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位处西部内陆,不临江不靠海,哪来的汪洋大海呀?置身于此,你才会发现,原来这里的海不是蓝色海洋,而是三万多平方公里上62%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满眼碧波荡漾的一片片绿色之海。其中,一西一东闪亮着两颗最为耀眼的绿色明珠,西北面则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东南侧便是连片茶园近4.3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湄潭“中国茶海公园”。
在赤水竹海的观海楼上,能一眼望尽连绵起伏、碧翠葱郁的竹海风貌,欣赏清新淡雅的竹韵风味。这是位于赤水市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园内种植有楠竹17万亩。在这里,不仅能享受竹林里的碧海潮声,还能领略“天锣”“地瀑”“八仙树”“夫妻树”等自然景观的奇异壮丽。
赤水竹海依畔在赤水河两岸,总面积为11930公顷。这里地处大娄山北麓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有高差300-1000米的山峦100余座,土壤以砂质紫色土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1993年5月,由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贵州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几百年来,赤水人以竹为居、以竹为食、以竹为业。小竹办成了大事。1996年、2006年,赤水市先后两次被原国家林业部、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2023年4月22日,贵州竹产业发展大会在赤水市召开。会上,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正式向赤水市授予“中国竹都”称号。
赤水竹产业发展至今,人们忘不了一个“4株竹苗成就赤水万亩竹海”的传奇故事。250年前,黎理泰从家乡福建,挖了4根楠竹作母竹,带回贵州栽种。经过长途运输,历经3个多月的艰辛,行程8000余里,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引种工程。4根母竹,经过40多年不断繁殖,很快就发展了四五个湾槽的楠竹。当地乡民见到楠竹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伐期短、用途广,纷纷登门索取母竹。很快古葫、大金沙、猿猴、丙滩就连成了楠竹的海洋。
前辈们引竹、种竹,爱竹如友。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赤水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竹”“退耕造竹”生态治理模式,20多年累计新造竹林近80万亩,竹林面积从2001年的53.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32.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2.51%,居全省第一。
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竹乡,目前,赤水每年可采伐楠竹1500万根、用于制造竹浆的杂竹原料100万吨、各类竹笋15万吨;已有竹类加工企业达170多家,规模加工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产品,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当地实现竹产业产值81.3亿元,竹业综合收入超GDP总量一半以上。丰厚的竹林资源,成为了赤水发展竹产业的“第一原料车间”,也成为赤水18万竹农增收致富的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农民收入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竹业。
万顷竹海连绵起伏,负氧离子沁人心脾。竹子涵养了赤水的自然生态,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美食和生产生活。与其他地方的竹海不同,赤水竹海依托于丹霞地貌的秀美风光,美就在于这一抹独特的“奔放赤色”。绿色竹林与红色土壤,交织成了一派色彩浓艳之景,好似丹青高手在此挥毫泼墨渲染出的画。
无竹不成席,到赤水竹海品“全竹宴”成了一大特色。一片翠竹“海洋”,一桌全竹特色美食,可谓满桌皆是竹。十多个大类上百个菜品,每一道菜都与“竹”相关,富贵竹燕窝、竹都春卷、竹林三丝、一品竹林山珍……当来自竹林的自然美味呈现在眼前,瞬间便能挑逗每位游客的味蕾。
一人驾一根翠竹,游于河面,或起舞、或跳竿、或倒划……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独竹漂的画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的工坊内,竹编茶具、竹编手提包、竹编首饰等数十款竹编工艺品陈列在柜子上。“今年竹茶具、竹酒具、竹灯饰等家用竹编产品的销售收入能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66%以上。”杨昌芹说。
在“双碳”探索进程中,竹林碳票的诞生成功将竹林资源变成了资产。2022年10月,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发行。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2021年启动森林碳汇开发以来,符合森林碳汇开发的森林面积约150万亩,以30年计入期算,可固碳约9000万吨,价值约45亿元。
古人爱竹,爱的是它生命力的强韧。而今,赤水人在竹林间,绘就出了“人育竹、竹哺人”的温情画面。
竹产业发展是一篇永续利用的大文章,目前赤水市正在围绕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发展方向,进一步延长竹产业链,提高竹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的茶叶长势正好,一垄垄茶树随着起伏的山势往远处铺展开去,景象蔚为壮观;从万亩茶海里拔地而起的观海楼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绿涛延绵。
这便是位于黔北东南角湄潭县境内的中国茶海,在这广阔天地间浓浓密密地伸展着,一直伸向那没有尽头的诗与远方。
置身中国茶海,绿涛延绵、茶海扬波,使您为宽广的茶海胸怀所折服,世间万物在此时变得那么渺小,放眼望去,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在万里碧波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飞舞,那清新自然的茶香飘至鼻间,让您恍若进入了人间仙境。
中国茶海又名永兴万亩茶海,位于湄潭县永兴镇和复兴镇境内,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连片茶园近4.3万亩。地处326国道两旁,交通便利。这里丘陵起伏跌宕,身临其中,满目葱绿,清新的空气,伴着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早已建成的中国茶海生态园景区,是一个全景域开放式景区,2010年就获得了“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称号。
茶,是湄潭的“饭碗”。凭借一叶茶“出圈”,湄潭县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0万亩,“吃茶饭”覆盖了8.8万户35.1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茶树枝头上,翠绿的嫩芽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茶园绿道里,游客与茶农采茶的身影相互交织;茶庄大院内,研学的孩子兴奋地展示着自己采摘的茶青……这些场景,在湄潭县核桃坝村随时可见。这个被誉为“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的地方,多年来不仅将茶产业越做越大,还以茶为圆心,以“产业+文旅”为半径,画出了一道“茶旅融合”的致富同心圆。该村现已拥有茶园约12000亩、年产干茶100余万斤的产茶大村,户均茶园13余亩。
因茶而美,因茶而富,“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融合不只发生在核桃坝,近年来,湄潭县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以中国茶海、天下第一壶中华茶文化博览园、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重点茶旅景区为核心,进一步擦亮茶旅融合的“金字”招牌。2023年,湄潭县完成茶叶产量7.21万吨,产值75.03亿元,连续4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东西部协作”又给湄潭奔跑新茶饮赛道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广东珠海和贵州遵义共同启动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正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助力遵义新茶饮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让遵义茶农每斤茶叶都能增收一块钱。
绿水青山出好茶,沁人心脾益健康。遵义地处北纬27°黄金产茶带,土壤富含锌、硒、锶等有益微量元素,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地理和生态优势,是育好茶、产好茶的最佳环境。
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遵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茶产区,持续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秉承着潜心做好生态茶、干净茶、健康茶的理念,全力推动“小茶叶”成为“大产业”、产出“高效益”。如今,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量16万吨,茶叶产值达172亿元,涉茶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道真硒锶茶、习水古树红茶等深得消费者青睐,茶产业带动90万茶农增收致富。
审核:毕明、黎金霞
记者:王胜旺 罗星汉
部分图片来源:遵义图库
责编:丁一
编辑:甘露瑶
为您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