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芯星】左蓝微(江苏)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民

宾简介  

本期被访嘉宾来自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会员单位:左蓝微(江苏)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民博士。 

图片

张树民博士本/硕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后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张树民博士曾在海外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十多年,具备多个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量产经验;张树民博士于2016年回国加入左蓝微(江苏)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 左蓝微电子)。左蓝微电子团队专注于开发高性能射频滤波器、双工器/多工器和射频前端模组,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完整的射频前端解决方案,满足4G/5G通信需求,产品应用涵盖: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物联网设备、基础设施等领域。

张树民博士是资深的半导体、通信电子工程领域专家,熟悉东西方产业文化,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产品开发和创业经验。欢迎您与我们一起听张树民博士分享射频通信领域的洞见和左蓝微电子团队的创业故事。

求是缘:作为通信手段,射频技术被誉为人类的“顺风耳”和“千里眼”,让我们可以“听到看到”千里之外的信息。您能否为我们科普一下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技术的主要演进历程和未来演进趋势?

张树民:射频英文名是Radio Frequency(简称RF), 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播实现信息交换,频率范围从300kHz~300GHz之间。

射频是一道桥梁,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射频的传播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1.借助于产生电磁波射频信号的手段→2.调制载波、将信息搭载在信号上→3.发射端借助天线辐射信号→4.信号通过空间传播→5.接收端使用天线接收信号→6.信号解调、提取目标信号。简而言之,发射端把信号搭载在无线电波上发射出去,接收端接收之后再解调拿到目标信息。

通信最早起步于无线广播通信。二战时期,因为保密诉求而催生微波通信技术,基于跳频来避免被监听。二战后,微波通信技术逐渐从军事领域转移到民用领域。CDMA(码分多址)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无线局域网(WIFI/BT/UWB等)和蜂窝通信技术(2G~5G等)也是平行发展。二者之间的技术实现方式貌似越来越接近,比如采用多天线、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载波聚合等手段。两种技术还在编码、调制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5G、6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WLAN和蜂窝通信技术的融合,催生出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

通信领域的主要通信标准:美国GSM标准,欧洲主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考虑到成熟度和成本,中国选择GSM作为2G标准,中国在3G时代自主研发了TD-SCDMA标准,并与WCDMA(基于CDMA技术的3G标准)并行发展。中国在4G时代采用TD-LTE和FDD-LTE两种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通信领域也逐渐拥有了话语权,形成了自己的标准。比如中国移动首推的TDD,后来演进为TD-LTE.

通信的本质是满足高效、便捷的交流,既然要实现更畅通无阻的交流,那么全球的通信标准就必须统一。然而,历史原因、复杂的产业大环境、商业利益、国家安全考虑阻碍了通信产业统一发展。通信本来是制定好统一标准然后大家一起推动,现在则是“各玩各家”,于产业发展不利。

通信产业未来的演进趋势体现几个方面:

技术创新与融合:射频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频谱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频谱管理政策的优化,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加强无线通信中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确保通信过程的安全可靠。

推动射频技术的绿色发展:降低通信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

射频业界的技术方案发展体现6个方向:

1.更高的频率。通信是依靠频谱物理资源。低频信号(频谱)基本上已被分配使用,只能选择更高的频谱范围:KA-KU,甚至是太赫兹、100GHz的高频率。更高频率意味着更大带宽,增加通信吞吐量,满足AI技术对大数据量通信传输诉求。

2.更低的功耗。人类的发展史亦是能量密度提升的历程。大型计算机→智能手机,既提升计算功能又实现小尺寸、低功耗。未来要实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则是要在手机的耗电量基础上再下降一个数量级。我们把通信单元放在外面,不必考虑其充电问题。

3.更高的集成度。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航空航天,客户不希望有很多零散的小部件,更偏爱更高集成度的模块,功能更全、尺寸更小、性能更可靠。

4.更加智能化。6G之于5G最大的变化是其能够实现自感知、自适应。6G能够基于人在说话过程中的变化来感受环境的变化:如信号的干扰、衰减,自动调整通信信号的发射功率和发射路径。

5.多天线技术。通信过程需要使用天线来实现。现在的通信带宽需求是4*4MIMO、8*8MIMO,像是一层“平房”,而未来的带宽需求128*128MIMO则更像是一栋高楼。盖高楼的前提需要引入多天线技术,需要足够多的天线单元。原来一台手机搭载4根天线,未来可能就需要使用100根天线,那手机的空间和成本是否能承受?比如Starlink的卫星接收系统盒子,基于128*128MIMO天线相控阵技术来实现卫星定位的一个小盒子,售价高达几十万美金。RF器件厂商的使命是提供更小尺寸、更优惠、更低功耗的天线产品。

6.实现产品的Reconfigurable(可重构)。通信能够让很多产品应用场景变成多面手、可重构,提升利用效率。登月车的FPGA利用率为何能高达200%?因其是Reconfigurable,FPGA能够在现场对硬件电路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例如,白天进行科学探测时,可以配置FPGA进行高性能的图像处理;晚上休眠时,可以配置FPGA进行低功耗的数据处理,自我监测。可重构天线可以通过调整天线阵列的配置,实现不同频段、不同波束方向的通信,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

求是缘:您能否为我们再展开讲一下:完整的射频系统的构成包含哪些部分?射频前端作为射频系统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内部构成、功能分别是什么?

张树民:射频前端(Radio Frequency Front-end RFFE)的工作流程分为:发射和接收。

发射端:信息源(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经过调制、加载过程载波上去,经过放大器放大信号,再经由天线转换成电磁波传播出去。

接收端:接收天线接收信号后再进一步放大,再通过混频将调制后的信号取出来,去掉载波,然后再通过滤波器过滤掉杂波,得到目标信息源。

图片

发射端/接收端几个主要的器件的功能列举如下:

1.功率放大器(PA),用于增大发射射频信号功率,提高灵敏度,把噪音压下去,放大信号。在接收端放大微弱的接收信号。

2.双工器,同时实现信号收发,实现信息、信号同时传输互不干扰,基于同一个天线完成信号的发射接收。双工器在时域上有先后切换次序,但在频域上是叠加的。

3.滤波器(Filter),对特定频率以外的频率进行滤除。把带外的干扰去掉,改善信号的质量。

4.混频器(Mixer),将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组合产生一个新的频率信号的器件。把高频信号转换成中频、低频信号之后方便处理信号。

5.功放,同步放大功率。

6.开关(Switch),实现射频信号的切换与路径选择。把信号转到处理的链路上,一个模块中需要使用很多开关。

7.匹配网络(阻抗匹配),不同的器件:放大器、滤波器在最佳工作状态下需要不同的阻抗匹配,而不同的频率需要的阻抗也不一样。必须确保阻抗匹配和器件和频率相合适,才能实现传输的功率最大。

就好比水管粗细不同,如果粗水管接入细水管,很多水就会流掉了;如果是细水管接到粗水管,因为容不下,很多水又返流回来。理想的状态是两个水管(阻抗频率)能一样粗,但现实中不可能做到。因此阻抗只需要确保在最佳工作时间点上匹配网络。如果失配,则会出现能量反射等问题。

求是缘:再您从技术难度、性能、成本、功耗等多个维度,来我们介绍一下射频方案两种形式:分立、模组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射频方案的演进趋势。

张树民:分立方案是常见的射频方案之一。

分立方案具备多重优势。分立方案的性能可定制且灵活。如搭积木一样来灵活组合,满足不同区域的客户需求。分立方案的功耗较低。通过精细控制每个元件,可以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实现较低的功耗。分立方案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不同的功能模块独立调试。

分立方案也具备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技术难度上,分立方案设计起来比较复杂,不同功能模块之间易发生干扰,要考虑隔离、匹配等问题;其次,分立方案在生产和组装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较低。 

再者,分立方案的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高复杂度的设计,成本比较高。包括各个功能模块、中间的链接、匹配器件也比较多;

最后,分立方案的体积较大、集成度低。分立元件占用更多空间,不利于小型化和高度集成的设计需求;

模组化射频方案的优势包括:高度集成化的、更小尺寸,且已是已调通、效果最优化后的版本,相对可靠性问题会少些。

模组化射频方案的劣势也体现为三点:其一、定制化难度较高。一旦产品定型,短期内不易更改;模组化的性能受限,难以扩展or更改。其二、相对于低至中等复杂度的应用而言,模组的成本相对较高。因为各个功能器件的良品率最终叠加成为整个模组的良品率,其中一个器件坏了,导致整个模组报废。

我们在射频前端所积累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可靠性提升促进调试成本降低,供应链精细化管理带动产品良率的提升,模组化必然会成为主流的方案趋势。

至于下游客户选择分立方案还是模组化方案,主要取决于客户终端产品的定位。苹果手机上所采用的RF射频方案是模组化方案,但国内的千元机还是以分立方案为主。

国内RF产业的客观情况:虽然我们在射频前端的某些器件上已取得一定突破,如PA、Switch等;但国内能提供完整的射频模组的企业不多,产品的性能、品质与欧美大厂相比尚有差距。不是客户不想用集成化RF模组化方案,而是当下的分立方案成本更便宜。

求是缘:左蓝微电子团队专注于RFFE射频前端器件的开发,您能否从满足射频信号高性能需求的视角,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一下左蓝微电子的前端射频方案产品线方案和覆盖的应用场景?

张树民:左蓝微电子的产品布局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左蓝微电子的定位是成为优秀的滤波器厂商。滤波器是非标产品,无论是从技术难度、设计难度、代工生产等方面都具有个性化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先扎扎实实地做好功能器件,夯实产品根基。因此,围绕滤波器,我们投入3000万元围绕左蓝微电子的特殊射频工艺搭建滤波器封测产线。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推出30多款滤波器产品。

第二步:我们也会基于客户的需求,提供RF模组化产品方案。但我们暂时无开发PA和Switch开关这两类标准化产品(设计标准、带宽标准)的计划,我们更愿意借助于产业生态伙伴的力量,提供标准化晶圆级封装器件来形成模组化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图片

左蓝微电子的器件产品覆盖场景比较多:智能手机、物联网、智能穿戴、基站、无人机、网通类终端和汽车电子等领域。基本上覆盖了不同频段、不同性能指标要求的各类无线通信终端。

观察芯片领域几十年来发展规律,其实每个细分小赛道一般就是1~2家龙头企业控制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对于RF模组内的器件的国产化创业,我们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Me too, me three没多大意思。

国产PA创业相对起步早,已具备一定的体量。但反观中高端滤波器市场,虽然国内滤波器创业团队有30-40家,但真正有技术、有能力不断去捕捉新的技术路线开发新产品,有真正产品卖到客户端,且有知识产权护身的滤波器团队屈指可数。

求是缘:与西方头部的射频厂商相比,我们国内RF友商在产品定义、知识产权、产品性能、定价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哪些优势?以及亟须改善的地方?

张树民:与海外大厂相比,我们的最大优势是本地化。我们就在客户身边,我们愿意配合且也有能力快速响应客户的诉求。我们的主要供应链、生产制造在国内,因此我们还是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此外,我们没有“包袱压力”和“规矩”,能快速推动决策流程、做成一件事情。

不同于西方的芯片产业基于商业逻辑推动向前,国内如此大规模支持芯片产业是比较罕见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国内产业生态发展提供土壤(环境)。

国内创业多年,发现国内芯片产业也有诸多不足之处: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薄弱。我们也看到不少国内公司出海时无法避开法律诉讼风险。

2.高端研发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在高端技术开发方法层面与先进的大厂们尚有差距。

3.供应链水平不稳定。供应链管理体系极具章法,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导致做出来的产品一致性、连续性较差。

4.品牌不具备竞争力。客观来看,能在国际上具备品牌影响力的国内芯片品牌公司不多。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积累,方能使得品牌深入人心。立一个品牌极不容易,但是砸一个品牌却特别容易。

5.中高端人才储备不足。RF射频行业是一个小众行业,国内射频行业发展时间短,因此高校针对射频领域的人才培养有所欠缺。

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哪里薄弱补哪里。首先,注重基础研究、加强产学研培养,把生态建立起来。其次,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布局海内外知识专利,有专利护身才能顺利出海。 

图片

(图为左蓝微电子的专利墙)

我们要提升芯片品牌在国际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我们要放眼长远,我们不能仅是只做一个中国品牌,我们更要成为一个世界品牌。如果没有事先布局海外专利储备、没有品牌竞争力,即便出海也打不过人家。

产品可以先从细分市场开始做,逐步做得好了之后才有一定的定价权,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把产品供应规模扩大。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大家的配合才能实现。当然这不是一家企业就能解决问题,是需要产业链通力合作。现在的问题是整个链条:材料、零部件、设备都在进步中,唯有链条上的大部分企业都变好方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打造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涉及的面太多,难度甚于造原子弹。原子弹只需能成功点燃爆炸,响了就行。原子弹哪怕只是释放了3%效力,也能产生足够的震慑力。但是我们的RF产品不一样,我们必须要保证良率达到98%~100%,不然早就被客户踢出供应链了。

求是缘:随着射频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变化,射频芯片方案也在持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射频器件厂商、平台芯片厂商、终端厂商三者在射频前端方案定义、话语权的变化?未来还会怎么变?射频器件厂商如何才能在归一化的竞合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张树民:RF器件厂商、平台芯片厂商、终端客户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态伙伴。RF器件厂商是提供解决方案(原材料),平台芯片厂商根据RF器件厂商提供的原材料组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方案给终端客户。

目前的产业链格局是平台厂商越来越集中于1~2家,平台厂商处于主导位置,其话语权越来越集中。

对于器件厂商而言,我们希望平台方案能够标准化。平台厂商能多给产业生态伙伴们提供丰富的选择、平替机会。

终端厂商希望产业百花齐放,有更多的平台方案厂商可供选择,有更多的议价权。但现实是可选择范围仅1~2家。

终端厂商也在增进和射频器件厂商的互动频次。针对各自的应用场景,解决隔离、信号、功耗、匹配等复杂问题,希望从技术、成本等维度来共同定义产品,打造差异化、提升产品性能且降低成本。

我一直认为:做好主平台芯片的难度不仅是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生态问题。关键在于做出来的平台芯片能否有人用?做射频器件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是平台、器件,大家各自的技术路径不一样,供应链也不一样,每个技术都有各自内在的演进逻辑。如果某一家企业走大而全的“芯片全包在一块”的路径,就会导致公司越来越大,极易患上“大企业病”;反而会阻碍创新,逐渐失去竞争力;环视四周,如果没有对手时反而更危险;有竞争对手存在,才能持续刺激团队进步。

作为创业人,我们一定要想明白:究竟自己擅长做什么?不能老想着自己啥都想干,但是实际上啥都干不好。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做好差异化。在大部分领域,做好一件事情都是需要长期积累,极少存在偶然性的成功。

求是缘:我们再来重点看左蓝微电子团队的拳头产品,射频前端四大金刚之一:Filter滤波器。目前滤波器的市场竞争格局怎样?导致格局的原因有哪些?您认为国内创业团队该如何破局并成功脱颖而出?

张树民:中高端滤波器因为较高的技术壁垒,标准化、定制化的变化较多。海外一线巨头们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占据约90%的中高端滤波器市场份额。滤波器市场的一线友商包括:村田、博通、Skyworth、Qorvo等。

国内也有不少团队在做滤波器,我们左蓝微电子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也看到在滤波器市场,国产替代正在发生,也在加快。低端滤波器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图片

为何我们的滤波器市场会形成上述的竞争格局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材料、工艺、设计方面的积累不足。

一方面,是传统的产业人的使用习惯。过去,大家已经习惯实用至上观念,既然能买到更好用的外资滤波器就没必要刻意去使用国产滤波器。另一方面,原来国内公司不太注重创新,没有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准备。我们以某大厂友商来举例,其在滤波器领域已拥有上万件专利。友商经过多年的积淀,规模化优势很明显,规模化效应降低的成本;同时,其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数据、供应链体系、质量体系都很完整。 

图片

如何破局呢?我们可以从差异化的方向来切入。先从巨头们不愿意做的产品入手,比如开发特殊、小众、“没有肉”(量小低利润)的产品。同时,我们还要加大新的技术方向上的研发力度。新的技术方向于大家而言都是新挑战,大家是同台竞技。尤其是我们看到同一个技术、同一个产品方向、新材料的突破进展是同步的,左蓝微电子在中国申请了专利,村田在日本申请了专利。

破局的根本是差异化,我们一定要有独立思考、自主的东西。只要是沿着正确的技术方向,我们坚持自主开发、即便做得慢、做得不好,但慢慢积累,将来还是有可能破局。但若只是一直模仿、拿别人的东西,形成路径依赖,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价值亦很难破局。 

船大不好调头,国外大厂决策越来越谨慎导致行动缓慢。我们国内创业团队相对效率更高,说干就干,前期没干好也不会气馁,我们再继续改、接着干。

求是缘:作为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会员单位,您如何看待会员单位与联盟之间的关系?您认为联盟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提升优化,更好地服务产业会员?

张树民:作为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的会员单位,我认为会员单位与联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相辅相成的伙伴关系。求是缘半导体联盟就像一个朋友圈,把产业人聚集起来成为一个生态圈的朋友,为我们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个共享资源、技术合作以及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产业协同合作。

但身处庞杂的朋友圈内,我们还需要保持独立思考。产业内有个现象:产业内的论坛会议很多,但务实的讨论越来越少,关注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反而更多的是在谈模式、谈公司包装等表面的事情。

但在我们芯片行业,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应该让高校科研机构、创业团队内真正搞技术、做产品的人回归其本该聚焦的主业。

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作为一个产业组织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向,通过持续发声来鼓励创新、呼吁大家做正确的事情,推动对产业有益的事情。联盟能够借助生态的力量和声音,在产业内倡导健康良性的合作竞争氛围,避免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作为会员单位,我希望联盟能推动企业和学术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有真正的合作成果产出。高校科研机构针对前沿的技术方向做基础方面的深度研究,我们企业则在基础上再进行应用层面的开发,最终实现产品化量产。

期待联盟能借助产业资源优势,在细分领域组织更专业的活动。为会员提供国际前沿学术交流、技术热点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会员们能及时了解正在发生和发展的事情。

我也建议联盟能在高端人才方面给予会员助力。产业内的人才流动是双向奔赴,联盟作为非营利的平台方居中衔接比较合适。

采访者后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铁律在半导体产业史上也同样适用,企业之间兼并分拆皆在上演。无论是起步阶段的创业团队,还是产业巨头,皆要看清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不是每家公司都适合走“大而全”的平台化路线,最后反会沦为“大而不强”。

破局的根本是差异化。我们坚持正确的技术方向,坚持自主开发;即便做得慢、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只要坚持稳扎稳打,假以时日还是有破局之可能。但若只是一直模仿、拿别人的东西,形成路径依赖,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是没有价值的,亦很难破局。

真正做好一件事情都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极少存在偶然性的成功,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于半导体行业亦适用。

采访人:刘红

摄影:朱爱林

编辑:马丹凤

审阅:常亮、徐若松

感谢左蓝微团队对本次采访的鼎力支持和协助。



图片

欢迎加入联盟


如果您还未有正式申请加入我们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也欢迎在线申请个人会员120元/人/单位会员 3000元/单位/


会员在线申请:



联盟简介
 
缘于求是 · 芯想全球

求是缘半导体联盟是一个跨学科的全球化非营利性组织,以促进半导体产业合作和知识共享为愿景。联盟成立于2015年11月,主要由浙江大学校友发起,同时有其他高校校友参与,总部位于上海。联盟致力于为半导体和相关行业单位提供技术、资金、人才、运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咨询服务平台,从而助力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联盟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专题活动,有一周芯闻、名家专栏、招聘专栏、活动报道、人物访谈等多种资讯栏目,同时提供咨询、资源对接、市场拓展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