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地望考

文/何云川   
图片
霍山南岳山风光徐程 摄
历史上,南岳地望颇有争议,汉武大帝所巡守之南岳到底是霍山县的南岳山,还是潜山县的天柱山,还是湘南的南岳,近百年来争论不休,以下笔者也谈这个问题:
一、潜山县的天柱山不是古南岳
(一)灊、潜之名考实
中华古籍书里的灊,多为古河名、古地名。灊,音qián。古辞书的基本解释为:古河名,即在今中国四川省。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霍山县。(1)灊与潜不是繁简体关系。我国从1956年开始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里没有这一组。(2)灊也不是潜的异体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潛才是潜的异体。1955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其中有“潛”,没有“灊”。(3)《汉书·地理志》:灊古县名。春秋時楚灊邑。汉置灊县,属庐江郡。南朝梁於此置霍州,隋废州,改置霍山县。《现代汉语词典》释灊时,认定古地名,在今天安徽省霍山县东北非常肯定。
(二)历史沿革考实
《中国历史大辞典》曰:“灊县,西汉置。治今安徽霍山县东北。西汉至东晋属庐江郡。南朝宋、梁曾为庐江郡治,梁又为霍州治,北齐废。”《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中载霍山县:“(隋开皇)三年,废霍州及诸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改霍山县为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复置霍山县……(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撤销霍山县,并入盛唐县……(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霍山县,属六安州。”徐学林编著的《安徽建置沿革》载:“潜山县创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潜山县古为皖国地,是周武王分封伯益之后所建的方国,春秋时被楚灭为楚邑。秦属庐江郡,西汉初属淮南国,后属庐江国、庐江郡皖县地。”《中国历史大辞典》:“皖县,西汉置。治今安徽潜山县,属庐江郡。东汉末为庐江郡治。西晋永嘉末废。”上面两书的记载告诉我们:汉代时根本就没有潜山县,元英宗三年置潜山县距今只有701年的历史,而汉高祖五年正月置灊县距今已有2226年的历史,汉武帝岂可登礼元代潜山县的山呢?
图片
早期地图(局部)作者供图
(三)地理位置考实
古代的天柱山在什么位置呢?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自夏、商、周至清代的301幅地图,没有一幅图将天柱山标在今天的天柱山的位置。但是,位于今霍山县境内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1777米)却分别于楚时标为灊,战国和秦时标为衡山,西汉、三国和西晋时标为天柱山,隋时标为衡山,唐时标为霍山(天柱山),明时标为霍山(天柱山),清时标为霍山。而今潜山县天柱山的位置仅在元时的一幅图中被标为皖山。今天的天柱山从春秋到清代一直称皖山或皖公山,这是历史上人们所公认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对皖山和皖公山是这样记述的:“皖山,即潜山。今安徽潜山县西北天柱山。
从上述两个县的建置沿革及汉时天柱山的真正位置,我们可以知道:汉时,今霍山县称灊县,今潜山县称皖县;汉时,天柱山在今霍山县境内,今潜山县的天柱山汉时称皖山或皖公山。据此,我们得出结论: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所登之山就是今霍山县的天柱山(南岳山)。如果汉武帝登的是今潜山县的天柱山司马迁《史记》应记为“登礼皖之皖公山”。作为汉武帝南巡时的随从史官,他是绝对不可能将此事记错的。
二、湖南的南岳衡山不是古南岳
从《史记·封禅书》“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元鼎三年年底的时候,大汉朝廷奉祀的五岳必定都在天子直辖的诸郡境内,而不会处于各个诸侯王国的领地。汉武帝时,湖南的衡山还是长沙国的属地,并不在什么“天子之邦”,而灊县霍山则隶属于汉廷直属的庐江郡下。"如上所述,灊县的霍山,亦叫衡山,是早期的南岳衡山。
(一)地理位置考实
清代杨守敬已“博考先秦古书,而知霍山实名衡山”。《战国策·魏策》吴起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早在夏商之前三苗即生息于大别山区,毫无疑问,此衡山自然是隶属于大别山的天柱山,及灊县的霍山。若是湖南之衡山,怎么在彭蠡洞庭之北?
(二)山形地貌考实
《尔雅》曰“大山,宫。小山,霍”,今之霍山南岳中峰小,四围有大山绕之,若湖南之衡山,则中峰独高,而前后左右皆在其下,岣嵝山不可名为霍山。《尔雅·释山》在罗列“五大名山”之后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三)巡守路径考实
汉武帝封禅南岳的时间在元封五年的冬天。当代历史地理专家学者崔思棣、姚治中等考证了汉武帝封禅南岳所行走的路径:从南郡的郡治江陵向东进入南岳衡山;先到了衡山北面的灊邑(霍山),再登灊城南岳山,望礼天柱山;然后到了衡山的南面,从浔阳上船,沿江东去,经过彭蠡湖,从枞阳起船。
简而言之,霍山就是衡山,被汉武帝封禅南岳的衡山就是霍山,也就是西汉庐江郡灊县境内的天柱山。
图片
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何云川 摄
三、“皖西名山”南岳山就是汉武帝巡守的古南岳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素有“皖西名山”之称的南岳山在古城南5里处,海拔405米,虽然不是那么的巍峨高大,但峰峦耸秀,宛若飞鸾。汉武帝南巡至此,设台、拜封、建祠,从而使一方岳镇闻名遐迩。干宝《搜神记》: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霍山之上,无水。庙有四镬,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至今,霍山顶上仍有天池、龙湫、天井、风洞、石窗、白虎崖、试心崖、御风亭、万卷堂、凌霄树、碧桃树等遗迹。
南岳山山体南北长约二千米,东西长约三千米,面积约1815平方米。南坡陡峭,北坡平缓,山巅东西两侧均向南延伸。南岳山原名天柱山,亦名霍山,又名衡山。庙正门的门楣上镶嵌有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书法家于有任书写的匾额,西门楣石刻“汉帝勒封”四个大字,东门楼的门楣上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题写的“南岳庙”匾额;拾东坡百步阶而上,登上峰顶,只见 东、南、西三面群山连绵,无边无际;向北眺望,清水如绿,曲折东流,霍山城尽收眼底,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1984年文物普查部门在霍山县境内发掘了商周时代的古城遗址,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南岳山也因其历史悠久而蕴藏着大量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图片
南岳山风光 徐程 摄
 (一)霍山南岳山就是古“四岳”之中的南岳
《尚书·尧典》记载的很多内容,体现的是更早的远古时期的情况。这里记载的四岳,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嵩山、北为恒山。这体现的是黄淮平原腹心地带居民的地理观念,这也是古史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观念,这时霍山是为南岳。
《尚书 ·舜典》记载: “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舜之所以巡狩霍山,一是遵循他和尧帝共同制定的巡守制度,即五年对四岳巡守一次,一年内巡完一遍。舜这次巡南岳应在巡视泰山后,他巡视南岳时,对南岳施以同祭祠泰山一样的礼仪,说明对南岳的重视。
春秋时期的四岳是周室东迁之后,以京师雒邑为中心对旧有四岳所做的调整,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太华山、北为恒山。这种四岳构成形式,反映出它所体现的地域观念在向西扩张。这是在鲁召公四年以前的一段时间之内显现于世的四岳,霍山是为四岳之一的南岳。
(二)霍山南岳山是秦汉时期“五岳”中的南岳。
在地理方面,西岳西移之后,随着四岳之间地域的扩展,空阔的中间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配置“中岳”的必要。在西岳华山西迁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在天文、地理以及五行观念这几重因素影响下,于东、南、西、北四岳之外新增了中岳,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太华山、北为恒山、中为嵩山。《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的记载说明:汉武帝所登之山就是南岳山,霍山是为秦汉时期五岳之中的南岳。
《汉书·郊祀志》对帝王封禅五岳的地点记述的更加明确。公元前61年,汉宣帝下诏给太常寺:那些大江、大海与大山,还没有祭祀的专祠。现命令你们让各地的祠官,每年都要按礼节祭拜,以祈求国泰民安天下丰年。自此以后,五岳、四渎都得到经常的祭祀。朝廷钦定祭祀五岳的专门地点: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山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汉宣帝钦定南岳祭祀的具体地点是灊山,也即现在的霍山县。因汉宣帝诏定每年都要祭祀南岳,霍山城南5公里的山上。汉宣帝时规定,汉武帝所巡幸过的县都要建武帝世宗庙,每年都要进行常祠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五岳祭祀制度,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秦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汉书·郊祀志下》
这里的“灊山于灊”更能说明霍山古南岳的历史地位。后来,历朝地方官府在承平期间每年都会举行祭祀霍山南岳活动,或者专门设立维护祭祀霍山南岳的官署,或者由皇家遣使祭祀霍山南岳。
元和元年(84年)冬,东汉肃宗孝章帝刘炟巡幸湖北江陵,下诏让庐江太守代朝廷祭祀霍山南岳。元和三年(86年),章帝北巡守时再次诏告“望祀华、霍,东柴岱宗,为人祈福”。
图片
武帝敕封门楣 何云川 摄
(三)灊县南岳衡山向南挪移,霍山被封为中镇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所认知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张,在这扩张过程中南岳也向南挪移。《唐六典》有如下记载:“霍山,一名天柱……自汉以来为南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以南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隋文帝开皇九年之后的五岳,即东为泰山、南为衡山、西为太华山、北为恒山、中为嵩山。这也是隋吞并江南之后政治形势的需要。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于公元589年诏定湖南岣嵝山为南岳,同时封东镇沂山、南镇会稽、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为五镇,作为五岳之副。自此,南岳祭祀从安徽霍山向西南挪移至湖南,霍山被封为中镇,成为副岳。
南朝刘宋政权孝武帝刘骏在大明七年(463年)二月巡幸南豫州(霍山时属南豫州),并为此下诏:“江汉楚望,咸秩周禋,礼九嶷于盛唐,祀蓬莱于渤海,皆前载流训,列圣遗式。霍山是曰南岳,实维国镇,韫灵呈瑞,肇光宋道。朕驻跸于野,有事岐阳,瞻睇风云,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并刻《岳镇海渎碑》以明后世。
总之,笔者认为在古史地域扩张过程中“四岳“、”五岳”逐步演变,元封五年,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就是今天霍山县城南的南岳山,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以湘南的岣嵝山为南岳,霍山为中镇。
图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