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一期《圆桌派》上,嘉宾们讨论起一个现象——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
其中,周轶君老师的分析,非常精辟。
她说,放眼全世界,孩子们的抗压能力都不强。
甚至美国的社会学家,还就此写了本书《钢铁是怎么没炼成》。
周轶君从中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个,现在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太过,不舍得他们去现实中历练。
第二个,反复强调“感受”,导致了孩子们只做喜欢的事,拒绝一切让自己不爽的。
第三个,最糟糕,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两极化”的价值观,把人粗略地分为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
也就是说,我们先为孩子打造了信息茧房,又让他们缺乏约束,还让他们对未来很迷茫。
所以,有些现实,不让孩子知道,他的成长就只能是盲目的。
尤其是以下几方面,你不说,孩子们永远不会知道。
父母能陪你一阵子
却陪不了你一辈子
作家汪国真曾说:
“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每个人的一生,都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我们可以帮孩子规划路线,扫清障碍,却很难守护他一辈子。
面对现实的粗粝,是孩子们逃不过的必修课。
我有个表哥,是种菜的农民。
每年暑假,游学团盛行时,他也带儿子另类游学。
那就是让孩子进菜园,择菜、包装、联系经销商。
还让儿子跟着自己送货,处理各种生意上的事。
一次,有个中间商把价压得很低,转头却几倍的溢价出手。
儿子很生气,想找对方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拉住。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是去找,这人拿掉咱的供货权,损失比现在还大。咱们非但不能去理论,还要笑脸相迎。”
儿子愤愤不平,抱怨说:“人真是贪得无厌,明明咱们更辛苦……”
父亲笑笑说:“慢慢你就懂了,生活不容易,人心更难琢磨。”
我非常赞成表哥的这种做法。
比起花钱带孩子见世面,把他拽入现实,更有意义。
就是要让他看清世道人心,就是要让他明白世界的复杂性。
这些话,你不提前和孩子说,他就会像一张白纸似的踏入社会。
那等待他的,必将是一次次的打击与失望。
养育孩子,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
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下,而是让他们长出会飞的翅膀。
学习可以靠他律驱动
但幸福的人生靠自律
有个当老师的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当初三班主任那会,她班上有个孩子偏科严重。
语文作文,是怎么写也拿不到好的分数。
她就单独给孩子辅导,并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练笔计划。
还要求父母,每天监督、反馈情况。
一个学期过后,孩子成绩上来了。
但家长却来找到她,说起了孩子的一些转变。
很是令她意外。
这小孩自从成绩上来后,竟开始模仿她的方式,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制定了作息表,坚持早起锻炼,睡前阅读;
还明确了年度目标,规划了一年到头的时间分配。
曾经那个拖延的、无精打采的小男孩,如今是有主见、有干劲。
父母很感激,朋友更欣慰,她对我说:
“学习,可以靠他律驱动,但幸福的生活,还得靠自律。”
我想,这就是教育学上常说的“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吧。
没有生下来就自觉的孩子,所以要有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外界的督促,总归有限。
根本上,还得唤醒孩子内心的渴望。
李玫瑾老师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先通过他律,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再鼓励和引导他进入自己设定的良性循环。
不要一味地催促施压,适当给孩子一点自主权,激活他的内在动能。
而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律的能力,在孩子长大后会转化成强大的竞争力。
你喜欢的在控制你
而限制你的在保护你
前阵子,和孩子坐高铁回老家。
坐在我们后面的,是一个十来岁戴眼镜的小男孩。
从上车开始,这孩子就拿着大人的手机一直玩。
一会刷视频,一会打游戏,一会看电影,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期间,他妈妈说了好几次,“别玩了,都高度近视了。”
但这孩子就像耳聋一样,完全听不见。
妈妈又抢了几次手机,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一拿走手机,这孩子就烦躁不安,还发脾气摔东西。
为了让孩子安静,妈妈只能再把手机给他。
其实,这样的画面,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网络时代,低级娱乐早就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
这就像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理论”。
我们的孩子,也正在被算法控制,出现了娱乐上瘾的情况。
所以,要提早和孩子说明白,你沉迷的,都是对你的控制。
那些搞笑视频、洗脑神曲,像钩子一样,牢牢扯住人的精力。
而对孩子而言,更深层的危害,还是对他们大脑的影响。
早有研究证实,低级娱乐会令孩子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而这一危害,是不可逆的。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让他们早早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约束。
小到对手机、游戏、低级娱乐的克制,大到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安全意识的建立。
具体来说,就是要原则清晰、反复提醒,又要循序渐进、有奖有惩。
教会孩子收敛欲望,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尺度在哪。
如此,才是对他们的负责。
不是长大了就懂事
是懂事了才叫长大
这几天,山东少年暴打亲妈的视频火了。
众目睽睽之下,这孩子先是推搡母亲,后又将母亲踹翻在地。
旁人纷纷来劝,可小伙子听后,更是肆无忌惮,说有本事就报警。
这件事,让我看得很揪心。
你说这母亲可怜吧,但孩子是她教出来的;你说这孩子不懂事吧,可看年龄也不小了。
曾经,我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可无数事实证明,年龄不是绝对因素。
不进行品格教育,孩子再大也是不懂感恩的巨婴。
《礼记·学记》中,对“教”有一个定义。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善,补救他们的过。
养育一个孩子,不单是让他身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还是德性培养。
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培养孩子谦恭有礼、谨慎诚信的态度。
然后扩展到利他思维,在他们心里种下慈悲与宽容的种子。
最后,才是学习知识。
把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万万不能本末倒置。
成功的标准很多
允许孩子做不一样的小孩
女儿曾问我:“如果成绩不好,是不是很失败。”
我本想说,作为学生,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成绩。
但转念一想,这标准果真是如此单一吗?
就像我现在,也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我生活在考公大省山东,刚毕业那会,家里也希望我进编制,混个一官半职的。
但我试了几次没考上,是真卷不过其他人。
于是我就先进会计师事务所干了几年,现在做自由撰稿人。
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日子也过得去。
我经营着自己的爱好,能赚钱养活自己,整个人非常自洽。
想到这,我就对女儿说:
“成功的标准不唯一,当不了学霸也没关系。
只要你认真生活,积极做事,不放弃追求,永远热情洋溢,未来的日子不会差。”
很喜欢作家梭罗的一句话:“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圆有无数条半径,人生也该有千万种选择。
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允许他不必成为“别人家的小孩”。
我觉得,这就是爱。
写在最后
我曾在后台和读者们讨论,怎么做才算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有妈妈说,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好,让人一看她就是被养得很好的小孩;
有爸爸说,要多吃饭多锻炼,让孩子身强体壮,跑赢同龄人;
还有人说,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包含着爱与期待,令我很动容。
但有个读者的答复,给我的印象极深刻。
他说: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他看清现实,学会为人处世,明白世道人心。
是让他在复杂的社会里,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辨别善恶的智慧,有托举自我的能力。
对的,是这样。
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那就把我们的经验传递给他。
如何做事,如何看人,如何对待自己。
学会了这些,孩子才会余生无忧,让我们放心得下。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