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赶往首都国际机场,机场设施比较老旧,断断续续眯了一会儿,和领队碰头,聆听注意事项。本次旅程来回乘坐的是阿斯塔纳航空的飞机,原计划六点左右起飞的飞机,直到8点15左右才起飞。飞机广播是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航空公司会给每位旅客准备一个小包,里面有拖鞋、牙刷、耳塞等,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从北京飞往阿拉木图大概需要5个多小时,不太睡得着,不如看看风景。在飞机上看到了积雪的天山山脉,四舍五入也算去过了新疆。
当地时间11点多,到达阿拉木图,旧都阿拉木图的国际机场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客运量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运营超音速客机(图144)的机场。尽管如此,机场候机厅的狭小还是超越了我的想象,感觉国内许多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规模都要比它大得多。
走出候机厅,迎面见到荣耀手机广告,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真是无处不在。迎接我们的地陪是在哈萨克斯坦留学的阿拉什,来自伊犁。哈萨克斯坦建国之初,国内哈萨克族的占比不到一半,独立后通过吸引海外哈萨克族回流,以及其他族裔的移民,哈萨克族的占比终于提升到大约73%,其中就包括不少来自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
已经中午,先觅食,来到家装修得颇为游牧风情的餐厅,叫Navat,意思是方糖,TripAdvisor上排名阿拉木图第19,应该算当地不错的餐厅了。这家餐厅在比什凯克也有分店,服务员不会英文,菜单也只有哈萨克文版,看来应该比较正宗?
接下来前往第一个目的地——科克托别山(Kök Töbe)。科克托别的意思是蓝山,海拔约1100米,山顶有高372米的电视塔以及建于2006年的公园。
阿拉木图各地海拔700-900米之间,因此科克托别山并不像海拔显示的那么高。坐缆车登上山顶,可以俯瞰阿拉木图全城。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产权是私有的,山上有许多当地人的自建房,之后去的几个国家也是如此。
阿拉木图城市面积为682平方千米,人口约215万,都会区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00万。贵为哈萨克斯坦人口第一,以及中亚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但是和之后几天去的高加索三国首都相比,阿拉木图的都会感却并不强,感觉是个非常“平静”的城市。
俯瞰城市,也许可以找到阿拉木图比较平静、缺乏都会感的部分原因。首先是地势,阿拉木图地处欧亚内陆,三面环山,地形类似盆地,因此风不多,空气质量也不算好,从高处看灰蒙蒙的。其次是规划,阿拉木图建筑体量偏大,密度较低,往往围合成类似大院的方形空间。城市绿化很好,人行道比较宽,这也导致建筑远离交通动线,没那么适合闲逛(和北京给我的感觉类似)。
另一方面,阿拉木图没有东亚大都市那么多现代化的摩天楼,新建筑之间距离比较远,少了高楼聚集形成的压迫感,可能新都阿斯塔纳看起来会比较现代化一些。
下一站是哈萨克斯坦的共和国广场,建成于1980年,当时叫勃列日涅夫广场。1986年,因戈尔巴乔夫下令撤销哈萨克共产党主席库纳耶夫的职位,代之以俄罗斯族领导,哈萨克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在广场附近发生了血腥的杰勒托克桑事件,造成约200人死伤。1990年,广场改名为共和国广场,在哈萨克独立后,也被称为独立广场。
共和国广场的纪念碑后面有一圈描绘哈萨克斯坦历史的纪念碑,从托米丽司女王击败波斯人到哈萨克斯坦独立。转头远望,可以看到图兰大学(Turan University)的广告。至此,我们集齐了此次旅途的三大域外势力——俄罗斯、波斯、土耳其的碎片。虽然没有去这几个国家,但这几个国家的影响在这三国无处不在。
共和国广场对面是阿拉木图的市政府官邸,原为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办公楼,附近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前总统府,共和学童宫等建筑。
下一站是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位于阿拉木图市中心的果戈里大街。前苏联国家城市的道路大多用人名命名,阿拉木图也不例外(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也曾活跃于阿拉木图,所以城里还有条冼星海大街)。这座公园是为了纪念二战中在莫斯科保卫战英勇奋战的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的28位勇士而建造的,28勇士大多都是哈萨克人,其中有10位来自阿拉木图。公园里有不少苏联时代的雕塑,造型充满张力,很有苏联艺术的风格。
阿拉木图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1854年,俄国人在外伊犁阿拉套山脉的山脚修建了一座堡垒,就在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这边。以这座堡垒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阿拉木图。苏联时代,阿拉木图大部分时期都是哈萨克自治共和国的行政中心,可能正是因为这段历史,阿拉木图至今还留有浓厚的俄罗斯-苏联痕迹。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周边汇集了阿拉木图几个最著名的地标,比如沙俄时代的军官俱乐部,现在是哈萨克民族乐器博物馆,还有阿拉木图升天主教座堂,据说是全世界最高的木结构教堂及木结构建筑之一,由沙俄时代建筑师赞科夫设计,又名赞科夫大教堂。赞科夫在教堂上运用了一些抗震设计,部件之间留有一些活动空间,使这座教堂在1911年的阿拉木图大地震中幸免于难。
吃完回到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准备前往下一站——阿塞拜疆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