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WCLC|支修益教授:控烟与筛查势在必行,治疗与技术不断突破,中国之声再次唱响世界舞台,未来可期

图片

前言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当地时间9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举行。WCLC是致力于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多学科肿瘤学会议,每届都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专业人士参会,共同探讨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在圣迭戈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分享参会感受,以及对我国肺癌防治及诊疗的期望。


专家简介

图片

支修益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 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

  •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部长

  •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创始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外科分会常委

  •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主编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WCLC是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的的重要年度国际大会,能否请您分享线下参会的感受如何?有哪些亮点专场令您印象深刻?

支修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每次WCLC都聚焦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的临床数据,本次大会也一样,对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无论是作为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线、二线治疗和辅助、新辅助治疗方面,都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果共享。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本次大会在控烟与筛查方面的研究成果比例明显高于以往大会,特别是针对目前我们在肺癌筛查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为我们在主动帮助患者进行肺癌筛查,但其实为患者带来很多阻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做胸部CT筛查,而进行项目,还要提高整个社会对肺癌筛查的依从性,要加强科普宣传,进行科普宣教,同时也要针对筛查中出现的一些小结节,提供临床干预的方法,特别针对高危人群。在筛查中,要充分考虑到烟民的心理特征,并且考虑到烟民作为肺癌的高危人群,通过筛查,无论其检查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都要进行相应的戒烟临床干预,才能真正达到肺癌筛查的目的。


此外,研究者们进一步确定肺癌的筛查年龄仍锁定为50岁,并且结果显示以50岁为界值最具有经济学价值。以往部分国家和地区降至45岁,但观察到由于更低的年龄,筛查的经济成本增加,过度诊断率明显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伴有肺结节的人群的心理负担,造成肺小结人群的过度恐慌。所以,目前不仅本次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确定的肺癌筛查指南制定为50岁,同时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上个月出台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中再次明确,将肺癌筛查年龄由以前的55岁降至50岁。


总体上,本次WCLC的重点在控烟方面,在肺癌患者治疗后继续控烟干预方面,有很多的研究结果发布。比如,肺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仍继续吸烟,不仅会增加治疗合并症的发生率,还会影响到整体的长期生存效果。我认为,无论是从肺癌的治疗过程中,还是筛查过程中,都应该将指导、帮助患者戒烟,列入其中。同时,本次大会也呼吁各国尽快推动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提高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才能推动有效的控制烟草。此外,在筛查方面,与国外先进行biomarker检测不同,我国肺癌筛查首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为阳性结果,可考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biomarker液体活检等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多学科诊断。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大数据的完善,我国肺癌筛查方案还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医脉通:在今年WCLC大会上,肺癌治疗领域进展颇多,能否请您谈谈,有哪些研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肺癌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

支修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谈到肺癌的治疗,本次WCLC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突出点,一个是强调了围手术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临床研究都证明,如果在局部晚期无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采用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含铂两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还能延长患者长期生存。随着多项研究的探索和免疫治疗方案的获批,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级医院,针对局部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已开始常规使用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2至3周期,后通过评估行手术治疗,如果术后病理提示病理完全缓解(pCR),可在术后继续行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这次大会上,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家的胸外科医生都积极参与到了围手术期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探索中,让患者生存期得到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改变。我也希望,把这些信息通过媒体,告诉更多的基层医生,告诉更多的患者和家属,让他们也能够对肺癌的治疗提高依从性,对治疗的预后充满信心,能够坦然地面对肺癌科学治癌。


第二个突出点,是针对无法手术切除的早I期肺癌患者,本次大会也重点讨论了局部的物理治疗手段,包括射频消融、赛博刀、微波消融等方面,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疗效有所提高。在我国,我也是比较早的引进射频消融治疗肺癌,但是我们还缺乏临床多中心研究,我也希望回国以后将这些前沿进展带给同事,不仅是胸外科、介入科、影像科,一些大学的肺癌研究中心、省市地区的肺癌研究所,能够用好射频消融的局部治疗手段,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等精准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对比胸腔镜手术,进一步探索其疗效。此外,我也注意到,目前已经应用的局部物理靶向治疗技术,如射频消融、伽马刀、质子刀、微波消融、赛博刀等,均已在探索其联合免疫治疗的可能性,在很多国家很多中心都在进行相关试验。我们也期待着我国能有更多的有关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探索,为其真正应用于临床,提供更多夯实的证据,让高龄的、无法耐受外科手术、不想做外科手术的早I期肺癌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局部控制,得到更长的生存,同时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医脉通:本次大会中,众多的中国学者主导的临床研究亮相各个专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您如何评价这一成就及其意义?

支修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在WCLC首次全体大会上,非常高兴地看到周彩存教授和吴楠教授两位中国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两位专家都是作为PI和研究者组织了临床多中心研究,并将其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肯定。我想,这无疑为中国临床研究树立起了榜样,带了好头,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加入到这样的研究队伍中来。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无论是在自主研发新药方面,还是组织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研究是十几个中心,甚至几十个中心共同参与的临床研究项目,甚至还有国内外医疗中心共同参与的我国研究者作为PI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当中。


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肺癌患者人群较大,更多的新药、新技术、临床研究,都瞄准了中国市场。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中国的医生能够珍惜机会,抓住机遇,积极的主持或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全球的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中国贡献。同时,也能够在今后的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提供中国的数据,从而推动国际规范指南的修订,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