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者友好型城区,荔湾“百医护老”推动老有所医、老有所享

图片
图片


爬梯上门、电话随访、中心接诊、社区义诊、体检筛查……这是家庭医生们的工作日常。如今,随着医疗服务需求愈加多样化,要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难等问题,身在社区一线的家庭医生成为了多面手——以多渠道、多场景的医疗服务致力让长者们实现老有所“医”。


作为广州市老城区之一,荔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三成,医疗资源需求大、医疗环境要求高,长者们对社区医疗服务依赖性最强,而家庭医生便是护老周全的主力军。今年,荔湾区深入实施“民生微实事”,启动“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资源配置能力,奋力营造“长者友好型”城区。


近年来,荔湾区以党建凝聚合力,将党建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活动化,持续打造党旗红惠民工程服务体系,促进其全面服务民生福祉。在党建引领下,一个个惠民服务项目擦亮了社会治理品牌,收获了来自群众的点赞好评。



老有所医


清晨的西华路很早“醒”来,7点刚过,除了炊烟袅袅的早点摊前顾客盈门外,金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也排起了长队,不少老人家已经在等候开门就医了。去年才装修一新的社卫中心很受欢迎,不仅环境变好了,服务内容也更多了,除普通门诊、中医诊室外,还增设了理疗、名医工作室等项目。


“社区卫生中心重新装修获得了不少好评,不仅硬件提升了,我们还优化了长者就医流程,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加设了等候座椅、人工导诊和智能呼叫等。医生看诊都遵循老人优先原则,大大缩短了他们的看病时间。”金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海粤介绍。


在寸土寸金的荔湾老城区,医疗条件改善受到空间环境制约,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原址装修,优化长者就诊流程,努力创造舒适的候诊环境。今年,龙津街道在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装修基础上,还租下隔壁另一栋楼进行扩建,中心面积较之前大了一倍,全新打造中医馆、慢病管理工作室、健康驿站等新功能区。


“现在从挂号到拿药只需要半个多小时,排队也比以前快多了,我住得离这里很近,小毛病过来拿个药很方便。”龙津街道居民何阿姨说,自从在中心的健康驿站做了免费体检,对自己的身体也更放心了。


中心挂职副主任陈晓瑜介绍,健康驿站主打“一站式”快流程体检,老人来了以后就在门口登记,然后随着排队一步步往前走,就挨个做完各项体检,一队排到底走完全流程。“这样可以避免老人跑上跑下,体检全部在一楼的健康驿站解决,也可以和来看病的人们区分开来,避免和其他检查队伍重合。”陈晓瑜说。


老有所“医”,资源是关键。荔湾区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对接辖内长者生活、看病、娱乐等需求,打造医养乐融合的空间载体。荔湾区茶滘街道统筹辖内医养资源,利用辖内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党建服务驿站等场所,打造集“医、养、乐”为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站点,共同打造一体化区域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会在茶滘街道颐康中心驻点开诊,不少老人常来这里接受中医理疗。“这里是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来这里开展医疗服务,也让更多老人开始不再讳疾忌医,从理疗服务开始,与他们成为朋友,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慢病管理意识。”茶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袁威说。


图片


近年来,尽管受到老城区空间限制,荔湾区各街道仍在不断开拓和升级现有医疗资源,除积极引进市级三甲医院、优化升级区级医院外,将更多资源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斜,同时结合社区义诊、颐康中心、老年之家、体检筛查等项目,充分利用各类空间载体,打造15分钟家门口优质医养服务圈。



老有所养

“网格医生”守护居家健康安全


家门口的医疗条件渐渐改善了,也让更多老年人有意识地积极就医,在荔湾区,家庭医生签约率屡创新高,八九成长者都有了自己的专属家庭医生,点对点的精细化服务让健康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走进千家万户的还有辛勤的家庭医生们。背起医药箱,骑上电动车,刘海粤和同事们来到金花街道的一处老楼,这里没有电梯,行动不便的老人特别需要家庭医生上门。冯姨和儿子共同居住在这栋老楼里,冯姨因糖尿病常年卧床,儿子也得了脑血管病后遗症,两人全靠老人的退休金生活。


“之前阿姨还能自己来我们这儿看病,有段时间没来后,我们在随访中发现原来她的病情加重了,就开始上门为他们母子看病。”刘海粤说,每次上门除进行常规检查外,也要为他们分拣好当周要吃的药物,跟踪管理好病情。目前,母子俩的病情已得到较好控制。


如今,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紧密联系,刘海粤和同事们对照居委会前期摸查的家庭情况,对辖区老人实施慢病精细化管理。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家庭医生包干工作制,家庭医生团队各自管理相应1-2个社区,形成社区居委-中心医生联合服务机制。


图片


对此,荔湾区试点街道金花街道创新工单式服务,将社区长者们的就医需求形成工单表,由家庭医生与社区居委共同跟进,直至一项服务完成形成闭环。另一试点街道茶滘街道采取“1+4”工作法帮助老人体检:通过4个第三方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


“我们发现不是所有老人都不熟悉智能设备的,很多老人手机也使用得很顺手,我们就依托智能语音系统、短信平台、小程序和助理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共同提升老年人就医服务效率和体验感。”茶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广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也可以让老人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场景,候诊时有工作人员手把手进行指导。


荔湾“百医护老”,各街自显神通。通过硬软件同步升级,逐步改善长者就医服务,营造舒适和高效的就医环境。在“百医护老”行动中,不少街道也加强了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三甲专家下沉”的分层诊疗体系。长者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拿药、做治疗,还能享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更为便捷的流程。


图片



 老有所享

“百医护老”见实效,民生项目得民心


画画、舞蹈、合唱团……欢声笑语的颐康中心、老年大学成了社区里一道亮丽的夕阳景。70多岁的张阿姨(化名)倒立起身子做瑜伽,纯熟又标准的动作引来周边舞伴们一阵叫好。隔壁的书画室,李叔叔(化名)的一幅《秋日花地景》浓墨重彩,描画出了浓浓的荔湾乡愁。


如今,各街道纷纷将“百医护老”项目延展,引领医养乐于一体的长者健康生活方式,在荔湾刮起了一阵养老新风尚。沙面街道持续多年召开季度性“长者祝寿会”,为寿星老人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和礼物,现场还开展义诊与义剪等服务;西村街道开展“不倒翁”志愿服务项目,借助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资助,对长者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启动长者居家救急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对社区独居的支持网络。


在“百医护老”行动的开展下,不少街道纷纷增设敬老爱老护老服务内容,石围塘街道开展“陪同就诊”服务,打通老年群体入院就诊“全周期”,从挂号、就诊、缴费到转院治疗,让长者们的就诊路不再孤单无助;花地街道设置“粤心安”心理服务室,与广州白云精康医院合作,引入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从“身”到“心”全面关爱老年群体健康……


自今年荔湾区启动“百医护老”党建项目以来,该项目打开了大城养老的新视野,成为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医院、养老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的医养服务新理念,更成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的全社会共同目标。


图片


通过“百医护老”,荔湾区逐步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普及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提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完善基层医疗(含中医药)服务体系,发展智慧居家养老……一件件民生微实事落地见效,广得民心。


近年来,荔湾区深入践行为民服务理念,持续深耕“党旗红”党建品牌,以党建为引领,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不同项目间彼此协同共同服务民生,如在“百医护老”行动中,上门服务的党员干部和家庭医生,也将落实党员“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深入摸排辖区内老年群体的基本信息,对有特殊就医需求的老年群体形成“基本就医需求工单”等。


年年创新,年年有心。荔湾区以“党建+项目”一年一创新的目标,先后启动了“百梯万人”“暖心惠民”“十百千万”“百医护老”等项目,解锁社会治理痛点难点,让党旗红在惠民服务中成色更足、特色更浓。党建聚合力,党心连民心,荔湾以民生工程换民心所向,以高质量党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 南方+记者 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