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吃瓜尖是有讲究的,一定要用佛手瓜的嫩叶和嫩芽。一道简单的青菜,偏偏可以如其他肉厚吸油的根茎菜一样,凝聚出一种奇妙的镬气,于蔬苗的清新之中平添几分荤厚的醇香,在苦热疲惫的盛夏,简直是续命之菜。
■ 沈荻
秋风一起,夏天就走了。跟着夏天一起走的,还有荔枝、雪糕和炒瓜尖。
上海今年的夏天格外苦长,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没有下过雨。9月之后每天还是38℃以上的高温,白晃晃的日头悬在头顶,像一盏无休无止的白炽灯。
这个时候,人总是不想吃饭的。所有的荤腥都嫌油腻,也不想吃菜。南方的青菜水分太大,淡而无味,纤维又多,怎么炒都差点儿味道。这时候,唯一能救我的,只有通过购物平台,从遥远的西南地带辗转而来的一箱子鲜瓜尖了。这是曾经贵州的夏天留给我的一口惊艳,自此再难忘怀。
贵州人吃瓜尖是有讲究的,一定要用佛手瓜的嫩叶和嫩芽。佛手瓜尖又叫龙须菜,外形长得很像南瓜藤,经常有人把它们混淆,但绝对不是一种植物。它是佛手瓜瓜苗侧枝的嫩尖,因为顶端的须须与龙须相似,所以被人称为龙须菜。它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口感细腻、清甜,具有清热解毒、开胃消食、降脂降压、保护心脏等功效。
话说长途运输之后,原本青翠的须和叶已经有点蔫儿,但无妨,只要把老去的黄叶摘掉,过两遍清水,它就能瞬间支棱起来,呈现出一种来自山野的顽强生命力。
热锅猪油,加蒜瓣、干辣椒,略一翻炒,加鸡精,油亮清香、绿意盎然的一盘便可出锅。尝一口,齿间清爽,略嚼即化,一点渣子都没有。即使没有别的菜,也可以凭它吞下两碗饭。
贵州当地的馆子,无论是最有名的大菜馆还是街头巷尾的“苍蝇摊”,到了夏天,这一道应景的炒瓜尖是必不可少的拿手菜。
一道简单的青菜,偏偏可以如其他肉厚吸油的根茎菜一样,凝聚出一种奇妙的镬气,于蔬苗的清新之中平添几分荤厚的醇香,在苦热疲惫的盛夏,简直是续命之菜。
我在海南时也买过瓜尖,那是南瓜的嫩叶嫩芽,即使撕掉脉络,味道也略显粗粝。当然也是好吃的,油盐的香气裹在叶子上,是另一种层次的口感。
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时节的限制,一过了夏天,贵州街头巷尾的馆子里就没有了这道菜的身影。有次冬天去贵州,看到菜谱上有炒瓜尖,眼睛一亮立刻下单。
开心了不到两分钟,老板就拿着菜单心急火燎地冲过来——“美女美女,这道菜没有的哈,要么你吃折耳根?白菜豆米汤也好吃的,豆腐圆子也不错……”
要说瓜尖,豌豆尖最常见,昆明更是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昆明小吃都有豌豆尖的身影。记得老早以前的小锅米线,起锅前少不了要扔进去几棵豌豆尖提味增色,连最普通的过桥米线里,隐约记得也有。但不知是从哪天开始,豌豆尖基本消失,被替换成了豆芽、白菜丝,口感和心理感受都相去太远。
我不喜欢豆芽的原因,和口感其实关系不大,也不是因为它负面消息太多,而是反感豆芽依仗价格优势,抢了豌豆尖的合理位置,一直愤愤不平,此恨似乎会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