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首届培源艺术节近日在北京举办,除了24部不同形式的原创作品在各剧场呈现,同时还特别策划了“戏剧作品影视转化的密码是什么?”“AI时代,文艺工作者怎么办?”两场嘉宾对谈活动,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跨界专家,共同探讨文艺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戏剧作品影视转化的密码是什么?
在“戏剧作品影视转化的密码是什么?”主题对谈活动中,编剧、作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宋方金分析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戏剧的本质是激变,电影的本质是转变,电视剧的本质是渐变,而人物关系是所有能转化的故事的核心密码,“找到人物关系后,你就是世界上伟大的故事创作者,但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到独特的人物关系。”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俞剑红从教育和产业角度分析了戏剧与影视的关系。他指出,好故事是核心,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需要吸引人的故事。他还提到了“三高”(高创意、高投入、高风险)和“三强”(强类型、强情节、强情绪)的概念,认为这些因素对戏剧和电影都很重要。
出品人、制作人谢晓虎从投资角度分析了戏剧和影视的联动可能。他认为,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舞台剧,只要得到市场认可,就有可能在其他艺术形式上呈现。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剧目制作中心负责人彭漪微也从制作人的角度分享了经验。她提到选择IP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意义、艺术价值、版权清晰度、市场潜力等。彭漪微还分享了几个成功的案例,如《人间失格》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强调了在改编过程中挖掘原著中被忽视部分的重要性。
演员宫哲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经验。她认为,戏剧与影视的转换密码是“真诚且有温度的对话”,无论是戏剧还是影视作品,创作者都希望与观众建立联系。她以自己从美术领域到表演领域的经历为例,指出艺术创作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北京人艺演员孙茜强调,不同形式的剧本在文学力量的浓度上有很大差异,戏剧对演员的要求尤其高。孙茜认为,二者转化成功的密码在于优秀的编剧、导演对作品本身的尊重,以及演员的真诚投入。讨论明星效应时,专家们普遍认为好的剧本和故事是核心,明星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挽救一个失败的作品,部分演员能通过优秀的舞台表现成为明星,这种方式更有价值。
AI时代,文艺工作者怎么办?
在聚焦AI与文艺创作的主题对谈活动中,视觉设计师、戏剧导演窦辉分享了对AI的深刻见解,认为AI的发展可能会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就业市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常炜分享了他在教育领域应用AI的经验,认为教育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当教育面对新的发展领域时,应该尽早入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中的创意激发”项目负责人王晓慧教授从教育和研究的角度分析了AI的影响,强调了设计思维在AI时代的重要性,“利用你独特的专长,解决设计学专业本身要面对的科学问题,这就是学生们走出去竞争的核心。”王晓慧还认为,AI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创造了更多发展和就业机会。
融创文化集团COO、AI动画工作室Ainimate Lab创始人、北京电影节AI单元最佳影片制片人白冰从资本和市场的角度分析了AI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他介绍了团队使用AI创作动画的成功案例,强调“让有想法、有创意的人做自己充分的表达”。他还强调AI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逆工业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关渤认为AI大模型工具降低了艺术创作门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融合AI创作的艺术作品版权问题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保持开放态度。关渤谈及:“使用AI大模型时,建议大家仔细查阅其使用条款,明悉工具是否允许使用或商用。”
培源艺术节总制作人高建城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经验,包括利用AI生成了本届艺术节主题曲和制作PPT,并在总结时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主动走进这个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趋势中去,而不是有一天被这个东西替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