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与曹操的硬核博弈:钢刀胁迫,衣带诏,密联关羽,为何刘协没有像杀董卓那样诛杀曹操?

在人们印象里,汉献帝刘协是个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在他手中,东汉王朝渐渐日薄西山,最终被曹丕篡位。
和三国群英比起来,刘协实在是太透明,太没什么存在感了。
但若细细了解,会发现刘协的人生其实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虽然简约,但绝不简单。
他的出生前后经历神似明孝宗,少年时代又媲美赵氏托孤,与董卓过招像极了玄烨斗鳌拜,被李催郭汜从长安挟持到洛阳和宋徽宗的“靖康之耻”有一拼。直到被曹操奉迎到许昌后,才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配合完成了曹丕篡汉的历史性一刻。
很难想象,经历过这么多艰难的人会有多懦弱。
反倒有那么一瞬间,刘协显露出他的强硬。
他曾经让手下护卫在朝堂上控制住曹操,意识到生命岌岌可危的曹操一度口不能言、汗流浃背。
操失色,俯仰求出。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不就是拯救东汉的大好机会吗?
汉献帝终究没砍下那一刀。
但没过多久,刘协又暗下衣带诏,外戚董承等人开始密谋诛杀曹操。
为何一开始容易时不杀曹操,非要等到后来大费周章地动手?
我们不妨聚焦刘协和曹操的几次经典过招。或许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位不甘多舛命运而苦苦抗争的君主。
刘协为何没能杀掉曹操?什么导致他在衣带诏事件中一败涂地?在曹丕篡汉的过程中,他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图片
或许汉献帝并不简单
要理解刘协和曹操之间的博弈,我们先得了解下刘协的前半生。    
出生前后经历神似明孝宗。刘协的母亲叫王荣,她美丽聪慧,进宫后不久便得到汉灵帝宠幸并怀孕。当时何皇后性格十分狠毒。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就偷偷地服用打胎药,心想得到汉灵帝宠幸要个名分就够了,犯不着因为孩子得罪何皇后。
但刘协在娘胎里就展现出他一生的天赋:命大。王荣无论怎么喝药,胎儿都安稳不动。后来王荣反复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负着太阳而行,这让王荣不禁疑惑:难道自己怀的是真龙天子?于是再也没有想打掉胎儿的念头。
十月怀胎后,王荣生下了刘协。不出所料,何皇后于是派人在她喝的米粥中下毒,将她鸩杀。为了保住刘协的命,灵帝之母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这才得以长大。
刘协的经历和明孝宗类似,当初明孝宗也是差点被万贵妃用打胎药所害,而其母纪妃也在生下明孝宗后暴毙。
童年时代媲美赵氏托孤。189年,汉灵帝病重,比起刘辩,他更看重稳重有威仪的刘协,便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只可惜刘协没有赵武那么幸运,当时支持刘辩的大将军何进与士族合谋,让蹇硕变得势单力孤,不再具有拥立刘协的能力。蹇硕欲抢先立刘协为帝并诛杀大将军何进,被其麾下司马潘隐出卖而未果,刘辩遂即位为帝,是为汉少帝。
与董卓过招像极了玄烨斗鳌拜。董卓打进洛阳后,以司空的身份宣布废黜少帝刘辩,立时年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虽然年龄并不大,但刘协还是与董卓巧妙周旋,为自己寻找着出路。宗室幽州牧刘虞派人出使长安,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朝廷担任侍中,刘协见到使者大喜,想凭借刘虞的力量还都洛阳,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但刘和先后被袁术、袁绍控制,求助刘虞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被李催郭汜挟持和宋徽宗的“靖康之耻”有一拼。后来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起兵作乱,攻入京师。之后李傕郭汜反目,在长安城内争斗,刘协被两人带着四处奔走,缺吃少喝,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不得不逃往洛阳。但到了洛阳只见一片残垣断壁,无房可住,无粮可吃,“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闲,或为兵士所杀。”
此外,韩暹等人仗着护驾之功,肆意妄为,干乱朝政,董承深以为患,密召兖州牧曹操亲自去洛阳。
曹操响应号召,将刘协接到了许昌。
此时,刘协已经在混乱中度过了15年。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刘协显然比平常孩子更早成熟。
比如,刘协学会了平衡之术,虽然与傀儡无异,但他依旧尝试发挥自己的影响调和李傕郭汜的矛盾“天子復使公卿和傕、汜。”“遣謁者僕射皇甫麗和傕、汜。”在洛阳,杨奉与胡才又谋划攻击韩暹,因刘协劝解而止。
此外,刘协非常善于发现并躲避潜在的危险,得知皇甫郦劝说李傕时言辞过切,担心他为李傕所害,于是让他离开长安,“上懼傕聞麗言,敕麗令去。”
自己处境稍有稳固之后,刘协竟然还尝试过争取人心,既然大多数臣子并不可靠,他想争取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向饥饿的灾民发放食物,努力表现出圣明之君的样子,“帝遣侍御史候汶出太倉米豆,為貧人作糜。”  
倘若是在太平盛世,他很可能是位明君。
图片
从小就是傀儡
196年,刘协到了许昌。他发现曹操的表现和他在诗里写的完全是两码事。于是他筹划了一次行动,差点除掉了曹操。
在许昌,刘协被完全架空,成为一个没有实权,只能“守位”的君主。而朝廷百官也只是“备员而已”。
刘协很不高兴,他想找回自己的场子。议郎赵彦曾为刘协陈述时局对策,试图给曹操施加压力。但曹操听说后回复得简单粗暴:直接将赵彦杀死。  
这样做让年轻的刘协感到很恼火。
他原以为曹操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小军阀,应该相对来说更好对付。他到许昌来,应该说是一种屈尊。简单来说东汉这个超级公司即便快要垮了,但其还颇具市场影响力,刘协拿这个影响力来参股,曹操阵营作为中小型企业,应该给予刘协相当比例的股份,也就是给予刘协充分的权力空间,这样才算合理。
但刘协一去,曹操借用了朝廷影响力却没有给出什么实际的利益。这相当于是低价强买,明显是坏了市场上的规矩呀!
刘协不乐意了,他想敲打下曹操。
有一次曹操去觐见刘协,刘协愤怒地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好好辅佐我,那就希望你好好待我;否则的话,就希望你就此放过我!
这就相当于刘协直接摊牌了:我对你开的价码不满意,想完成这桩买卖你就加点价,给我一些权力空间,否则大家就买卖不成仁义在。
这样言辞,相当于有种威胁的味道了。
曹操没想到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竟然如此硬气。再看看左右拿着明晃晃钢刀的虎贲,怎么越看越像子婴设刀斧手召见赵高的戏码?!
曹操一时汗流浃背,不敢再说什么,而是连忙磕头请求马上离开。此后他再没有觐见过刘协。
有人可能就感到惋惜了:这么大好的机会,刘协怎么不直接下手干掉曹操?
这就要结合刘协过去的经历来说了。之前王允吕布是杀了董卓,但是刘协发现,杀了董卓之后,他不仅没有巩固皇权,处境反倒越变越差了。
因为刘协发现,即便董卓死了,各地的诸侯和军阀依旧不会听他的。因为皇权已经十分虚弱,不再具备掌控庞大帝国的实力。
所以就算是杀了曹操,支持曹操的几个利益集团依旧不会听刘协的,甚至会直接将刘协抛弃。失去了强势支持后,刘协和他的文武百官就会沦为毫无价值的皮包公司。
而曹操至少不会像李傕郭汜那样,在打打杀杀中让朝廷的威严扫地。曹操至少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击垮并吞并了不少地方势力,迫使他们服从朝廷的命令,在表面上维护了朝廷的威信。 
所以曹操这个合作者,除了过于严苛吝啬之外,眼光和能力都还不错。
就如曹操的自白:“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倘若杀了曹操,他还能倚仗谁呢?袁绍?他甚至都不愿承认刘协的正统性。吕布?他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刘表?既无进取之志也无进取之力。
所以这么一番权衡,不如就仅仅给曹操一个下马威,然后慢慢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图片
汉献帝的突然一击
与曹操的合作,让刘协的实力得到显著增长。
其中最显著的成效,是得到了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的支持。
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正是在荀彧等人的建议下,曹操才下定决心迎天子。
而曹操打出匡扶汉室的大旗,更是燃起了不少士人的希望,引得人们纷纷前去投奔。
比如孔融就曾作《六言诗》,其中就写道:“曹公忧国无私。”将曹操比作周公一样的忠臣。    
而曹操也对士人的期待颇为配合,在吸引人才的《短歌行》中提到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得到众多支持者,刘协的势力大为增长。  
前面说了,刘协之所以不杀曹操,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足。
但现在刘协有了众多粉丝,甚至得到了颍川士族的同情和支持。现在要是曹操再敢去觐见,刘协就有底气埋伏刀斧手了。  
实力足够后,刘协就想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于是他便和几个心腹策划了“衣带诏”。
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衣带诏”的成功率其实并不低。
199年,官渡之战开始了。
袁绍发布檄文,指控曹操“滥杀无辜、忘恩负义、挟持天子、虐杀忠臣、盗窃王陵”,可谓名正言顺。
袁军规模达到了十一万,曹军仅有两万人。按照人们的常规认知,兵力差距如此巨大,袁绍即便再不会打仗,把曹操拖上两三年不成问题。
在曹操长期在前线领兵打仗的情况下,刘协在许昌就能够组织起众多支持者,通过一番密谋夺取许昌或者至少皇宫的控制权,然后找机会杀掉曹操。
过去汉和帝不就是趁窦宪长期在外与匈奴对战的机会,控制了皇宫内外,趁窦宪刚班师回朝时将其一把拿下吗?
刘协依靠的是外戚董承。
董承为卫将军时,朝廷曾命令曹操、董承、刘璋、孙策等并力讨伐袁术、刘表。显然借着这个过程,董承得以打入军队,并掌控了部分兵权。
199年三月,刘协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车骑将军,仅在军队最高指挥官大将军之下,负责京师兵卫、掌宫卫,就等于名义上具备了对许昌和皇宫的控制权。
而此前曹操的职务是司空,兼任车骑将军。现在曹操仅剩下司空的虚职,不再具有领兵权。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曹操和袁绍打完仗,回许昌后是要将军队交给董承的。
董承的执行力还是很强,他又找了几个强力人士。
长水校尉种辑,属北军五校,负责宫廷宿卫;
议郎吴硕,应该是刘协心腹,负责出谋划策;
偏将军王子服,这位属于董承的心腹,有领兵权,是可靠的执行者。
后来董承还笼络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左将军刘备。左将军,可负责京师兵卫。
这样一套布置下来,等曹操一回许昌,会发现连门卫都被董承换了。到时候趁曹操交接军队时,就可以将其拿下了。
但问题是百密一疏,这个衣带诏存在两个致命的漏洞:
早早地将曹操架空,夺走其领兵权,有点打草惊蛇,让曹操得以察觉了刘协的小动作;
袁绍败得太快,仅仅才一年多的时间,袁绍的十余万军队就兵败如山倒。  
这样导致刘协的准备时间远远不够,而曹操又早早识破其计谋。
曹操迅速从官渡前线返回,死活不交出军队,随后借口讨伐袁术将刘备调离许昌,夺回了许昌的兵权,这样董承等人便成为瓮中之鳖,再也无反击之力。
200年正月,衣带诏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
怀孕的董贵人也被处死,伏皇后被曹操废黜后幽闭而死,兄弟宗族一百多人皆遇害。
这也就意味着,皇宫这个刘协最后的势力空间,也被曹操彻底清空。
那些支持和同情刘协的保皇派都无力抗衡,坐看曹操清理门户。
比如伏皇后曾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衣带诏的失败,让刘协的势力和影响力大受打击。
图片
衣带诏
衣带诏之后,刘协是不是就此偃旗息鼓,难以再有所作为呢?显然刘协仍旧没有放弃,他与刘备阵营保持着联系。
有人认为,关羽进攻襄樊,前期之所以打得如此成功,或许和汉献帝企图脱离曹操转而移驾刘备阵营的尝试有关。
219年,关羽进攻襄樊前夕,曹操阵营发生了一系列变故:
1、曹仁屯兵樊城期间,大肆征调徭役,致使南阳、襄樊一带军民苦不堪言。宛城守将侯音、卫开于是起兵并劫持南阳太守,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试图与关羽联合;
2、孙狼等盗贼首领在许昌周边起兵,杀县主簿,攻破县城,带领乡民南下投奔关羽;
3、金祎与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并占领了丞相府,胡修、傅方等地方官员,选择了响应关羽,邺城魏讽联合张绣后人,试图趁曹操大军未回发动叛乱。  
......
拥护汉室的力量集中爆发,显然是出于整体策划,而这就和汉献帝有关。此时曹操代汉自立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没过多久孙权就写信劝曹操称帝。而汉献帝应该是想摆脱曹操控制,转而移驾到忠于汉室的刘备阵营去。
只可惜襄樊战场形势直转急下,关羽快速败亡,曹魏的这些保皇势力再度迎来一波清理。
随后借着夺嫡之争,崔琰、杨修、毛玠、丁仪、丁廙等一大批拥护东汉的臣子也纷纷丢了性命。
刘协至此输光了所有的筹码。
图片
关羽兵败,刘协再无机会
213年,曹操正式封魏公。同一年他将三个女儿嫁给刘协,并于214年伏皇后死后,立曹节为皇后。    
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𫄸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十九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  
有一个典故:三女为粲。在古代,国君同时娶三个女人,被认为是亡国之举。
这也就意味着曹魏篡汉已经正式开始走程序。
为了营造出“禅让”的仪式感,曹丕后来又娶了刘协两个女儿为贵人。
这透露出两个信息:
曹丕之所以要表现出合作态度,也证明了刘协依旧还存在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
曹丕娶刘协女儿,这也就表明其愿意通过联姻,保全维护刘协利益。
眼见大势已去,刘协最终放弃,曹丕得以顺利称帝。
在千帆过尽、饱经风雨之后,他作为末代之君竟然活到寿终正寝,有惊无险地走完了53岁的人生。
这也算是完成了一个乱世奇迹。
......
刘协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弱者也要懂得露出爪牙。
弱者不能顺水推舟,不能一味做好好先生,而是要敢于、善于发起斗争,同时也要学习刘协善于保存实力。
如果刘协真是一味懦弱,在汉末的动荡之中,他早死多少回了。
或许这也是弱者的一种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