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拉扯DNA是什么感觉? ; 用AI识别AI写的论文准确率可达94% | 学界速递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图片

 速  览 


  1. 物理拉扯DNA是什么感觉?有点弹性,更像液体

  2. 食品包装可能向人体渗透了3600种化学品

  3. 魔法打败魔法:用AI识别AI写的论文准确率可达94%

  4. 合肥研究院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

  5. 宇宙天气预报:多云,雷暴增多






学界头条



1. 物理拉扯DNA是什么感觉?有点弹性,更像液体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染色体的机械性质:它们的行为更像液体、固体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对很多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都与之关系重大。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答案是在某些时候,染色体就像弹性材料,能够恢复原状,而在另一些时候,它就像液体。他们在发表于Cell的论文中描述了这种特殊的方法:使用一种可对激光作出反应的生物工程凝聚物,类似一种由 CRISPR 创造的特殊蛋白质,将其附着在两根不同的DNA上,然后用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这两种蛋白质会变大然后合并在一起,这时就会将两根DNA拉到了一起。


图片

图源:Wright Seneres


研究人员表示,以这种方式对 DNA 进行物理重新定位代表通过改造细胞来改善健康的全新方向,并可能带来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参考来源:


2. 食品包装可能向人体渗透了3600种化学品


图片


虽然各个国家对于食品的包装储存等环节都有严格的安全规定,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风险为零,因为很多化学品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体,其中相当一部分科学家甚至都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发表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通过14000多种化学品数据库(FCC)与人类生物和代谢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有3601种FCC都在人体内存在,占比达25%。某些化学物质,如双酚、PFAS、邻苯二甲酸盐、金属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人体样本和食品接触材料 (FCM) 中被广泛检测到,其中一部分具有危险的特征,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合成抗氧化剂和低聚物等化学品,科学家对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一无所知。



参考来源:




前沿研究



3. 魔法打败魔法:用AI识别AI写的论文准确率可达94%


图片

图源:iStock Photo


由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合在 Scientific Reports 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名为“xFakeSci”的AI工具,引入了一种新颖的学习算法,能够有效识别主要由ChatGPT生成的论文,在一组 300 篇论文测试中,新工具检测出了高达 94% 的假论文。


开发人员认为在真假论文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可识别的模式,比如二元词组的数量,二元词组是指两个经常一起出现的单词,例如“气候变化”、“临床试验”或“生物医学文献”。在GPT生成的内容里,二元组的数量非常少,但在真实论文中,二元组要丰富得多。同时,AI的写作风格更偏向使用比较夸张的措辞,以及在某个细节上深入展开,这与一般科学论文有区别。因为很多实验性工作需要向科学界报告更加完整的内容而不是一定要说服读者相信什么,比较注重广度,但是AI的知识背景不足或者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知识,所以经常喜欢使用更加肯定的语句来增强说服力。



参考来源:


4. 合肥研究院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


图片

图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了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这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继2022年混合磁体成功创造45.22万高斯的世界稳态磁场纪录之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在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联合科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强磁场技术研究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优化了制造工艺,最终在32.3兆瓦的电源功率下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标志着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的新高峰。这一磁体的研制成功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科研用户对快捷调控的稳态强磁场的实际需求,为科学家们探索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实验条件,更为我国建设更高场强的稳态磁体奠定了一项关键技术基础。



参考来源:


5. 宇宙天气预报:多云,雷暴增多


图片

图源:ESA/Hubble & NASA,C. Kilpatrick


哈勃望远镜在距离地球 9000万光年的螺旋星系 NGC 5668 的照片上看到了大量年轻恒星正在快速形成,高速氢气云在星系盘和环绕星系的球形暗晕之间垂直移动,它们是由炽热、巨大恒星的强烈恒星风产生的。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银河系的近邻生机勃勃,更意味着超新星爆发事件可能会快速增加。1952 年、1954 年和 2004 年,人们在该星系中发现了三颗超新星。而在未来数十年中,这个数字可能翻倍。



参考来源: