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样!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一)

图片

好人模范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榜样
是引领精神文明风向的“道德标杆”

近年来
我县持续深耕精神文明建设沃土
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培育好人精神
截至目前
获评“中国好人”20人
“安徽好人”26人
“阜阳好人”164人
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2人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人
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5人
阜阳市道德模范及提名20人

身边好人如同一盏盏道德明灯
点亮千家万户,照耀人们心灵
让我们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
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片

赵五

用诚信服务群众

用诚敬对待事业



一根根管道交错,系联一座城的脉络;一日日东奔西走,护佑一城人的幸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城市“黄玫瑰”,每天起早贪黑,穿行在城市之中,日复一日做着“有味道”的工作。

1989年,刚满18岁的赵五,怀揣着一颗跃动的心,勇敢“北漂”,来到了首都北京,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名粪便抽运工。三十多年的光阴,清晨熹微的晨光和夜晚寂静的星光成为了赵五最熟悉的陪伴。

“抽运工有干头,能为居民排忧解难,为首都增添一份洁净。”刚刚作业完的赵五认真地说道。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总能看见他一往无前的身影。2019年6月的一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接到任务的赵五不到一刻钟时间就迅速赶到,快速判断情况后他操起一根4米长的竹坯子,熟练地解决了区残联化粪池堵塞的问题。

寒来暑往,不管骄阳似火、大雨倾盆还是冰雪严寒,不管是不是工作时间,哪里有积水,有堵塞,赵五一定马上到位及时处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卫这份工作,渐渐从最初用以谋生的方式,变成他工作的动力。

赵五是一个有心人。在工作中,他不断探寻好的工作方法,练就了一手处理地下管线堵塞和寻找污水井的绝活。近年来,他凭借工作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找出了500余个被掩埋的化粪池、污水井,赤手判断和查找出因年久失修而塌陷的污水管线300余条,给社会单位节省资金200多万元。

赵五说:“希望自己总结的经验,让工友们都成为‘清污专家’,为首都的环卫工作做贡献。”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分类30多年积累的熟练解决化粪池、排污管道堵塞的办法,编写出了《赵五工作法》,并在单位的支持下向全队推广。他领衔的管工班在参加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举办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大比武”中多次获奖。赵五也因此被身边同事亲切地称为“土教授”。由于表现突出,2013年6月,赵五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10月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三十余载岁月流转,万余日夜物换星移。赵五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践行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以奔涌不息的热情叩响平实幸福的门铃。现在,他将继续在这个平凡但不普通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铿锵誓言。



 赵克克、刘俊兰

守护

让远方成了家园



一座山、一处哨所、一条巡线路……临泉县“80后”夫妻赵克克、刘俊兰一守就是十年。

十年前,赵克克成为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油料仓库保管员,奉命守卫深山洞库安全。新婚妻子刘俊兰跟随他来到大山深处,一起守哨、巡线、执勤,将哨所变成了“夫妻哨”。

十年间,夫妻俩巡线里程已远超万里。他们以岛为家,平凡而又伟大。

陪丈夫守山

赵克克,1987年出生在鲖城镇鲖城社区,2005年入伍。刘俊兰家和他家相距不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人经人介绍认识,一见钟情。

2013年,新婚不久,赵克克主动向部队递交申请书,志愿驻哨守山,成为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油料仓库保管员,负责守卫深山洞库安全。

虽然了解到山里生活清苦,但刘俊兰尊重丈夫的选择,跟着他来到大山深处,把家安在了哨所上。

驻哨守山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巡线。1500米的巡哨路线,看似不长,但路上山石嶙峋,常有落石。入了冬,山里变得格外冷,最低温度能达零下20摄氏度。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更是难行。但赵克克和刘俊兰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每天“日巡三次、夜巡一次”,十年下来,夫妻二人巡线里程已远超万里。

大山里的小家

“我早已把哨所当家,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这里偏僻、信号不好、没有邻居,但想到家人,想到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所在,就感觉充实、幸福。”刘俊兰常这样说。

十年的山里生活,在寻常人看来有些单调。可刘俊兰觉得,在山里的日子简单又快乐。夫妻俩利用闲暇时间,在院子里开垦出了一块菜地。赵克克说:“媳妇爱吃啥就种啥,她高兴我更高兴。”在两个人的努力下,院里长出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南瓜……

十年的相伴,当初的一对夫妻,如今已经变成了五口之家。7月18日,两人的第三胎宝宝顺利降生,刘俊兰发了一条朋友圈和亲友分享喜悦:三宝顺产6斤多。我好幸运,两个贴心“小棉袄”,外加一件“军大衣”,暖心。感恩所有……

一致的选择

从繁华平原到宁静大山,十年,他们的坚守,感动了许多人。

几年前,赵克克服役期满时,在“走”与“留”的选择中,他果断选择延期服役留在哨所。

“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祖国安宁,王继才用一辈子守岛,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现在哨所条件越来越好,孩子有学上,路也修好了,都是组织为我们解决的。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关怀。只要有需要,我们会一直守下去。”谈及此事,赵克克说道。

作为军嫂,刘俊兰说:“和许许多多的军嫂相比,我已经是幸运的,每天都可以和丈夫在一起,守卫着国家,也守护着小家。他怎样选择我都支持,我会陪他一直坚守。”

2016年5月,刘俊兰一家被全国妇联评为“最美家庭”,同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赵克克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刘俊兰多次被评为“最美军嫂”“十佳贤内助”。赵克克、刘俊兰荣登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王小现

凡人善举不平凡

见义勇为斗歹徒



田桥街道前王楼村村民王小现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鸿璟园玫瑰湾小区的一名保安队员。2020年12月26日,王小现在小区夜巡时为了制止正在实施盗窃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他挺身而出却不幸被刺致重伤。

“人跑了,东西没丢”,这是王小现被歹徒刺伤昏迷前,向焦急赶来的同事们说的第一句话。

2020年12月26日,王小现正好被安排值夜班。凌晨4点左右,他照例在小区外围的沿街店铺旁巡逻,突然,他看到一家店铺前有人正鬼鬼祟祟地摆弄着一辆电动自行车,还从车上拆下了一组电瓶。为了确认情况,王小现上前询问,谁料,被打扰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突然抽出一把剪刀,挥舞着刺向王小现。

“当时我看到有人,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上来就用剪刀在我胳膊上刺了一刀。我准备转身的时候,在我的背上又刺了一刀,我就开始和他搏斗,搏斗过程中,他在我头上刺了一刀,当时我流了很多血,一只手捂着受伤的地方,一只手拿着对讲机呼叫同事过来。”王小现说道。王小现同事谢飞飞听到外围发生了盗抢,急忙赶到现场。只见王小现此时倒在血泊之中,受伤之际仍不忘告诉他说人已经赶跑了,东西没丢。“我心里感觉特别难过,他自己都受了那么重的伤,他还顾及到业主的财产。”谢飞飞动情的说道。很快,警方和救护车到达了现场,王小现被送往医院,因为脑部被刺伤,他一度住进了ICU,甚至被下发了病危通知书,从事发到现在,他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好在伤情得到了有效救治。

王小现受伤后,爱人朱成秀忧心忡忡:“之前医院突然打电话说人不行了,病危通知书都下来了,可能也是好人有好报,后来第二天医生就告诉我,小现苏醒过来了,我们家里面的人也特别高兴,我跟小孩子讲,孩子也说要以他爸爸为荣,以后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身体逐渐康复的他,也第一时间申请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继续承担着小区的安全稳定工作。见义勇为尽显责任担当,王小现作为临泉籍在外务工人员,一言一行则代表的是家乡的形象,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王小现没有选择视而不见,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阻止了歹徒犯罪,也让嫌疑人迅速落网,而被歹徒连刺三刀,倒在血泊中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东西没丢。义举绝非偶然,浩然正气一直存于心间,这就是王小现,一个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的“中国好人”。

当地小区业主得知王小现的英勇事迹后,都由衷的佩服这名小伙子。“小现是个好样的,我们都向他学习,业主每天出去给他打招呼,他也给我们打招呼,有了他,我们就一直很放心。”小区居民戴爱珠说道。

谈到面对歹徒时的情景,王小现说作为临泉人在外地发展,其实代表的就是咱们临泉的形象。“我相信,如果换做别人,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如果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情,我还会挺身而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社会的和谐安定作出自己的贡献。”王小现荣登2021年5月“中国好人榜”。


尚丙辉

无私助人“最美破烂王”



他是废品收购站老板,然而他更多的工作却是救助流浪汉……为了救助流浪汉,近年来他捐助了300多万元,同时他先后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被人们热切地称为“最美破烂王”。20多年来,他始终带着一颗初心行善,为广州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感动。如今,他的义举还在持续,他就是临泉县瓦店镇村民尚丙辉。

由于家贫且兄弟姐妹多,1993年,作为家中老大的尚丙辉南下广州打工。“初来乍到,我也曾遇到很多困难,好在一直有好心人帮我。”尚丙辉回忆道,刚来广州时他曾在中山一路卖水果,起早贪黑一个月挣了700多元却突遭抢劫,人也受伤了。一位常来买水果的老人便帮他买水买药,尚丙辉颇为感动,下定决心日后一定报答老人。回临泉休整一年后,尚丙辉再次来到广州,安顿好了的尚丙辉寻访当年救过他的老人,但始终没有着落。无法报恩,他就想着日后有能力了要多帮助别人,把善心传下去。

十几年来,尚丙辉一边经营着废品收购站,一边收留、帮助了不少流浪者。2013年,一个聋哑老人来尚丙辉这里卖废品,尚丙辉看他挺可怜,就打算多给他十几元,让他买个盒饭吃。“我觉得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于是我就与他攀谈。原来老人已经20年没有回家了,我得知这些信息后,就决定帮助他找到家人。”尚丙辉把老人接回家居住,同时联系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帮助寻找到他的家人。经过一个月的联系和寻亲,最终老人父子相认。

二十年来,尚丙辉每月坚持将收入的30%用于慈善公益,帮扶有困难的流浪人员。耳濡目染之下,尚丙辉的家人会跟着他上街慰问露宿者,给他们派饭送水。2015至2018年,尚丙辉一家累计捐资300万元。

如今,在尚丙辉带领号召下,关怀露宿者分队、关爱孤寡老人分队、关爱“星星孩子”分队、交通指引分队、义剪分队等一个个分队也纷纷成立,尚丙辉带领着他们深入社区,为自闭症孩子、孤寡老人带来关爱、为流浪者筑起爱的家园。

“每做一件好事,我就觉得离自己最初的梦想更近了一步。看到这些弱势群体过着困难的生活,看他们住在没有人知道的某个天桥角落里,我就会想起自己经历的苦难,想起小时候的志愿,我感到有一种使命在推着我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会一直坚持帮助别人,我都会说:‘20年前,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有个人帮了我,如今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学着去帮助别人,我想尽我自己的能力,让身边的人知道互帮互助,将爱传播的更远,让角落的人看到春天’。”尚丙辉说。


牛志伟

父债子还

一诺千金



牛志伟是临泉人,1989年生,2008年考入黄山学院。2010年6月,其父因车祸突然去世,家人悲痛之余,还得面对42.8万元的债务。这对当时还是学生的牛志伟来说,无疑是泰山压顶。

面对巨额债务,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牛志伟没有逃避,而是签下100多张借条一力承当。2010年那个暑假,牛志伟放下书生的架子,自己开拖拉机送货。

“很多工人说大当家的走了,想另谋出路。很多工人就这样慢慢流失了,目前那里还是一片废墟。”牛志伟说,后来,他只好把厂里能卖的全卖了,除了预留一点生活费,他将剩下的6万多元全还了债务。

不但母亲支持他这么做,当年还在读高一、如今已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妹妹,也全力支持他这么做。兄妹俩上大学后,都先后干起了家教工作。

“上大学时,我同时做了3份家教,一心想着挣钱还债。”牛志伟说。2012年6月,牛志伟从黄山学院毕业,经推荐到了黄山风景区白云宾馆工作。由于单位包吃住,他每月仅仅给自己留下100元的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存起来,每年仍按比例还给债主。

“我要尽早兑现承诺,这些钱都是用来还债的,一分钱也不能乱花。”牛志伟说为了替父亲还债,几年来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买一双新鞋,经常每顿饭只吃两个馒头和榨菜。到2016年初,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牛志伟替父还债的事迹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1月,他当选“安徽好人”,2018年,当选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父亲生前最重信义,到了我这里,这种美德必须传承。”谈及往事,牛志伟简单一句话道明了初衷。

2018年,牛志伟考取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他一边读研,一边摸索创业。创业初期,牛志伟的目光便锁定了黄山的优质茶叶。通过电商销售,以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茶叶品质作为支撑,牛志伟的创业风生水起。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客户的信赖下,目前公司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都已经逐步成型。未来,将继续以诚信为基石,以品质作保证,深耕黄山的名茶和山珍腊味,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加强创意设计,生产销售最受市场欢迎的名优农特产品。”牛志伟坚定地表示。


崔世宽

数载践一诺

献血传爱心



他是一名献血志愿者,6年间,他捐献血小板60余次,平均每个月捐一次,至今已捐出101个单位血小板,相当于8万毫升全血。他是一位替儿报恩的父亲,在儿子重病获得社会捐助后,他没有忘记这份恩情,独自留在沈阳生活,坚持采用这种义务献血的方式进行报恩。他就是临泉陈集镇的崔世宽。

崔世宽是临泉县一个普通农民,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儿子成绩很好。2008 年,他的大儿子以616 分考上中国医科大学,读的是7 年制本硕连读。崔世宽很是高兴,逢人便夸儿子争气。不幸的是,这个幸福家庭,却被病魔缠上了。

2010年,大儿子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患上了恶性淋巴瘤。一时间,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2010年到2014年,四年间,崔世宽一直陪儿子在沈阳看病,期间得到了沈阳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有的捐钱,有的献血,还有的捐献血干细胞,虽然最终儿子还是没有救过来,但是崔世宽却非常感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报恩沈阳人民,那时他就许下两个心愿:这辈子捐献全血量至少达到10万毫升;尽可能多地陪伴救助过儿子的好心人。

为了这份报恩的承诺,崔世宽一直默默地行动着。他说,“欠的债欠的情得还,恩情不能忘”。

由于岳母身体不好,儿子去世后,妻子回到老家帮忙照顾,但崔世宽却选择留守沈阳。

这些年,崔世宽在沈阳一直靠收卖废品和揽点建筑活维持生计,平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不管多忙多累,每个月崔世宽都要去血站进行献血。从2010年到2016年,崔世宽只回过4次老家,他说:“血站随时可能缺血小板,所以不能离开沈阳,怕耽误患者用。”

根据当地血站统计,6年来,崔世宽已经捐献血小板60余次,目前已经达到101个治疗单位,相当于捐献全血8万毫升(一个正常体重的成年人全身血液约为4000毫升)。为此,崔世宽曾三次被沈阳市卫计委、沈阳市红十字会、辽宁省血液中心共同表彰。

崔世宽:“一切都很平常,我没什么钱,但是血液是可以再生的,我要用它回报社会。”

崔世宽说,他献血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兑现当初的诺言。

等实现10万毫升献血量后,他就会离开沈阳,回到老家安徽。

事实上,对于每一位帮助过儿子的好心人,崔世宽都不曾忘记。崔世宽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曾经陪伴过儿子的同学、老师、好心人,逢年过节,崔世宽都会托人从老家寄点特产给他们,他说,“好心人的恩情,是献多少血都还不完的,但无论以后在哪,他都会把献血坚持下去”。崔世宽还表示,他想捐献器官,等哪天不在了,也能为社会做点最后的贡献。崔世宽荣登2019年5月“中国好人榜”。


图片
编辑:张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