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寻陇】通渭缘何被称为“古堡寨的博物馆”(下)

图片

 巧用地形的圆堡

榜罗镇党家堡

古寨堡是中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很大的研究和可利用价值。其中,通渭县古寨堡,它的产生和存在都与通渭在河陇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以其历史久远、数量较多、形式繁杂等特点而享誉陇中,素有“千堡之县”之称。这些古堡蕴涵着数百年来甘肃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及政治军事状况的具体历史情节……

01

古寨堡作为人们安全需要的物化形式,其所有权归属无疑在每一个民众的心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按照筑造者和所有权的不同,通渭古寨堡又可分为官堡、族堡和家堡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家堡数量最多,官堡次之,族堡最少。

图片

张八爷堡

官堡,“官”取“集体的、公共的”含义,并非为“官方的”含义,这层含义在通渭民间应用十分广泛,如“官场”“官井”“官道”等。官堡属于集体,小则一个村子几户人,大则十几个村子百余户人(以前人口数量少)。因为官堡要方便所有的人聚集和疏散,所以一般筑造在几个村子的交叉地带,这也便于信息搜集和传播。官堡内均设有堡头,堡头少则一人,多则二三人,一般由经济状况良好且能够主持公道的“大汉人”(注:方言,指有一定的威信,擅于指挥的人)担任。在平安岁月,堡头负责寨堡及其所属居民的日常要事。战事发生后,充任总指挥职务,负责官堡的日常巡守、堡门开关等事宜,责任性较重,危险性也较大,由所属居民轮流担任,几人或几家一组。

族堡大多数为一族人所有。能够筑起族堡的家族,人丁和经济应当都比较兴旺发达。族堡内有该族的常住人家,因此占地面积较大,有的甚至超过了一些官堡,如碧玉的陈家堡、鸡川的司家堡等,因为太大,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为“城”。族堡也有几族合筑的,以两族合筑的最为常见,如魏杨堡、刘王家堡等。

家堡为私人所有,堡主人财资丰裕,筑堡自保。堡内建筑格局和装潢与传统民俗紧密结合,尽显气派和时尚。 

图片

民国时期的四罗坪川堡

目前,通渭县内的古寨堡,有迹可循的有1500座左右,它们像一枚枚古印广泛分布于乡村之间,散发着一种厚重朴拙、凛然不可侵夺的气场。这是个惊人的数据,有人计算过,通渭的自然村总共不到400个,这样算来,每一个村子居然平均拥有4个古堡。

02

在甘肃众多的市县之中,都不乏有古寨堡,但为什么单单在通渭这个地方,古寨堡如此众多如此集中呢?

图片

鸳鸯堡与东岳庙合二为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往上追溯,我们发现始作俑者为北宋王朝。在北宋167年的历史中,它与西北边区西夏政权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近140年。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北宋为了防御西夏的进攻和进攻西夏,在西北地区构筑了近500个关、城、寨、堡。这些寨堡的分布是受当时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影响的。
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北宋与西夏间形成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今甘肃省中部,长达2000多里,蜿蜒曲折的军事分界线。

通渭境内真正意义上“堡”的出现,记载中最早的当属北宋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所筑的“通渭堡”。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为加强对西夏的防御,调任韩琦为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筹陕西全局。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都总管,治秦州(今甘肃天水)。就在这年九月,杨文广修建甘谷寨和通渭堡(后改为通渭寨),又在沿线筑城修堡。既然通渭是宋、西夏、金三家势力争夺的喉关之地,有朝廷率先垂范,通渭境内修寨筑堡之风大兴。

据《宋史·地理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记载,宋金时期通渭境内的堡寨已有雨后春笋之势,见诸文字的就有通渭堡、华川堡、本当堡、扑麻龙堡、吹藏堡、大甘堡、陇诺堡、哲达堡、尖竿堡、陇阳堡、了钟堡、漆麻堡等,这些堡大多设在中原通向古渭州的要道上,在宋和西夏、西夏和金的争斗中,发挥了程度不同的军事堡垒作用。

03

元代,江山一统,在较短的立国时间里,各种矛盾尚没有发展到完全对立争斗的状态,全国各地普遍都很少筑堡,旧有的寨堡也大都荒弃。

元明易代之时,开始新筑了一些土堡,但为数不多。明代中晚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官民饱受侵扰之苦,土堡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地方官员将修筑土堡作为一项要务来抓,“拟五七里为一墩,十里为一铺,二十里为一堡。”明万历年间,通渭县城内共有“墩堡”49处,较宋元时代大有发展。


图片

▲黄家堡

明末清初,西北诸地纷乱无常,百姓生活朝不虑夕,几无保障。在烽火连三月、狼烟笼四野的环境中,旧有的寨堡大多被修葺重用,新筑的寨堡更加坚实牢靠。清代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内有官修寨堡56处。乾隆中后期,“石峰堡事件”震动朝野,战火频仍,县内寨堡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加。同治年间,通渭境内连年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土堡发挥了主要防御的作用。到了1893年(光绪十九年),县内官修寨堡增至96处,其中西乡最多,有36处。

清末民国初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境内修寨筑堡的风气一时兴起。这时期,境内各山、梁、川、台都筑有大小、形式各不相同的土堡,这些土堡大多数至今保存尚好。1949年以后,人们修寨筑堡的历史才告结束。目前,全县以“堡”命名的村社仍有70个,仅此,也可窥历史之一斑。

【奔流文化·寻陇】通渭缘何被称为“古寨堡的博物馆”(上)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