,但是由于工业现场非常复杂,真实世界的工业数据获得也会非常困难,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工业算法模型,需要了解整个工业的过程,把这些复杂数据进行标注、分析和清洗,这对合作伙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西门子与微软的合作中,西门子提供了海量的工业相关数据,微软提供大语言模型的算法。Hansen没有透露具体与哪些中国的大型语言模型厂商接洽,但表示不久的将来将会进行公布。
西门子中国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生成式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早期,背后的原因是其数据库的量远远无法和ChatGPT的数据量相比拟。Industrial Copilot这款软件也是生成式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但目前还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演进的空间。”
此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西门子的软件已经为中信戴卡的一体化压铸机新品建立贯穿设计、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模型,将研发制造周期缩短约50%。工程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虚拟的设备模型和实时数据与真实场景相融合,在“工业元宇宙”中实现对设备结构、工作流程和性能的细致观察和实时交互,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设备设计,减少错误和试验成本。
“面临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增量有限的双重挑战,中国制造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发展驱动力。”王海滨谈道。他表示,通过“数实融合”,未来企业经营者可以在研发和生产制造流程中就进行决策,并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可以在一起被处理、运算、建模,进而为企业的创新、降本增效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
在今年的工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国厂商已经开始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而最早由西门子公司提出的“数字孪生”概念,也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中国企业的产品中,例如工业机器人。
在机器人展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捷勃特紧邻ABB、Staubli等全球领先的工业巨头,该公司联合微亿智造发布了首款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展示了在未来工厂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的研发瞄准工业场景落地,融合感知、驱动、控制、算法、云服务等技术于一体,能够更好理解和适应复杂的工业环境,解决产线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问题,精准且高效地执行各类多元化任务。
捷勃特董事长兼总裁蒋耀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最终比拼的还是软件,未来工业大模型和AI算法将定义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化的上限,而物联网等软件技术将硬件设备数据与系统紧密相连,通过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将最终达到系统效率的最优,实现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