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 | 支教“研”语(散文·下)

图片

    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信。

图片

    高一女生与学姐们的往来信件。作者供图

    (接上期)

    此外,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青春期的女孩子内心本就比较敏感,再加上学校封闭管理,她们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又无处排解。于是,我就与公益组织联系,一起搭建桥梁,成功让79名高一女生与学姐们以书信方式进行交流。每次集中发信前,我还会为她们进行一些励志教育。那次在播放张桂梅的事迹时,我与孩子们的泪水都不禁涌出,我把冰心的诗送给了她们:“墙角的花儿,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鼓励她们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回首这一年,让我最自豪的一个称号就是“邮差”,一次次的收信发信间,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与成长。

    2021年,为了给党的生日献礼,我们在团委的指导下组织了“学党史”主题文艺汇演。在策划书敲定前,我内心有些打鼓,大学里的舞台剧形式高中生们能演好吗?但孩子们的表现确实让我惊艳。展示的渴望、排练的刻苦、细节的打磨,我们最终在五师最大的舞台上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晚会。当全体演员在振奋人心的《国际歌》声中摇旗谢幕时,整个现场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而我从控制台上缓缓站起,为孩子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而这场晚会,并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它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排练中,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英雄人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表现出了革命先辈的精神气概。当他们主动去借阅《共产党宣言》时,当他们不经意间哼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曲调时,当他们如先烈们一样把身体重重摔在舞台上时,理想信念不再是冷冰冰的词汇,党的初心与使命在他们的心中逐渐明晰。

    这一年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刚从高考考场中走出来的我们,4年后竟成为了高考监考老师。我们的内心无不新鲜、激动,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高考前夕,高三(15)班的孩子们为两年前曾教过他们的研支团志愿者老师送上了一段考前寄语,视频中他们或追忆往昔、或表露感激。我们感受到了难舍难分的师生情谊研支团薪火赓续的传承力量,更明白了支教的全部真谛:播撒种子、用心灌溉,静待花开。

    同甘共苦,革命友谊铸双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年,独在异乡的我们,朝夕相处,共克时艰,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我们一起熬夜改稿、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辛勤劳动、一起引吭高歌、一起面对未知、一起迎接挑战,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共同去克服。

    在抵达服务地的第二天,服务地团委征集一名志愿者在出征仪式上发言。我原本想举手,但一想到时间紧迫,难以成稿,便低头作罢。但这时,我的队友们围了上来说:“队长,你放心上,我们帮你一起写!”于是那天晚上,培训将近10点才结束,我们9人就坐在宿舍里面,一起熬夜罗列素材、整理发言稿、模拟排练,最终完成了一篇9人都满意的发言稿。带着队友们的鼓励与期望,我在出征仪式上慷慨陈词,引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把我们兵团分队建功立业的信心展现了出来。

    随后伊始的支教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我们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团队士气每况愈下。9名队员,9名共产党员,决定通过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批评与自我批评会”的方式,深刻反思问题,努力做出改正。我们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凝聚共识,团队又一次迸发出了新的能量。

    随后的几个月里,有些队友跟我探讨“支教的意义”。“我们在这里每天就只是教学,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行政工作,我们做的这些努力真的有用吗?”每当这时,我都会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们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你放眼全国,有千千万万个和我们一样的志愿者,每个人的努力如果汇聚起来,这个力量就是可以燎原的啊!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方!”

    2020年年末,我们留下来值守空旷的校园。就地过年不讲究,我们照旧将房间布置得年味十足,待到那油烟升起,饭香四溢,忙活着的年夜饭才真正让“年味”深入人心。这个人生中第一次不在父母身边过的春节,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特别也最具意义的春节回忆。

    年后,我们也终于申请到了第一次集体出游机会,前往素有“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之称的“赛里木湖”短暂放松。然而出发当天,阴云密布,小雨淅沥,我们不禁担心计划泡汤。但随着海拔的爬升,最终迎接我们的,竟是碧空如洗的蓝天和粉妆玉砌的冰湖!我们不禁为这人间仙境欢呼:这不就像是我们一路以来走过的路吗?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回望这一年,我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群战友,我们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最终凯旋,缔造了共同的青春回忆。就像我在朋友圈中所表白的那样:让我如何感谢你们?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会把这份情谊永远珍藏在心底。

    以文聚力,文化润疆沁人心

    曾有人这样向我们提问:“说实在的,看了你们发的照片,感觉当地的教学设施也不比我们内地差呀?”面对这样的质疑,我这样回复道:“随着中央政策资金向边疆的倾斜,新疆学校的硬件已经与内地相当,但这里缺的是师资和新鲜理念,脱贫过后更重要的是‘扶志’,这也是我们研支团来到这里的原因。‘扶志’这条路依旧漫长,但我们永远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愿更多人加入我们!”

    是的,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千千万万投身祖国西部建设者的初心。22年来,逾千名湖北教师不远万里接力援疆,他们中有不少主动留下扎根,奉献终身。“上好学找湖北老师”已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们口耳相传的共识。而我们支教生就与这些援疆教师同住一栋楼。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援疆教师们是我们的好邻居,更是我们的鲜活的榜样。我们一年,浪迹天涯;他们三年,抛妻离家,始终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最让我感动的是来自黄冈中学的潘文珍老师,几次骨折仍拄拐上课,没有一丝退却的想法,尽显巾帼风采。而我也有幸与潘老师合作,在五师文化广场文艺演出上,与她共同朗诵援疆老师撰写的《博尔塔拉颂歌》。其中有一句,潘老师夸我读得最有感情:“英雄守边疆,儿女也情长,你们是最骄傲的巴郎!”她不知道,这是因为这句也是我对他们最深情的敬仰与赞美呀!

    2021年春节前夕,为丰富各民族职工群众特别是就地过年人员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师市文体广旅局准备提前录制线上春晚。而我有幸被师团委推荐,成为了4名主持人之一,并共同朗诵诗歌《我是五师双河人》。从小就习惯了在电视上看春晚,而这一次,要与电视台专业主持人搭档演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好在得到前辈们的指点与帮助,最终得以圆满落幕。就地过年,让我有机会就地春晚,并在各民族的歌舞中,深刻感知五师的风土人情。而我也经此真正成为了一名五师人,博尔塔拉也成为了我的“第三故乡”。

    我深知以自己的水平和见识,能带给五师,带给双河的改变,与新疆这片美丽丰饶的热土带给我的成长相比,简直不足一提。我永远感激这片大地上每一位热情、勤劳、勇敢的人们,他们给予我的无限包容与帮助,让我得以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尽情挥洒青春的热血。此去经年,山长水阔,你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

    坚定信仰,始信丛中另有天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支撑兵团人在长期艰苦环境中履行屯垦使命、创造奇迹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兵团这片红色热土上耕耘的我们,也不断被兵团精神所感动与激励。五四前夕,我带领学生去参观第五师红星之旅陈列馆,在大量军垦实物的展示中,我们都被老一辈军垦战士创造的历史深深打动。但最让我感动与震撼的,是20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顾薇君的故事。

    1963年,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鼓舞下,顾薇君放弃高考和在上海工作的机会,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支边来到兵团农五师三牧场十一连当教师。随着顾薇君的到来,十一连有了第一所学校,她带着牧民的小孩砌土墩为凳,搭木板为桌,20多个各民族的孩子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草黄了又绿,花开了又谢,顾薇君因劳累过度,得了肾衰竭,但她仍旧坚守岗位,最终却因抢救无效在上海病逝。她的临终遗嘱是:“请把我的骨灰一半撒在黄浦江里,一半撒在博尔塔拉草原。”顾薇君走了,但阿拉套山脚下的兵团后代会永远记着她,她是博尔塔拉草原上最优秀的女儿。

    听完她的故事,又想起自己之前在“青年讲师团”舞台上演绎过的陈毅安烈士“无字书”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们脚下的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是由千千万万先辈的汗水浇灌起来的啊!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时代呢?

    生于盛世,我们何其幸运;唯有盛放,方能不虚此行。支教的故事已经圆满告一段落,但支教带给我的思考还远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曾经身处井底的农村孩子,正是国家与社会的帮扶,才让我得以靠近光、追随光,并努力去成为光、发散光。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都正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相信这星星点点的光芒能够遍布夜空,让这普天之下的孩子们都有梦可做。

    (全文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