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已到尾声,当前,在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经济仍处于温和复苏的态势中。
“总量维度看,目前我们经济运行在复苏,但却是分化型复苏。一季度经济增速5.3%,二季度是4.7%,从7—8月份的月度数据和9月份的高频数据来看,三季度在经济运行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在CMF季度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展望四季度,高质量运行在短期之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总需求存在一定压力,如果没有在总需求上有一定的上行对冲,整个四季度经济运行的力量相对就会遇到较大的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在中国经济双主线的逻辑,研判当前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于泽表示。
多政策解决需求难题
当前,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总需求水平下降使得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7个季度处于负增长,这是历史罕见的。”刘世锦表示。
当前,在需求维度上,出口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大的支撑。以美元计价,1—8月份出口增速4.6%,相比2023年增速提高了9.27个百分点,来自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东盟都得到了复苏的态势。这就意味着目前在需求端,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内需。
从内需数据来看,1—8月社零增速3.4%,较2023年回落了3.8个百分点,较疫情前也有较大的下降幅度,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消费持续不振。
“特别是今年6—8月,零售增长只有2.7%,同比增速2.1%,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服务零售额在前期强劲恢复一度达到20%的增速,前8个月同比增速只有6.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
“商品消费对应的是制造业下游,而制造业下游有着大量的民营企业,所以在商品消费不振的情况之下,这轮复苏,民营企业就会感觉复苏的压力很大。同时,商品消费增速放缓对于文旅拉动经济的力量也在不断减弱,因为文旅目前的产业链只集中在餐饮和住宿这两个维度,对当地深度产业拉动力量就会逐渐放缓。”于泽表示。
因此,扩大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再平衡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矛盾问题,缓解风险传导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改善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其中特别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特别是“长效机制”,要靠制度建设。
于泽建议,要强化扩消费,建议将一二线城市作为核心点,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他看来,由于一二线家庭存在着大量母亲不上班、父亲在外上班的情况,如果以家庭模式缴纳个人所得税,整个收入负担就会进一步下降。
不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看来,扩大发展型消费光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搭台子、建制度、出资金,是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组合。特别是政府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四季度经济政策至关重要。
刘世锦表示,8月初步的数据表明,消费、投资、就业等重要数据都出现了明显放缓乃至收缩的迹象。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刺激政策是必经之路。
“我认为,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出一揽子刺激+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的轨道,应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以财政政策为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从而形成扩消费、稳增长、防风险的综合效应。”刘世锦表示。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诚信国际副董事长闫衍表示,当前,过去的存量政策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国内市场看到的宏观增量政策不是很多。比如地方债,从发行节奏来看,总体是慢于过去一段时间。
“从目前积极财政角度来看,面临着很大的财政预算收入缺口压力。当前数据来看,一般预算收入缺口在8000亿元以上,基金预算缺口7000亿元,所以,当前预算缺口在1.6万亿元。目前,国债、地方债限额都还有一定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些方面应着重发力;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期待能更加宽松。”闫衍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创始人毛振华也表示,当前,中央政府债务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最低的,只有20%多,即便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也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G7工业体国家。所以,加大政府债务和调整现有债务结构,和改革政府债务的体制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过,政府债务扩大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维持政府的信用,同时扩内需,建社会保障网。“当前情况下,正确地认识政府债务的作用,规范政府债务的使用,调整政府债务的结构,从而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为经济转型以及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用好政府债务是十分重要的。”毛振华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