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孙景南:与强国梦焊在一起

全文3110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三分之二以上,成为世界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

02孙景南,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能专家,34年来专注为我国轨道交通强健“骨骼”,完成多项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

03除此之外,孙景南还传帮带一批批技术工人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04目前,孙景南团队已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迎接“智”变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按:2024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三分之二以上,是世界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凭借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中国高铁以“中国标准”出海,为世界高铁贡献中国方案。

  直到今天,孙景南还是公司的“终极保险”。但凡只剩一次返工机会,都会交她操作,从未失手

  “我们并非日复一日,干同一件事。每一次焊接我们都在创造、研究、探索、总结、提升。每一瞬间的工作都是全新的,因为轨道交通的迭代更新推着你往前走。”

  “用好这团火,更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孙景南认为,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目前,孙景南团队已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邱冰清

  “我的外公,曾是浦镇机厂最早的八级木工。”孙景南至今记得,母亲提起外公时,一脸自豪。

  做技术工人很光荣,这是孙景南儿时就有的印象。1990年19岁时,她入职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前身为浦镇机厂),成为手持焊枪的“工业裁缝”。

  34年过去,当年的学徒工已成长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能专家。

  弧光闪烁伤害皮肤,孙景南的脸上长出雀斑;焊花噼里啪啦掉落,在她手臂上留下大大小小的烫痕。她说,那是弧光焊花留下的美好纪念。

  传统铁路客车、地铁列车、高速动车组……34年间,孙景南专注为我国轨道交通强健“骨骼”,与同事一起完成多项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与此同时,她传帮带一批批技术工人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从消化吸收世界一流地铁车辆生产技术,实现中国制造,到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化、谱系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孙景南见证了我国交通行业一步步往前走,从“追赶者”成为“领跑者”的伟大历程。

  一把焊枪,将一个人的职业追求,一群人的事业理想和一个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紧紧“焊”在一起。

  终极保险

  34年前,孙景南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职高木油专业毕业,入职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原本,她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工种。“有个同学的妈妈是焊工,我常去看她工作,那个场景很吸引我。”孙景南觉得焊接是门艺术,“弧光闪烁处,焊花绽放时,一件工艺品渐渐成形。”

  她想干电焊,家人不赞同。“我前脚提申请,父亲后脚就跑到公司撤回。”她和父亲拉锯了三个来回,父亲终于松口。

  这一干,就是34年。

  后送风面罩、皮防护衣、手套、劳保鞋……十几斤的装备一穿,二十多斤的铝合金焊丝一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见到的孙景南,与其他焊工没什么区别。

  熟悉她的人,可以快速从动作习惯“锁定”她:机具材料有序摆放,伸手就能拿到;焊前反复清洁工件确保无油脂,焊到关键焊缝时会在规定工艺要求之外,每焊一层,拿丙酮擦一遍……

  “老焊工常说越干越害怕、越干越谨慎,这是因为知道手中握着什么,细节关乎安全,决定品质。”孙景南说。

  曾经,电焊是男人的行业。越不被人看好,孙景南越是铆足劲儿干出成绩。她利用工作之便“撸碳钢”,短短两年增肌14斤,肩、背、腰、臂、腕的力量全面增强。工作之余,她找边角料“加练”,一焊就是几小时;她还疯狂“啃书”补充理论知识,外文资料看不懂,就对照词典逐字翻译,经过努力取得18个欧标焊接资质证书。

  34年来,孙景南在上海明珠线、南京地铁机场线底架地板焊接修复等多个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程参与时速250公里“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等30多种产品的研发制造。

  2019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承担“复兴号”CR300AF型动车铝合金车体关键部件的组焊工作。经过一次返工,产品还未达标。“铝合金焊接最多允许返工两次。”孙景南解释说,如果再失败,就只能报废。

  最后的机会交到她手中。她带领团队一层一层手工刨削焊缝,终于在K型接头的交接部分找到问题所在。经过反复试验,她调整了焊接坡口几何形状及尺寸参数后,成功解决了问题。

  直到今天,孙景南还是公司的“终极保险”。但凡只剩一次返工机会,都会交她操作,从未失手。

图片

孙景南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间工作(资料照片)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供图

  “斤斤计较是为匠”

  绿皮火车、双层旅客列车、城市地铁、城际列车、“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展览厅的一面墙上,陈列着这座始建于1908年的百年老厂近几十年来生产的各类车型。

  孙景南刚参加工作时,企业主要生产时速60~80公里的绿皮车,她接触最多的是碳钢焊接。

  1999年,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当时国家计委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不低于70%。同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定点生产企业。

  “公司业务从铁路客车向城轨市场进军,意味着我们必须掌握铝合金车体城轨车辆制造的关键技术。”孙景南说。2000年,公司与外企合作承接上海明珠线城市轨道项目,需要选送工人去法国培训,她顺利入选。

  培训期间某次焊接实操时,一个立柱出现了2~3毫米的间隙。因为铝合金材质十分“娇贵”易焊穿,对焊工的技术感觉要求很高。法国焊工要求停工,等技术人员来确定能不能干。

  “我当时就说:为什么不能干?”凭借多年苦练的经验积累,孙景南干成了。后来,每当出现焊接问题,法国专家都会习惯性地找“Madame Sun”。

  孙景南第一批通过考核,第一批上岗,参与了项目的焊接工艺准备和设备调试,并承担焊接工艺评定、产品试制和人员培训,见证了公司第一条铝合金车体生产线从无到有。2002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第一列地铁列车上海明珠线正式下线。

  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孙景南从不含糊。

  2018年,在时速250公里“复兴号”标准动车组车体试制项目中,她牵头组织成立党员攻坚队,开展60多项关键部位1:1模拟实况焊接工艺试验,攻克了10多项技术难关,只用45天就完成了首辆车试制。

  她钻研8年独创铝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复法,可以不靠外部设施,不做本体破坏,凭借“眼工+手法”实现中空型材内腔焊接缺陷修复;她成功攻克18毫米铝合金窄间隙焊接极限难题,独创铝合金槽焊摇摆焊接操作法,解决了槽焊缝根部熔深不达标的技术难题。

  “我们并非日复一日,干同一件事。每一次焊接我们都在创造、研究、探索、总结、提升。每一瞬间的工作都是全新的,因为轨道交通的迭代更新推着你往前走。”孙景南说。在她看来,“工匠的‘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把“手里的火”传下去

  “想象一下,熔池就是荷叶上面的水滴,当水滴液面下沉,就是你能焊透的时候。如果水滴非常饱满,一直翻滚着不下去,那肯定没焊透。”

  孙景南将自己焊接时的技术感觉形象总结为“荷叶上的水滴”,描述给徒弟们。由于焊接铝合金材质时,熔池(因焊弧热而熔化成池状的母材部分)没有明暗变化可做参考,孙景南常常攥着学生的手,手把手地体会“焊透”的感觉。

  “进厂至今,我一直跟着师傅学。”在孙景南的指导下,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郭有东22岁就被认证为“国际焊接师”,24岁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让更多如郭有东一样的年轻工人熟练掌握动车车体焊接技术,2011年,公司成立“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将其作为一线焊接工人提升技能、攻关技术、保证重大项目执行的基地和课堂。孙景南成了公司600多名焊工的“总教头”。

  十几年来,她累计完成培训1639课时,培训焊技青年员工66批次,受益学员超过2000人。她亲手带的25名徒弟中,1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4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3人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在孙景南看来,焊接是“手里有火”的职业。“用好这团火,更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孙景南认为,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目前,孙景南团队已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

  制造业“智改数转”浪潮之下,孙景南工作了30余年的车间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机联手”已不稀奇。

  目前,焊工完成焊接后,喷漆磨砂等环节已交由机器人进行。智能生产线上,8只机械臂根据工人输入的指令进行自动化操作,双丝焊接、多位态翻转,工作效率高于人工数倍。

  如今,焊接机器人成了孙景南的新徒弟。她将30余年积累的焊接参数输入智能系统,通过工位设置、程序优化等手段,让机械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智能制造不意味着人工技能的终结。恰恰相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迎接‘智’变,需要精湛技艺支撑。”孙景南说,将人的丰富经验转化为机械的“大脑”,通过编程操纵机械手臂,才能让传统产业开出新质生产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