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王义桅 :理解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四个维度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图片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有四种力量境界:诸道同源之理,万法归一之道,纲举目张之法,提纲挈领之术。进入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倡导正确义利观、新型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知行合一地推行“中国梦”与“各国梦”的融通之道,中国公共外交迎来历史性的主体转化,从道理法术诸方面展示了全新气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豪迈气概,新时代公共外交内外一体、两个结合,实现历史性的三个飞跃。

图片

1

一、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础上,探索世俗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解决无神论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伟大复兴,如何不被认为是复古天下主义、复兴共产主义的问题。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与和合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故而多次写进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中国追求,回答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成为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反映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初被翻译成“共同的命运”(common destiny),有“一神论”的宿命和“多神论”的轮回观,后来被翻译为“共享未来”(shared future),这种表达较好。只有中国倡导人间主义,笃信制天命而用之,才能提出如此理念,但仍很难被“一神论”或“多神论”的社会理解——他们认为只有“信我同样神”的才是“命运共同体”,后来我们从联合国文献中找到“共享未来”的理念,绕开宗教问题,但意思未表达完全。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的翻译词汇能够更好并准确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底蕴。自2023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后,“命运共同体”被翻译成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超越过去那种 “人类中心主义”的译法——去掉“humankind”,把联合国“以国家为中心”的单元上升到整个人类,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公共外交日益走向成熟。

2

二、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从工业文明向数字化文明转型之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的同质性竞争层面,并从全球化核心技术之争向标准之争、规则之争等软实力竞争延展。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话语权竞争是中西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越来越表现为叙事之争。世纪疫情凸显中西人民关于生命、生活等基本问题看法分歧,加剧中西方误解,更加凸显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性。


新时代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可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和时代变迁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民选、民意、民粹成常态,世界各国普遍无强势政府,政客如流星,民意如行星,民心才是恒星。二是政治极化现象严重,对华看法理性与感性分离。比如,美国人信神,精英阶层尤其是所谓“深暗政府”(deep state)无法接受美国被中国赶超,普通美国人则善良又无知,很容易被带偏。公共外交既要做战略沟通,更重在做民心相通工作。三是世界格局不确定,公共外交不仅要表达自己,也要表达世界,具有人类情怀和天下担当,能够引发共鸣、共振、共情。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汇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并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告别“中国特色—普世价值”二元叙事,走出大国崛起带来价值观对抗的人类文明旧形态,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讲清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3

三、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法:

“一带一路”+“三大倡议”

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立己达人,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为世界提供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最初被直译为“One Belt One Road”,定位从“战略”到“倡议”,最终被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见证了中国公共外交智慧: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源自历史,属于未来。


如果说共建“一带一路”着眼于解放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力,旨在改良全球生产关系和政治生态,中国还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发出“聚焦发展、重振合作”的时代强音,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2023年10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现路径,推动其美好愿景不断落实落地,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塑造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开创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4

四、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术:

构建自主外交叙事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3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这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公共外交进入内外叙事一体、知行合一、中共全过程领导的新定位,体现了“三声境界”: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


概括起来,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出现历史性六大变化:


第一,从过去的比较被动应对、解释到积极主动建构、塑造,主动阐释“我是谁”,建构“我们是谁”,全面、及时、权威地阐释新时代大政方针政策,提出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倡议和主张,如“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塑造国际舆论环境。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就表现了“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二,从过去强调中国特色到现在强调人类普遍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世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际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将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成就置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叙事,将包括“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无不体现这种“以天下观天下”的视角变迁。


第三,从过去的形象捍卫、政策阐述到理念阐述与价值共享,将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有机结合,以在全球推广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 “语” 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等为代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在公共外交领域巧妙推广“两个结合”的实践。


第四,斗智、斗勇、斗法全方位展开,软硬结合、内外一体。2023年6月28日,第14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第 44 条明确规定: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世界更好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第五,大力发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一带一路”定位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积极开展抗疫援助与国际合作,宣布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自2013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发布66部白皮书,涉及国计民生诸多内容,涵盖国际前沿领域,其中包括人权问题10部、新疆问题9部、对外经贸状况6部、武装力量发展5部、西藏问题5部、医疗卫生情况4部,以及香港、妇女、南海、减贫、发展、中医药、航天、交通运输、亚太安全、健康事业、北极、网络等诸多领域。


第六,新时代的以经促政、以民促官。针对近年中美关系的困难,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不断通过致(复)信美国友好人士、青少年,通过视频致辞鼓励民间友好等方式,给中美关系消毒、培育生长点。可谓新时代的以经促政、以民促官。其意义不再停留在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层面,而是推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韧性,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外交也十分活跃,通过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现代化的政党责任,寻求全球政党共识、共鸣、共情。国家各部委也积极发表各领域的政策文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外交部发布《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报告、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的立场文件、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等等,并委托智库发布各类报告,引导国内外舆论。外交部发言人的海外账号不断发声,有力配合新闻发布,影响海外舆论、塑造对华认知、表达中国立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成千上万个企业在海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基建合作和小而美项目,将公共外交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地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有什么样的文明和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概括而言,从中国表达中国到中国表达世界,从中国表达历史到中国表达未来,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主题、内涵与意义全面提升: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从“我要干什么”到“为什么我要这样,将来又怎样”,从“中国怎么样”到“世界怎么样”“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公共外交超越中国和西方的二元叙事,也超越所谓的大国竞争,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何去何从,强调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的梦梦与共,休戚相关,强调治理模式,从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统筹,强调全球互联互通的命运与共属性。这是最有全球性的、包容性的(global inclusiveness)公共外交,是国家性、人类性高度统一,是从政策到价值相得益彰、短期与长期兼顾、利己与利他结合。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进入自主外交叙事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典型标志,标志新时代公共外交内外一体、两个结合,实现从“求同”“别异”到“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的历史性第三个飞跃。


汤用彤先生说过:中国接受佛学,第一阶段是求同,第二阶段是别异,第三阶段是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也经历过类似情形。


首先是求同,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必须实现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然后是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最后是农业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加入全球化,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制度到精神,不断跃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别异:中国特色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既是逼出来的,也是自觉走出来的。


最后是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 正义、自由、民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公共外交叙事从“求同”(中国梦)、“别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升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实现了内外叙事的三位一体。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十年来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大使命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点任务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好中国新形象。中国是文明古国,伟大复兴超越大国崛起,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中国公共外交也应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深厚滋养,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掘新时代内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做好民心相通工作。



文章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微信编辑:张菁菁 

图片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